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变化是生活的主旋律,对变化的感知会影响人的决策,那么人们如何判断变化呢?本文探讨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变化大小的感知是否存在差异。四个研究对比了人对自己和他人变化的判断,发现提及自己的变化和他人的变化时,人们都想到积极的变化,并且认为自己比他人变化更大。这是因为相比判断他人,人在判断自己时提升动机更强,希望自己不断变好,从而认为自己的变化大于他人。  相似文献   

2.
榜样对比对少年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聶世茂 《心理学报》1966,11(2):64-71
目 的 提高学生自觉性,严格要求他们,从做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应具备的条件出发,来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这将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起一定的作用。马克思认为人是通过了解他人来了解自己的。他写道:“人在认识自己的时候一般是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对比、对照,象照镜子似的仔细观看别人;”有的研究表明:少年评价自己的品质,只能在同他人对照、比较的条件下才能办到。 依据以上观点,本研究批初步探讨少年学生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与雷锋的优秀品德  相似文献   

3.
做你自己     
做你自己,就要认识自己,不被他人左右。有人说,认识自己比认识世界还难。难就难在不能破译自己心灵的密码,看不透自己。于是便寄人篱下,习惯从别人的目光中寻找自己,结果茫茫然;从别人的赞扬中放大自己,结果飘飘然,在别人的议论中扭曲自己,结果昏昏然。做你自己,就要挤出褒奖中的注水,  相似文献   

4.
做你自己     
做你自己,就要认识自己,不被他人左右。有人说,认识自己比认识世界还难。难就难在不能破译自己心灵的密码,看不透自己。于是便寄人篱下,习惯从  相似文献   

5.
等待     
曾有这样一些人,在孤独的岁月中等待,直到自己两鬓苍白,才得到他人的认可;曾有这样一些人,在孤独的岁月中企盼,直到自己的死神来临,才得到世界的肯定;曾有这样一些人,在孤独的岁月中渴求,直到自己的肉体消失,才得到后人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为他人代求     
赵卫红 《天风》2002,(12):16
代求是我们祷告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代求也就是把他人及他人的事情带到神面前,站在他人的位置上为他人求情,使他人的罪能够被赦免,他人的心意能够被悦纳。一、代求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格。我们每个人都有资格为他人代求,因为我们都是神的儿女,神已给了我们代祷的权柄。但我们必须真心诚意承认自己的罪,实实在在地降眼在神面前。不断地反省自己,因为神不听罪人的祷告,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神让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进迦  相似文献   

7.
留点空白     
人与人在交往中应留点空白,为他人留点空白,才能友好相处;给自己留点空白,才会快乐度日。  相似文献   

8.
雇工?牧人?     
邵华 《天风》2002,(3):40-41
“雇工”,顾名思义,是指受雇用的工人,得他人的钱财为他人服务,是临时性的工人。有“雇工”就必然存在“雇主”,就是出钱让别人为自己做事,以货币购买劳动力的人。“牧人”则是指放牧牲畜的人;在基督教的思想里,  相似文献   

9.
做你自己     
做你自己,就要认识自己,不被他人左右。有人说,认识自己比认识世界还难。难就难在不能破译自己心灵的密码,看不透自己。于是便寄人篱下,习惯从别人的目光中寻找自己,结果茫茫然;从别人的赞扬中放大自己,结果飘飘然,在别人的议论中扭曲自己,结果昏昏然。做你自己,就要挤出褒奖中的注水,  相似文献   

10.
谦虚是一种美德,美德的表露有赖于恰当的形式。 一、分功他人——却让法 谦虚并不意味着不肯定成绩,而在于既对成绩本身有一个正确的估价,又对取得的成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在客观原因方面,不要忽视他人所起的作用及偶然的机遇等因素。 化学家戴维尔制出了纯净的铝后,有人劝告他,让他声明自己是铝的真正发现人。因为在戴维尔之前,德国人弗勒制出的铝不很纯净。戴维尔没有听从劝告,反而用铝铸了一枚纪念章,上面只刻了弗勒的名字和1827年的字样,送给了那位德国化学大师,并对劝告他的人说道:“我很荣幸,能够在弗勒开辟…  相似文献   

11.
我们不能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我们必须与人交往。在人际关系中,应该如何表现自己,体现出迷人的品格,使他人钦佩呢?圆满的个性、迷人的品质表现在以下十四个方面。 1.积极心态。所谓积极心态,即由信心、正直、希望、乐观、勇气等诸多“正面”性格因素所构成的心态的总和。与人交往,保持积极心态是非常关键的,积极心态影响一个人说话时的语气、姿势和表情,决定一个人的情绪,尤其影响一个人的思想。 积极心态给人的感受是充满自信和活力,能够振奋他人的精神,使他人无形之中受到良好的感染,也变得自信和乐观起来。 相反,消…  相似文献   

12.
王天鸿  陈宇琦  陆静怡 《心理学报》2020,52(11):1327-1339
当知晓自己和他人的表现,即自己与他人在某方面表现上的差距已经明确时,人们对自我-他人差异的知觉准确吗?本研究发现了差距知觉的泛化效应:人们将自身的绝对表现(自己的表现与零相比的结果)泛化到对自身相对表现(自己与他人相比的结果)的判断上。在7个研究中, 被试(N = 2766)得知自己的绝对表现和相对于他人的表现,并判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结果显示,绝对获益时,人们在相对获益时感知到的自我-他人差距大于相对损失时;绝对损失时,人们在相对获益时感知到的自我-他人差距小于相对损失时;当泛化难以进行时,上述效应消失。研究揭示了差距知觉的泛化效应及其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13.
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快快乐乐地为自己活,潇潇洒洒地“自恋”,哪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精神病患者”,你也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如果你追求的快乐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只能悲哀地活在他人的阴影里。事实上。人活在这个世上,并不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  相似文献   

14.
肉体凡胎免不了犯错误。不小心揭了他人短或被他人揭了短、做了错事被人发现或发现别人做错事、自己或他人遭遇窘迫无所措手足、自己未能践朋友之约或朋友未践自己之约……凡此种种都不免尴尬,面红耳赤下不了场。此种场合,若暂且放弃常规思维,出之以幽默,也许能事半功倍、如汤沃雪,瞬间即将尴尬化解得一干二净。以幽默化解尴尬,方法多多,在此仅举三例:一曰自嘲法。适用于处境窘迫的场合。有了过错,受到别人嘲讽,可以顺着对方的思路通过自嘲化解之。不要忘记抓住对方弱点,反守为攻,攻其不备。当然,这需要反映快捷、拿捏到位、恰…  相似文献   

15.
借智创新     
创新,就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新观念、新方法。创新,是一种开拓性的活动。创造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力戒与他人重复雷同。然而,创新还需要从人类智慧“母体”中广汉营养。在创新方面建树卓越者,大多善于采撷前人或同时代人的思想精华,巧借他人智慧为我所用。勿怪大科学家牛顿登上成功的峰峦,称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借智创新,决不能生搬硬套,囫囵吞食别人的智慧果,更不能剽窃他人的成就。而是要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对借得的知识财富加以补充、引申、移植、综合和升华.进行再加工,创…  相似文献   

16.
心理文萃     
保持心理平衡十诀一、对自己不过分苛求 人应该有自己的抱负,应该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不努力达不到,尽心尽力能超过,心情就会舒畅。二、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 对他人寄予希望过高,如达不到,会大感失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优点和缺点,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三、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 人在大怒时,会做出很多错事甚至失态,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自制,  相似文献   

17.
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快快乐乐地为自己活,潇潇洒洒地“自恋”,哪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精神病患者”,你也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如果你追求的快乐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只能悲哀地活在他人的阴影里。事实上,人活在这个世上,并不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一个人是否实现自我,并不在于他比别人优秀多少,而在于他在精神上能否得到幸福的满足。  相似文献   

18.
解释水平视角下的自己-他人决策差异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 考察自己决策和为他人提供建议是否存在认知和偏好上的差异。实验一采用2(自己决策/为他人建议)×2(价值:高/低)×2(可行性:高/低)被试间设计, 165名被试代表自己或他人评价选项的吸引力。实验二采用3×2混合设计, 81名被试代表自己、相似或不相似他人, 为“高价值-低可行”和“低价值-高可行”两选项出价。结果支持了“自己-他人决策差异”:自己决策比为他人提建议在更大程度上受可行性高低的影响, 更为偏爱可行性高的选项; 人际相似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上述差异。  相似文献   

19.
正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快快乐乐地为自己活,潇潇洒洒地"自恋",哪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精神病患者",你也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如果你追求的快乐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只能悲哀地活在他人的阴影里。事实上,人活在这个世上,并不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一个人是否实现自我,并不在于他比别人优秀多少,而在于他在精神上能否得到幸福的满足。  相似文献   

20.
所谓他心知问题包括:我心以外是否有他心存在?如果有,如何证明?我们能否认识他心及其活动、过程、状态和事件?如能认识,是怎样认识的?其基础、根据、性质和过程是什么?等等。民众心理学把他人的行为尤其是他的言语行为,作为认识他心的途径。但是,我们只能得到关于自心的经验,对他心没有确切的知识,因此一般的概括、推知何以可能,成为他心知问题上的最大难题。围绕这一难题展开的观点有:类比论证:即根据他人行为与我的行为的类似性,类比推理出他心;行为主义论证:即认识他心等于认识他人的行为倾向;维特根斯坦的论证:只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