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自清的《背影》自1925年在《文学周报》上发表后,便很快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吴晗在《他们走到了它的反面——朱自清颂》中说:“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的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 为什么一篇小小的千字短文竟  相似文献   

2.
文以情动人,好的文章,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精妙的文章,不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华丽辞藻的堆砌来取胜,而是靠真实情感的抒发去感染读者,教育读者。“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到真时自感人。”朱自清的《背影》、阿累的《一面》,这两篇文章,并非字字珠玑,却句句动人,穿越历史的时空,父亲那翻爬月台去买橘子时肥胖的背影,鲁迅那隶体“一”字似的须、根根竖起直立的发,黑瘦的面容,早已在读者脑海中定格为永恒的画面。  相似文献   

3.
谈到连绵词,往往有人把双声迭韵看作它的一个特点。如河南师范大学贾传棠同志编制的《现代汉语语法简表》,在联绵词的“特点及功能”栏内就这样写道:“大多是古今汉语通用,非双声则迭韵,或由双声迭韵变音而来,有增强语言音乐美、节奏感的作用。”有的人甚至把双声迭韵看作联绵词的标志。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给六年制重点中学编的《文言读本》,在《通义训》这篇知识短文中就这样写道:“不要把双声迭韵词分开解释”,因为“这些词虽然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但是,它的词义只是由这两个合在一起的字音来表示,而不是两  相似文献   

4.
《思维与智慧》1999年第 11期(总第35期)第46页上,有一篇短文,题名《关于人才与人才培养的断想》(以下简称《断想》──笔者)。《断想》写道“人才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被发现的”。“人才,…不是被当作人才培养出来才成为人才的”。“更不是因对所谓人才的重点培养而无视甚至压制了在成才路上不懈追求的努力的‘后续部队”’。这几段话,中心思想是断言“人才不是被培养出来的”,它以伯乐与千里马为例,强调“人才…… 不是被当作人才培养出来 才成为人才的”和否 定“人才的重点培养” 的观点。 人才是不是被培 养出…  相似文献   

5.
周琼华 《美与时代》2013,(11):87-87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学课本的经典名篇。文章只记叙了一个生活片断:父亲在车站送行时的“背影”。就是这在特定环境、特定的场合下的背影,无不在读者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以致潸然泪下。如何把握父爱的主题,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真挚深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论荷尔德林的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苏格拉底与悲剧的本质”成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副标题一样,《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或许也能成为海德格尔“未写出”的《诗学》的副标题。下面我将要指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在纳粹时期充当了海德格尔“未写下的”《政治学》的副标题。 为了使这一论断得以成立,应当对《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一文发表的一些事实加以澄清。这篇海德格尔于1936年4月在罗马意大利日尔曼文学研究院作的讲演,首先刊登在1936年12月的《内在世界》这本杂志上。当海德格尔1944年发表《荷尔德林诗的解释》时,他把《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包括在内,并将这篇文章附在他的另一篇讲演《还乡——致亲友》之后一同印出。这本书的第二版于1951年发行,它保持了这样的次序,即将1936年的演讲置于1943年的那篇演讲之后,扩充版包括两篇附加的文章,即1939年的讲演《当节日的时候》以及1943年的一篇短文《思念》,它们被排在这一版的第三和第四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7.
讲一般文章的分类,人们总是说记叙文和论说文。其实,论说文就是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合称;记叙文乃是记述文和叙述文的总称。但是,现在很少有人提起记述文,仿佛记叙文就是叙述文,也有的把“记述”当作说明。最近读到一篇文章,内容是着重谈论朱自清先生《威尼斯》一文的说明成分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断言朱自清在那篇记写威尼斯的短文中,有一  相似文献   

8.
古今中外的许多精妙短文,不仅颇为有趣,亦给人以诸多知识。小说上海《解放日报》曾发表过一篇《第一篇稿件寄出后》的小说,全文仅3个字:"等待着……"由此可知,第一篇稿件寄出后的作者既满怀希望又不无担心的双重心情。  相似文献   

9.
关鋒同志的《庄子内篇譯解和批判》一书出版已三年。我已讀过不止一遍。我爱讀这本书,并不是由于我对庄子哲学思想的某些具体問题有了探討的兴趣,而是因为从关鋒同志对一只“麻雀”的解剖和科学实驗中,得到了关于哲学史方法論的启发。基于此,当我讀到作者在《后記》中所說,他关心到“某些讀者讀了这本书,是否可能在思想方法上多少得到一点启发”,我便感觉到格外的亲切,因为我对这本书的要求和它实际上所給我的东西,同作者对讀者的要求,竟是这样的吻合无間。因此,这篇类似讀书札記的文章,并非是对該书的全面评論,也不是探討庄子哲学体系中的某些具体問题,只想談一談这本书  相似文献   

10.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指出的:《周易与怀德海之间》严格说来“不能算是一本比较哲学的著作,当然更不是关于《周易》或怀德海哲学的专著”。因为作者的用意首先在于建构自己独特的哲学学说和提出一套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念。这样说来,该书的副标题“场有哲学序论”或许更有助于读者把握它的实质内涵。但是,这并不排除该书的  相似文献   

11.
《管子》书中的《内业》、《心术》上下和《白心》等四篇的作者改造了老庄的哲学体系,①认为“道”就是“精气”,从而明确地提出了以“精气”为化生世界万物的元素和本原的思想,并且较多地探讨了生命和精神的本质问题。一“精气”概念不见于春秋和春秋以前的历史记载和著作,而首见于战国时期的《管子·水地》篇(笔者同意以《水地》篇中所列齐、楚、越、秦、晋,燕、宋之水断定它作于战国前期的观点),又见于《易传》等著作。在《水地》篇和《易传》中,“精气”不是首要的哲学范畴,其意义也不是很明确。在《庄子·在宥》篇中有“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  相似文献   

12.
慕道 《天风》2012,(4):46-46
最近读了一篇短文,只因为它那吸引人眼球的标题:“耶稣光火了。”“光火”在字典中是“瞄怒、发怒”的意思,但耶稣的“光火”不似人的血气之怒,乃是“义怒”!文章讲的是在《约翰福音》中所记载的耶稣洁净圣殿时发怒了。它所记载是耶稣刚开始作工的时候,但却让我不由想到其他三本福音书中对耶稣荣入圣城耶路撒冷后洁净圣殿的记载,也许是因为受难周近了的原故吧!  相似文献   

13.
1992年第3期《西藏研究》(汉文版)发表了署名赵橹的一篇歪曲和侮蔑藏传佛教,伤害信教群众宗教感情的所谓《藏传佛教六字真言考释》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研究藏传佛教专家的姿态,说什么“藏传佛教六字真言,不是不可解的,更不是神秘的”,以轻蔑的态度,采取无中生有,颠倒词序,增添词汇和语法成分,捏造根据等手段,写道:“藏传佛教六字真言,梵文原意,汉译为‘神圣呵!红莲花上的宝珠,吉祥!’是袭用古印度文化中的一句祷祝词。而红莲花上的宝珠,在古印度作为神圣而崇高的女性生殖器的象征,人们祈求生殖繁衍的庄严虔诚的祷祝词。在藏传佛教文化中,不仅引进了印度密教的六字真言,同时也引进了密教的  相似文献   

14.
《论语·卫灵公》中有一段孔子的话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此句的解释历来没有异义。杨伯峻《论语译注》译此句为 :孔子说 :“君子庄矜而不争执 ,合群而不闹宗派”。在几部较权威 ,而且影响较大的字典辞书中 ,在解释“矜”字时都举了《论语》中的这一段话 ,例如《汉语大词典》释此段为“端庄” ,《汉语大字典》、《辞源》等都是如此翻译的。其他的字典辞书都是辗转抄录 ,均以此句为例证。但我们翻查了大量先秦古籍 ,都没有“矜”字作“矜庄”、“矜持”等意义的 ,相反 ,却感到在先秦时代 ,“矜”不是一个褒义词 ,是一种受…  相似文献   

15.
打开矛盾《子夜》,就会看到一位封建遗老整日捧着本书念诵不已,到死也不放手,这就是道教劝善书的一种——《太上感应篇》。(以下简称《感应篇》) 《感应篇》的作者至今是个疑案。《宋史·艺文志》收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认定李昌龄是作者。《道藏》太清部有《太上感应篇》三十卷,然称:“李昌龄传,郑清之赞”,意即李昌龄只是传《太上感应篇》者,并非作者。这就和《宋志》有了出入。《续百川学海》录有“《乐善录》一卷,(宋)李昌龄撰。”看来这位和《感应篇》有关的李昌龄还著有其它类似的劝善书。但宋代叫李昌龄的有几个,到底哪个是作者,各说不一。清代给  相似文献   

16.
《仪礼》十七篇与周公和孔子均有一定的关系。说《仪礼》与周公有关 ,并不是像古文学派那样认为周公是《仪礼》的作者 ,而是认为《仪礼》中的部分篇章反映了宗周的典章制度、风俗人情 ,也就是说《仪礼》所载的内容肯定有一部分属于周公当年“制礼作乐”所制定和实施的遗制。说《仪礼》与孔子有关 ,也并非如今文学派那样认为《仪礼》十七篇完全是由孔子圣心独断而创作出来的 ,而是认为《仪礼》当主要是由孔子根据宗周时代流传下来的一些礼仪规制加以编订整理而纂辑成书。当然 ,这并不是说现存的《仪礼》十七篇都是孔子整理后的原书 ,因为现存的《仪礼》十七篇除了孔子整理过的内容外 ,可能还包括七十子后学所编订和增补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两个疑问     
读你刊去年第2期所载《高中语文逻辑短文习题试析之三》,我有两个疑问。一、“如果天上有黑云,今天就会下雨。”《试析》说:“这是一个恰当的假言判断。——这个“会”是可能的意思。”《试析》的意思大概是说这个假言判断的后件是或然的,因而整个假言判断是恰当的。按,“会”表示有可能实现,但它所表示的可能性却偏重于必然,而不是或然的。它通常用来表示将来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简论《老子》一书对终极实在的回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是道教的经典,但道教中的理论和实践系统并不完全忠实于《老子》的思想。道教中充满各色各样的神仙、鬼怪观念,《老子》的作者李耳似乎也成了太上老君,恐怕这是老于本人也不愿意接受的。本文试图证明《老子》一书是老子对终极实在的回应产物,而这个回应又是以非位格的方式进行的。《老子》一书木是知识积累的产物。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回损。”(四十八章)《老子》一书也不是一部提供知识的书,更不是一部百科全书,乃是为人们从事于“道”的诗。因为它是“道学”,所以就不是一般的学者所能写的。一般的学者沉溺于具体的…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一书,十余万言,其中有180则寓言故事,借此论彼,借小喻大。“朝三暮四”、“庖丁解牛”、“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皆见其间,早已为众所熟知。由于庄子在书中运用大量寓言故事,又数次使用“寓言”二字,且以“寓言”冠为篇名,因而给后世以很大迷惑,许多治庄学者认为,《庄子》中的“寓言”二字就是今天人们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寓言,有人甚至说:“庄子开创了我国寓言文学的第一个里程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庄子》所谓的“寓言”,根本不是作为文学体裁的寓言。“寓言”最早见于《庄子》。其《寓言》篇云:“寓言十九,重…  相似文献   

20.
(一) 1991年3月11日《光明日报》第一版刊登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为发表邓小平同志《重要的是做好经常工作》一文所加的按语。地按语在前面说,“这篇文章”是1961年12月27日邓小平同志“讲话的一部分”,但最后却又说“讲话全文如下”。这样,作者在同一按语中,对同一篇文章,既肯定它是“讲话的一部分”,又肯定它是“讲话全文”,即肯定它“不是讲话的一部分”。而说它是“讲话的一部分”和说它是“讲话全文”,这两个论断是相互否定的,自相矛盾的。这就是说,作者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同时肯定为真,这显然违反了“不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二) 1991年2月26日《工人日报》第2版刊登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