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美容”这个词变得越来越时尚,但“心理美容”却少为人知。其实,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初见某人时感觉其外表迷人,但随着接触的增多,则越来越发现其魅力一般;而有的人相貌平平,但你会觉得她(他)越来越可爱,好像长相也越来越漂亮,这就是所谓的心理魅力。如何增加自己的心理魅力就是我所说的“心理美容”了。对于讲究生活品质的现代人来说,一般意义的美容可以美化自己的形象、增加外在的魅力、加强自信,而心理美容则可以加快人格的成长、张扬个性的发挥、促进自我实现从而同样增加外在的魅力。外在的美容和心理美容是相辅相成的,外在…  相似文献   

2.
在朱子的文献中,"太极说"一词的使用较为含混,其具体所指有四:其一,是指朱子自己所作的《太极解义》;其二,是指《朱子文集》卷六十七中所收录的《太极说》一文;其三,是指张栻所作的《太极图说解义》;其四,是指周敦颐所作的《太极图说》。此外,在张栻、吕祖谦、汪应辰等人与朱子之间的书信中,也有把他们对于周敦颐作品的注释之作笼统称为"太极说"或是"太极解"的例子。我们认为,朱子等人对于"太极说"的这种含混用法,只是一种"方便之举",而他们后来在刊刻其相关的著作时,则又为其取了不同的名称,以示区别。  相似文献   

3.
疑病的折磨     
鹊本来有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收入也丰厚,可一场“怪病”却把她折磨得死去活来。你看她,面容憔悴,脸色苍白,那架瘦弱的身躯,倚靠在桌子旁,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简直就像是霜  相似文献   

4.
肢体延长与美容增高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容医学持续升温,“美容增高”即“肢体延长术”被越来越多的爱美男女所尝试。纵观其发展经历了许多挫折与失败,并发症多且严重,应慎重认识其实际效果。如不加选择地运用美容医学,是对医学核心价值体系的扭曲和嘲弄。只有坚持运用正确的哲学思维进行引导,肢体延长术才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读书与美容     
读书与美容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读书虽不似商业性质的美容术,但却有美容术远不及的“美容”效果。一位颇得读书真味的饱学之士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相似文献   

6.
郭畑 《哲学研究》2022,(4):54-64
“道统”一词出现于唐代,武周盖畅著《道统》十卷,中唐李翰则以“道统”指称道人统领、佛教领袖。北宋张庭坚《念哉圣谟洋洋》一文是宋人使用“道统”一词的滥觞,但其“道统”是指王道之统、王统。李侗《罗从彦墓志铭》则以“道统”指称儒家道统观念,这种用法最终取代了以“道统”指称王统的用法。“道统”一词的本意是“道之统”,所以“道统”有时也会被用以指称佛、道二教之统。“道统”之“统”,既有共时性正统之意,也有历时性传统之意,两者的交汇点则是那些承递道统的贤哲,而这些贤哲又组成了断断续续的道统系谱。朱熹《中庸章句序》第一次围绕“道统”概念进行系统的理论发挥,由此开辟了新的哲学思想领域。  相似文献   

7.
中班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对什么都想摸、问、看、动。比如小朋友的新汽车为什么会开得这么快,人们常用“淘气”一词说明孩子们顽皮、聪明、多动、活泼、恶作剧等种种表现。笔者所带班级就有这么几个孩子,淘气淘得可爱、让你不忍心去责怪他。  相似文献   

8.
“反正”是由极性对立语素构成的一个词。通过隐喻成为副词,表“无论如何、不管怎样”之意。“反正”带有逻辑意味,成为条件关系的外化表现形式,以单句句法形式表达复句的语义内容,使其在单句中获得语篇功能。在自然口语中,“反正”进一步语法化为说话人进行思考的标记,体现说话人组织话语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打开《现代汉语词典》一查,就可以知道“都”有两个读音、七个解释。其中有一个解释是这样的:“表示总括,所总括的成分在前”,这就是现代汉语语法所说的表示范围的副词。作为这样一个副词,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它有什么作用,本文想就这些问题谈点肤浅的看法。我们知道,每个人在对某类具体事物作出陈述  相似文献   

10.
宗教的境界     
宗教,在中国一直被蒙着神秘的色彩。在汉语词源中,“宗”从“宀”从“示”,意为“宇宙神祗所居”,“宗”也有“尊祀祖先”或祭祀“日月星辰、江河海岱”之意。“宗教”是“奉祀神祗,祖先之教”。事实上,在历史发展中。宗教一词被赋予了各种不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如果模糊的语词在论证中始终以前后一贯的意义使用,那么这些词的使用不会带来逻辑的困难或谬误.但是,当一个模糊的语词在论证的不同命题中不只一次出现,为了使包含那个词的各命题都成为合理的,从而需要对那个词的意义赋予不同的严格标准时,就会出现问题。这种情况所引起的问题,是由论证中的模糊语词而造成的一种特殊的含混。它和“沿坡下滑一型的问题不同,但是表现出某些相同的特征。下述对话的冽干涉及人是否应该结婚的问题。弗兰克采取传统观点,认为结婚是很好的制度或习俗,夫妻应当满怀信心地缔结婚约并且认真努力地保持它.拉…  相似文献   

12.
霜凝南屋瓦     
正在我们湘西南乡下,霜降过后,必定会见霜。只是我们这里不说"见霜",却叫"打霜",一个打字,很是形象贴切,那些轻薄的霜,便一下子有了重量——树叶、野草都承载不起的重量——它们无不垂下了头。霜是天地间的精灵,长着两副不同的面孔,有时是雾气朦胧的,我们叫"打水霜",有时是白色茫茫的,我们叫"打白头霜"。对于水霜,我素来不怎么喜  相似文献   

13.
林倩 《法音》2001,(8):10-13
佛典中常见的“自性”一词,对应的是梵文Svabhāva,这个词的前一部分“sva”表示“自己”(self)或“自己的”(one's own);后半部分“bhāva”意为“存在”、“有”(existing; being)。二者结合,表示事物特殊的、不通于其他的存在状态。在中观派看来,这个词与“诸法无我”中的“我”是同义语,表示众生对事物所执取的本体、本元,一种实在性的存在。 龙树在《中论·观有无品》中,着力破除“诸法各有性”的错误见解。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 若法有自性,应是“自成”的,不应从因缘生,不应待他而有。其论中说:“众…  相似文献   

14.
“爱情”词源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爱情”一词溯源 如果我们想深入了解爱情的涵义,古今汉语语源工具书会令人失望,因为“爱情”一词的最早出处及其源流我们查不到。 清康熙帝敕撰的《佩文韵府》收有“情爱”词条,却没有爱情一词。《辞源》1939年正续编合订本收有“爱情”词条,却没有语源例句。《辞源》1980年修订版则干脆不收爱情一词,更遗憾的是,洋洋六千万字的《中华大辞典》也未指明“爱情”一词的最早出处。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是“六情”说和“七情” 说,其“情” 之一种就是“爱”,“爱情” 一词当有其语素结合的条件。此外,孔子、孟子在讲  相似文献   

15.
纪晓岚爱好猜谜,也喜欢出谜。传说有一年元宵节,纪晓岚在一对大灯笼上写了副字谜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狸狼狗半边仿佛,即非家禽,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一片模糊,虽是短品,亦是妙文。”黑白红黄都不是,那就是“青”,半边狐狸狼狗即为“犭”,合起来就是“猜”字,诗词论语上都有就为“言”字,四方模糊即是“迷”,合为“谜”。所以其谜底就是“猜谜”二字。此则谜联用语诙谐,对仗工整,隽永清新,且耐人咀嚼寻味。曾有个不求至道的僧人向纪晓岚索联,纪晓岚就为其撰联曰:“日落香残…  相似文献   

16.
思维和语言智力落后儿童的抽象、概括能力相当不发达,这给他们的思维和语言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轻度的痴呆儿童抽象和概括能力是有一定的发展的,在某种程度上也能用概念思维。但是,同正常儿童相比,他们已形成的概念,常常表现出不稳定和不完整。例如“树”这一词,意味着一系列的词(包括柽、松、杉等词);“动物”一词,也意味着一系列的词(包括牛、狗、狼等词)。对形成运动反应的受试儿童来说,“树”意味着右手按橡皮球,“动物”意味着左手按橡皮球。那种穿插呈现的词,既不属于“树”,也不属于“动物”的词,而成了非言语的信号。智力落后儿童形成了对“树”和“动物”比较正确的运动反应。他们的局限性是只按  相似文献   

17.
逻辑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逻辑这个词源于希腊词“Logos”(逻各斯)。逻各斯这个词有许多意义,因此我们在叙述逻辑的性质和范围时,就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逻各斯可以有“语句”、“论说”、“理智”、“规则”、“关系”、“说明”(特别是对于表达式意义的说明)、“理性原则”和“定义”等等意思。与此相似,关于逻辑的议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黔东南老苗文圣经翻译文本的印制、传播,对苗族社会的发展变迁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但文献记载甚少。外界对于所涉及的有关背景,包括“黑苗”族群的分布知之不详,学界讨论存在不少含混、错讹。苗语圣经翻译文本以及相关史料的考证,同时结合实地调查的研究可以为我们还原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19.
1949年在银川读中学时,见到解放宁夏的十九兵团先头部队战士手中,有一本装订极简单的小册子,里面用汉字记的全是回回群众口语常用的一些外族人不懂的词语,实际上是些阿拉伯、波斯语词,间或夹有突厥语族中的某些语词,或者是使用汉语的穆斯林约定俗成的特殊汉语———惯用语词(即可谓“经堂语”)。诸如“安拉”、“真主”、“赛俩目”“阿訇”、“伊玛目”、“满拉”、“乃玛孜“、“邦克楼”、“主麻日”、“举意”、“乡老”、“老人家”等词的解释。看后既觉新鲜,又感亲切,作为回民一员,一种受到平等待遇的自尊自豪感油然而…  相似文献   

20.
“雅努斯”是罗马神话中的一尊“两面神”,他的脑袋前后各有一副面孔:一副看着过去,一副注视着未来,如若你留心古罗马钱币,便可发现,那上面常有这尊神的形象:他一手拿着开门的钥匙,另一只却拿着警卫的长杖。于是,一提到“雅努斯”,明白这神话的人就会想到“自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