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罗斯哲学界关于俄国现代化问题的研讨(续)安启念三、批评民主派,呼唤新保守主义在俄罗斯,几乎没有人不把实现高度民主视为俄国现代化运动的主要目标之一。但被称为民主派的,是指在原苏联改革后崛起的、实质上是在谋求使俄国全盘西化的某些人。在近几年关于俄国现代...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世界观"作为俄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基础,具有有机性、宗教性、理想性和集体主义等特点,这些特点妨碍俄国现代化。以"俄罗斯世界观"为基础的俄罗斯哲学对俄国现代化的反思和批判,是不把"现代化"看作社会理想和最高价值,而只看作是具有更高的人文立场和精神关切。  相似文献   

3.
徐凤林 《世界哲学》2017,(1):131-137
"俄罗斯世界观"作为俄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基础,具有有机性、宗教性、理想性和集体主义等特点,这些特点妨碍俄国现代化。以"俄罗斯世界观"为基础的俄罗斯哲学对俄国现代化的反思和批判,是不把"现代化"看作社会理想和最高价值,而只看作是具有更高的人文立场和精神关切。  相似文献   

4.
谈论俄罗斯哲学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这里,“俄罗斯”和“哲学”的含义都不是自明的。人们首先可能想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不叫俄国哲学?的确,在很多情况下,俄罗斯就意味着俄国,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谈论俄罗斯时是指作为一个国家而不是作为一个民族的俄罗斯,否则,我们将不得不把经常被称为俄国的第一个哲学家的斯科沃罗达(乌克兰族)排除在俄罗斯哲学之外。但是把俄罗斯简单地理解为俄国并非总是一个方便法门,它在避免了一些麻烦的时候又会产生新的麻烦,因为众所周知,在西方乃至今天的中国最著名的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出生在基辅,而基辅现在…  相似文献   

5.
田春生 《学海》2014,(3):14-21
2013年俄罗斯经济增速放缓,由此引发国内外对于俄经济增长模式与发展前景的担忧。本文着重阐述了本世纪以来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从能源依赖、经济结构、发展路径和政策角度,分析了其在2013年经济下滑的根源,论述了俄罗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难点。俄罗斯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正常的市场经济国家,其增长与下滑的波动在所难免;俄经济模式的转换与现代化的发展,既是俄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又是俄在短期内所难以实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俄国曾是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东正教是它的国教,现在又是它的第一大宗教,它拥有占国民总数一半左右的教徒,教会组织遍及全国89个行政主体。作为一种信仰和道德因素,东正教目前在俄罗斯社会稳定和宗教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复兴.俄罗斯东正教问题越来越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最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俄国东正教会改革(1861-1917)》(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戴桂菊)便是我国俄罗斯东正教研究领域的一部新作。  相似文献   

7.
<俄国宗教史>②不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学的发展,而且对中俄文化对话的进展均做出了重要贡献.了解<俄国宗教史>对于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思想理论问题、社会科学发展以及关心当代中国俄罗斯学的人来说,大有助益.对当代俄罗斯宗教形势的评价牵扯到今日中国的一些棘手问题.作者们在俄罗斯"从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根本变革"、"宗教教育取代无神论教育"和出现"信仰危机"等转轨语境下分析问题.他们强调,撰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中国出现上述情况",向党和国家机构提供有关俄罗斯现状的科学的和论据充分的数据.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以前的俄罗斯社会与基督教●张雅平历史是一面镜子。20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俄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俄国的东正教在“科学无神论”的猛烈轰击下,受到很大约束。一夜之间,俄国社会发生了剧变。当今俄国,社会主义成了过去,俄国的基督教——东正教又重新活跃在社...  相似文献   

9.
晚年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俄国思想界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命运的论战,但在与俄国各派政论家的对话中表明了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他反对俄国自由民粹派与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片面认识,肯定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正确理解,在此基础上对俄国的出路作出理论判断。恩格斯逝世后,列宁根据唯物史观和《资本论》,科学回答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及出路问题,最终在俄国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观。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的人学研究张百春(石油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部102200)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俄罗斯哲学界大规模地转向人学研究已成为整个俄国哲学的一大特色。这一方面是受西方人学研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对苏联时代的哲学的回应,同时它还受当代俄国哲学界自身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大连是中国东北的海上门户,旅顺口是北方天然军港。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之后,沙皇俄国开始在中国东北地区修建中东铁路并驻军。由此,许多俄国人连同俄罗斯东正教一起来到了大连和旅顺地区。1904年至1905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旅顺争夺战是日俄战争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为了追悼和埋葬俄军阵亡士兵的尸骨,俄国人在旅顺和大连建立了教堂、墓地和修道院。俄罗斯东正教从而开始了在这一地区历时半个世纪的传播活动。本文作者对俄罗斯东正教在大连、旅顺留下的历史遗迹和史料记载进行了田野调查,最终梳理出了俄罗斯东正教在大连和旅顺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的宗教研究有着不同于西方宗教学的特质与路径。本文在对俄罗斯宗教学发展阶段述论的基础上,特别将注意力聚焦于俄国启蒙思想的发展轨迹,重现彼得堡学派在俄罗斯宗教学发展进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采用档案分析法还原苏联时期与无神论相关的科研活动情况,试图以此匡正学术界对苏联宗教研究的偏狭、否定性认识(即认为苏联时期的宗教研究趋于停滞),进一步揭示出俄国宗教研究开创性与开放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辽宁地区俄罗斯东正教的活动场所是随着沙俄对中国东北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日俄战争期间俄军的进驻而设立的。俄国十月革命后,沙俄的统治被推翻,随着军队和侨民的减少,俄罗斯东正教的活动逐渐减少,以致消亡。本文根据俄罗斯东正教在辽宁省留下的历史痕迹和史料记载,梳理了俄罗斯东正教在辽宁省的发展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4.
弗拉基米尔·谢尔盖耶维奇·索洛维约夫1853年1月诞生在俄国著名历史学家、《俄罗斯古代史》一书的作者C.M.索洛维约夫家里。在青年时代的弗·索洛维约夫身上找不到他后来成为宗教思想家的任何迹象。他有极大可能成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他关于自己曾说过,那时他并不信奉基  相似文献   

15.
亚历山大二世执政时期,俄国实行了废除犹太少年征兵制、扩大犹太人居住权、改革犹太教育体系、允许犹太人担任政府公职等宽容政策,这不仅与西欧社会犹太人解放、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也受到俄国犹太人自身努力和亚历山大二世个人因素的影响.在宽容政策的感染和推动下,犹太人积极参与俄国社会生活,推动了俄罗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十月革命后,东正教遭到苏维埃政府的压制。随后在三年的俄国国内战争中,大批保皇派东正教人士随落败的白军逃离海外,并于1920年正式成立俄罗斯东正教境外最高管理局,由此开始了俄罗斯东正教境内外教会长达八十余年的分裂。而后由于出现了对教会管理权与教区自治等问题的分歧,俄罗斯东正教境外教会内部出现分裂,最终形成以塞尔维亚卡尔洛瓦茨为中心的俄罗斯东正教境外教会、以巴黎为中心但隶属于君士坦丁堡牧首区的西欧主教区和以纽约为中心的北美高级主教区。在苏联时期,俄罗斯东正教境外教会得以相对自由地保护和传播东正教传统文化,并且成为俄罗斯移民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7.
天主教在俄国传播的历史几乎和东正教在俄国的历史一样长。基辅罗斯时期就有西方天主教徒来到俄国,主要是商人,其数量极少。蒙古人入侵和统治时期,一些天主教修会的修士来到位于俄国领土上的金帐汗国传教,但收效不大。莫斯科时期,有外国商人和技术专家在俄国工作,其中有天主教徒。但俄国人禁止他们在莫斯科建造天主教堂,更禁止他们在俄罗斯人中间传教。这个“禁教”时期一直持续到彼得大帝时代。由于彼得大帝的开放政策,西方天主教徒开始涌入俄国,其中有耶稣会士,他们在这里建造教堂,甚至开始传教。不过,彼得大帝对天主教徒在俄国的活动还是…  相似文献   

18.
正现在被称为俄罗斯的这个国家,有过许多名字:沙俄帝国、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当下的俄罗斯联邦。尽管人口以东正教徒为主,但俄国一直与伊斯兰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是为什么伊斯兰研究在俄国和苏联的学术中,以及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在普遍而言的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一开始,俄国就受到了伊斯兰的影响。古代俄国(或者说,用它当时的名字来说,罗斯)的最重要的邻国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有关俄罗斯与西方和东方、与欧洲和亚洲的关系问题是俄国社会政治哲学思想内在固有的问题,这个问题曾经和正在滋养着俄罗斯思想,可以从现代科学知识立场出发将它定义为一种末日论性质的学说,它填补了历史的“空白”环节及其“起点”和“终点”、俄罗斯思想绝非仅为宗教哲学拥有的领域。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米哈伊洛夫斯基都曾触及到它,试图从客观经验事实中“推算出”它来或者确信俄罗斯负有历史使命、具有特殊发展道路和在世界历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俄罗斯思想不仅是对未来的猜测、发现和预见,而且还是假设和愿望,是业已实现和有待实现的未来方案。这就是我们在现代现实中往往可以找到的俄罗斯思想不同兰本和片断的原因,而许多现代不曾解决的问题和一些巨大的问题则无一不是渊源于其起点和过去。  相似文献   

20.
1993年3月在莫斯科召开了一次俄国哲学国际会议。大会是由克林顿领导的美国跨国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哲学所共同组织的。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俄、美、英、法、德、意等国的著名俄国哲学史专家。本刊选译了俄《哲学问题》杂志1994年第1期上发表的部分会议材料:M.H.格罗莫夫的《俄国文化的永恒价值》,Ⅱ)K.斯坎兰的《俄国需要俄国哲学吗?》和A.瓦利茨基的《关于俄国哲学中的“俄国思想”》。 这组文章由贾泽林协助本刊选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