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孟荀人性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论是贯穿整个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性论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孟子和苟子分别对人性作了不同的规定:1.孟子所谓人性主要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下引《孟子》只注篇名)“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焉,…  相似文献   

2.
“由是”辨     
《孟子·告子上》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思而有不为也。”句中“由是”一语,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释译为“由此而行”。在书后所附《孟子词典》中,又释“由,动词,由此而行之意。”杨先生之书既出,世间一般文言选本和高中课本均从其注译。但笔者认为:解“由”为“由此而行”显然不当,释“由是”为“由此而行”亦嫌迂曲,故不揣陋,聊陈愚见于大方。“由是”一语,当是二词,应分释之。《左传·襄三十年传》:“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吾子。”晋杜预注:由,用也。《苟子·正论》:“放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制君,由此…  相似文献   

3.
"慎独"之说,出于《中庸》,其首章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中庸》篇中,子思用心于"诚",然而"诚"的基础则在于"慎独"二字。何以言之?《中庸》首篇论  相似文献   

4.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这句话如何解读,历来学者颇多分歧。朱熹《四书集注》与杨伯峻《论语译注》(以下简称为《朱注》、《杨注》)甚至作出了完全相反的解释。《朱注》称:“攻,专治也,故木石金玉之工日攻。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佛氏之言,比之杨、墨,犹为近理,所以其为害为尤甚。”《杨注》称:“攻──《论语》共用四次‘攻’字,像《先进》篇的‘小子鸣鼓而攻之’,《颜渊》篇的‘攻其恶,无攻人之…  相似文献   

5.
试论荀子哲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荀学的历史命运在儒学发展史上,所受诉病最多的恐怕莫过于苟子了。但无论后儒如何评价苟子,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苟子的功绩是不容置疑的:其一是对儒学的复兴之功。孔子死后,内部的分化与外部的挑战使儒学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中,乃至一度出现了“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以孟子·股文公下》)的局面。正是孟子和苟子的出现,才使得处于颓势中的儒学得以挺立不倒、重新崛起。苟子的另一个功绩则是在传经方面。据史家考证,现存儒家请经除个别经典证据不足外,大多传自苟子。所以清代汪中作《苟卿子通论》说:“苟卿之学出…  相似文献   

6.
“明于天人之分”是苟子哲学思想的基本命题,所谓分,是区分、区别或界别,它连带着的另一意思指“明”“分”的天、人范域(“份”)。所谓“明”,是内心对天人关系的澈悟,其目的是把天、人范域从幽暗中彰显出来,达到深刻而真正的区分。在苟子看来,“明”“分”实与主体的心性结构密切相关,这即是说只有从心注的了解和修养中才能达到对天人之“分”的根本洞察。因此,心吐论仍然是苛子哲学思想的核心。由此,可以把礼义之统融贯、组织起来。一、明于天人之分与天道的下落在《天论》开篇,苟子就认为“天行有常”①。俞钱释“行”为“…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显学》在批判先秦儒学时,认为孔子之后,儒分为八,把孟子和苟于分列为儒家不同派别,指出他们对孔学取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如果避开韩非对儒学的非难不论,而其对先秦儒学流变的分别,则是世所公认的。司马迁《史记·孟子苟卿列传》说,苟子“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环,序列著数万言而卒”,他与“序《诗》、《书》,述仲尼之意”的孟子存在巨大思想分歧,是自不待言的。然而,不仅如此,就是孔子、孟子这两位“至圣”和“亚圣”之间,思想上也有差异。对此,我们予以研究,是必定不会多余的。本文仅就孔子、孟子和苟子在义利…  相似文献   

8.
《萄子·王制篇》有《序官》一章,专门论述职官制度,通过对“乘白”、“乡师”、“州里”、“治市”、“治田”等条的考证.发现《序官》官制带有明显的齐国色彩。《序官》以及《王制篇》可能是苟子在齐国游学时所写。由于《王制》在齐国成书,当然为齐国学者所看到,《管子·立政》的作者为解决“国之贫”“五事”,所以《省官》一章有选择性地摘抄了《序官》“五官”。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先秦各学派对战争这一社会现象无不给予重视。主张以仁义治天下的儒家也不例外。但相对而言,孔、孟议兵的言论较少。议论较多并形成较为系统的军事思想的是苟子。《苟子》书中,《富国》、《王霸》、《夏道》,《议兵》、《强国》等篇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军事著作。苟子军事思想的核心是“一民”。对苟子的“一民”思想,有必要加以认真探讨。一、“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是什么?这是谈兵论战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战国末楚将临武君与苟子在赵孝成王面前谈论军事时,临武君说:“上得天时…  相似文献   

10.
道教辞典     
内景 指“至人”的内在境界。《荀子·解蔽》:“浊明外景,清明内景。”杨倞注:“景,光色也。……清而明者,内景,谓至人之内明也。”指阴幽含气之物。《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篇》:“天道日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曰外景,而金水内景。”又称“内象”。道教名词。指身内景象,包括血肉、筋骨、脏腑之象及诸“身神”等。《黄庭内景经》为道教内景论文专著,务成子《解题》云:“黄庭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内象论,即血肉、筋骨、藏府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也,故曰内景。”又  相似文献   

11.
<正>若说白体诗“在朝”,晚唐体则“在野”,一“显”一“隐”,笼罩宋初诗坛。宋初晚唐体之谓,首见于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以时而论,则有建安体……元和体(元、白诸公)、晚唐体”,特指九僧、林逋、魏野、寇准等,专事仿效唐贾岛、姚合一脉,取材狭窄、工偶精对,以苦吟不缀、幽奇僻景著称之诗派。  相似文献   

12.
庄子人生哲学中的“命”与“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以其天道观和认识论为基础的。安之若命和与天为一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庄子认为人无力胜天,亦不能违命。苟子在《解蔽》篇批评庄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由天谓之道,尽因矣。”苟子对庄子的批判是公允而且切中要害的。“命”与“天”是理解庄子人生哲学的关键。“天”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上古时代以“天”为世界最高的有意志的主宰,与上帝同义,所以“天”当时为一个宗教范畴。“命”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说文》云:“命,使也,从口从令。”段玉裁解释为:“命者天之令也。”“天”与“命”在…  相似文献   

13.
祥瑞,传统史籍中又称之为“符瑞”、“瑞应”、“嘉瑞”、“福应”等。《唐律疏议》卷二十五《诈伪律》引陆贾语称:“瑞者,宝也,信也。天以宝为信,应人之德,故曰瑞。”又云:“祥谓体征。”皆指呈现吉祥的征兆。祥瑞大体包括天地之瑞、动植物之瑞、器物之瑞、矿物之瑞等。史籍中集中记载祥瑞现象的,正史有《宋书·符瑞志》、《南齐书·祥瑞志》,汇集各类体征,至《魏书》则有《灵征志》,灾祥俱载,以告祸福。此外则多录于《五行志》,至唐亦如此。然而,最为详尽的记载当属《大唐六典》卷四“礼部郎中员外郎”条。成书于开元二十六…  相似文献   

14.
大道浅说     
大道者,无言无名也 老子去周出关,关令尹喜迎而谓之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喜知“道”之意深,道不可言,而又要著书,故言强著书。《道德经》第一句就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不可言说的。可以言说的道,已经不是本来那个常久自然之道了。道是宇宙万物生长、变化之总根源、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广泛的、普遍规律性的意义,语言文字不足以尽其意。《庄子·知北游篇》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道不同  相似文献   

15.
思孟五行说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非十二号》对子思、孟轲的批判,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抵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于思唱之,孟柯和之,世俗之沟犹音儒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河之罪也。”这里的“五行”,苟子没有明言是什么。唐人杨惊释为“五常”,是为五种德行,即仁义礼智信。从章太炎开始,人们对苟子的思孟五行说提出了许多新看法。章太炎、郭沫若、范文澜。杨荣…  相似文献   

16.
199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据考证,佛教初传始于“伊存授经”,即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有关专家认为,《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记载:“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曰复立(《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  相似文献   

17.
《管子·轻重》篇“币乘马”与周代“资币”制考实——兼论铸币缘起叶玉华一、乘马旧制的田赋《管子》经言有一篇,题名曰“乘马”,起首一段论及“金”和“货”:“黄金者,用之量也。辨于黄金之理,则知侈俭,知侈俭则百用节矣。故俭则伤事,侈则伤货。俭则金贱,金贱则...  相似文献   

18.
“田有禽,利执言”新解高潮“田有禽,利执言”是古今治易者聚讼的焦点之一。李镜池从闻一多说,训“言”为“讯”,“执言犹执讯也”,“故讯问之讯谓之言,俘讯之讯亦谓之言”。高亨先生《周易大传今注》援李鼎祚注引苟爽之说,将“执言”解释为“执行其言”,尚秉和谓...  相似文献   

19.
尹振环先生撰文《论〈老子〉需要验之出土文献与历史》 (见《哲学研究》 2 0 0 3年第 1期 ,以下简称“尹文”) ,对拙作《老子道论价值取向辨略》 (见《哲学研究》 2 0 0 1年第 6期 ,以下简称“《辨略》”)提出商榷 ,其以“验之出土文献”、“验之历史”置辞 ,断言老子学说为“政治哲学” ,指摘拙论对老子道论之价值取向的辨说乃是“远离了”《老子》一书的“主题”。现扼其要 ,简答如下 :1 .老子虽曾为“周守藏室之史” ,但终于“自隐”而做了隐者。《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谓 :“老子 ,隐君子也” ,又谓“老子修道德 ,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相似文献   

20.
慈善,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北史·崔光传》:“光宽和慈善,不忤于物,进退沈浮,自得而已。”而在此之前,《韩非子·内储》:“王日,慈惠,行善也。”即以慈爱优惠来做善事。直接释义大约是“以慈行善”。既然是“以慈行善”,其重点则在于对“慈”的理解。“慈”,《说文》只注二字:“爱也。”《左传》:“宣慈惠和”,做疏注的人发挥道:“慈者爱,出於心,恩被于物也。”这就把中国古代对慈及爱的理解讲得比较清楚了:慈,是一种发自内心世界的爱,她的恩惠要遍施于万物,当然首先是人。汉代贾谊讲:“侧隐怜人,谓之慈。”对人,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