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的宗旨是确立并展望如下意义上的二重的历史观,这个历史观一方面坚持历史的合规律发展的观点,另一方面在其中引入新的“意义”范畴,从而把历史作为人类价值实现的过程,即作为基于人类的人类本身的教养史来把握。作者的这种尝试是由于以下两件事所促  相似文献   

2.
金重远 《学海》2004,(1):35-38
2 0 0 3年 11月 2 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 ,主要内容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教授和钱乘旦教授运用现代化理论谈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体会。11月 2 6日 ,《人民日报》以《进一步认识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增强推动改革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为题 ,报道了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 ,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 ,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在以往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历史。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在新形势下 ,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 ,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 ,也要学习世界历史 ,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 ,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胡锦涛的讲话对新世纪中国历史学 ,特别是中国的世界史学科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推进意义。为了推动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发展和倡导“治史、学史、用史”的风气 ,本刊特组织一批专家学者 ,以笔谈的形式 ,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3.
姜守明 《学海》2004,3(1):48-51
2 0 0 3年 11月 2 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 ,主要内容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教授和钱乘旦教授运用现代化理论谈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体会。11月 2 6日 ,《人民日报》以《进一步认识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增强推动改革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为题 ,报道了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 ,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 ,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在以往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历史。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在新形势下 ,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 ,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 ,也要学习世界历史 ,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 ,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胡锦涛的讲话对新世纪中国历史学 ,特别是中国的世界史学科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推进意义。为了推动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发展和倡导“治史、学史、用史”的风气 ,本刊特组织一批专家学者 ,以笔谈的形式 ,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4.
李宏图 《学海》2004,(1):42-45
2 0 0 3年 11月 2 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 ,主要内容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教授和钱乘旦教授运用现代化理论谈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体会。11月 2 6日 ,《人民日报》以《进一步认识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增强推动改革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为题 ,报道了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 ,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 ,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在以往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历史。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在新形势下 ,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 ,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 ,也要学习世界历史 ,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 ,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胡锦涛的讲话对新世纪中国历史学 ,特别是中国的世界史学科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推进意义。为了推动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发展和倡导“治史、学史、用史”的风气 ,本刊特组织一批专家学者 ,以笔谈的形式 ,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两段话:“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3页),“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同上书,第31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第一个前提的经典表述。但在一些人的著述中,据此把个人的生理需要理解为一切活动的原动力,认为个人是最根本的,宣扬个人本位论。这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史讲的是“中国”的哲学的历史,或“中国的”哲学的历史,不是“哲学在中国”。我们可以写一部《中国数学史》。这个史,实际上是“数学在中国”,或“数学在中国的发展”,因为“数学就是数学”,没有“中国的”数学。但哲学、文学,则不同。确实是有“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文学,或总称曰“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新的历史意识可以解释对历史哲学的兴趣的复苏。由于认识到个人的命运同他所隶属的群体的历史进化密切联系在一起 ,所以 ,2 0世纪中叶的人试图从整体上来理解历史 ,理解支配历史的原理 ,理解历史所隐含的意义。理解历史并把历史综合到整个人类实存中的全部努力 ,这就是“历史哲学”——这个术语是伏尔泰发明的。众所周知 ,人是通过自己的苦难来把握历史实在的。我们时代的人会说 :“我正在遭受或已经遭受过历史的苦难 ,结果就有了历史的实在。”他拒绝某些理论家的观点 :“一切历史都是往昔的历史 ,只有通过历史知识的形式 ,方能理解历史的…  相似文献   

8.
邵雍的历史哲学不仅对历史发展规律等问题进行过思考,还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动力、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和历史本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太极"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其所涵阴阳刚柔的对立与分裂是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皇帝王伯"与"元会运世"是人类和宇宙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历史存在形上的理体,它"显诸仁"而"藏诸用",通过把握这个历史本体,人们就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并改变、创造自己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历来都侧重于其客观规律的表述,力求把人类历史当作一种能够以严整科学的方法加以规定和把握的客观运动过程来进行透视和描述。这是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较普遍采用的研究视角。这种研究视角,近来人们把它看作“历史辩证法的客观向度”。但是,历史毕竟是人类本身活动的结果,在致力于揭示和探索一向隐没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深处的客观规律的同时,人们不应该忽视这些规律终究是人的活动的规律,是通过人们为追求和达到自己的自觉意图和理想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才得以形成并发挥其作用的。因此,客观的历史规律一方面作…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究竟是“历史决定论”还是“历史选择论”?其实,这个问题无关紧要。因为唯物史观的决定论和选择论思想是相互包含、融为一体的:它讲的“决定”,是“选择”背后的“决定”,以承认人类历史活动的选择性的创造性为前提;它讲的“选择”是“决定”条件下的“选择”,以承认历史必然性、规律性的决定作用为前提,二者表达同一个思想:人类自主选择和创造历史的活动遵循和  相似文献   

11.
“创造”一词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因为没有阶级,所以原始社会的发展是“现实人类创造的”。在阶级社会,要想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创造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社会形态,人民群众(包括新兴的剥削阶级)就必须同反动统治阶级进行拚死的斗争才能实现。所以,新的社会形态、新的历史阶段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包括具有革命性的剥削阶级。但是,决定历史  相似文献   

12.
“文明”是标志社会历史进步状态的重要范畴。它既是社会学,历史学的范畴,又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文明”范畴的内涵是历史的,发展的,也是具体丰富的。要比较准确地认识、把握人类社会的历史、现状,深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就要求人们以全面的观点去把握人类社会的文明。唯此,才能更好地促进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可以从社会主体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体的文明度的提高,是整个人类社会文  相似文献   

13.
人类历史经历各时代而被理解———被历史学家们、神学家们、哲学家们和普通凡人们理解———的方式本身 ,是一个历史研究的论题。笔者并无过高的意图 ,只是试图分析这种对历史的理解的一些显著的范例。本文的探讨将用“暂时”和“绝对”的观念来阐明 ,因为它们被历史编纂学家们与历史哲学家们以种种不同方式归属于历史现象。从表面看来 ,和自然科学相对比 ,历史学似乎完全属于暂时态的辖域。由于自然科学试图在确断、可定量的法则之网中把握现象之流 ,并专门致力于系统支配自然的绝对的法则 ,这种研究并无可应用于历史事件之处。在历史学中…  相似文献   

14.
历史意识与"历史的公用"--哈贝马斯的历史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行福 《学海》2004,(6):12-18
德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所犯罪行的真诚忏悔,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人类道德意识发展和历史反思的重要成就。哈贝马斯作为批判理论的当代代表,在历史意识的转变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以历史意识和“历史的公用”两个问题为主线来研究他的历史哲学。哈贝马斯强调历史意识不仅应该具有反思的批判维度,而且应该有公共的政治启蒙维度。因此,只有从后传统的交往理性的规范前提出发,反思民族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培育后传统的历史意识与“宪法爱国主义”,才能实现史学的“公用”。  相似文献   

15.
人类历史是谁创造的?以往通行的说法是:人民群众(奴隶)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1979年至1981年间,我国学术界有些同志先对“奴隶们创造历史”的命题提出了质疑,继而又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劳动群众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命题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历史是整个人类创造的;脑力劳动者才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些观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于是先后在《国  相似文献   

16.
1 人类历史的发展既有着由量到量的渐进性变迁,又有着由量到质的飞跃性转折。哲学家康德曾指出:“人类完成其全部天职的历程,看来就是不停地中断”,历史总会“遇到一个转折点(Punctum Flexus Contrarii)”。 何谓历史转折?历史转折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特殊状态,即特定历史时代的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主要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由此派生的思维方式)出现了整体性和根本性的  相似文献   

17.
历史的创造者与历史的推进者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所谓历史的创造者,指的是引起和推动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力量,不管运动的方向是正向的还是逆向的。然而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力量,是历史的推进者,而阻碍人类社会前进的力量,便是历史的非推进者。历史的推进者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是通过他们在人类社会中创造或协助生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改进人类社会的面貌实现  相似文献   

18.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承认并尊重国家差异、实践特征更加明显以及更加注重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主张就其本质来看是一致的,前者是实现后者的过渡性目标,后者是践行前者的总体价值导向。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联合的无产阶级革命成为世界历史的必经之路,其最终目的是建立自由人联合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亦将在世界历史的前进过程中逐渐取代狭隘的民族和区域意识,成为实现自由人的和谐、自由、整体性发展的真正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韩安贵 《现代哲学》2001,30(1):17-23
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命运女神,到基督教神学关于上帝决定历史,再到维科、康德和黑格尔等关于“天神旨意”、“自然的意图”和“理性的狡黠”,尽管都没有科学地揭示出人类社会历史的内在规律,但都以不同形式承认了社会历史规律的存在。可以说,在19世纪下半叶之前,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思想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观。但是,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社会历史规律是绝对必然性,人在这种必然性面前是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的。如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就具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  相似文献   

20.
人类历史活动中最基本最先决的活动就是满足人生活需要的生产劳动。首先,“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1—32页)。其次,这个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社会提供了“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正是这个致关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