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归因是指个体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其关键成分是认知。所以我们也把归因看作是个体对其行为与原因之间建立逻辑联系的认知过程。归因理论的莫基人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1958)首先提出了基本的归因模式。按照海德的归因模式,认为人们可能把行为的结果归于个人的原因或环境的原因,或者归于这两个原因。他所指的个人的原因是由“能力”和“努力”所构成的。其中“努力”又是由“意向”(个体想要做什么的质的成分)和“尽力去做”(个体作出多大努力的量的成分)所构成的。他所指的环境的原因是由“任务的难度”和“运气”所构成的。  相似文献   

2.
“心想事成,如愿以偿”,这句话似乎成了人们相互祝贺的一种口头禅,然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违背了这一美好的初衷。一事当前,他们不是想到如何求胜,而是想到的是困难,想到的是失败,他们的勇气和信心在犹豫不决中淹没,成功的希望也在坐以待毙中流失,当然,事情的结果也只能是失败,或者被搁成猴年马月的事。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事前的行为退缩呢?心理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为“人的自毁行为”。人的自毁行为看上去不可思议,却在现实中客观存在着,他是人们心理缺陷造成的。其主要有:一、畏难情绪有些人面临困难或绝境,一筹莫展,即…  相似文献   

3.
现实生活中,违反规则事例时有发生。来自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发现,违规会影响人们的知觉与判断,并导致社会不期望行为和自利行为等。三种机制可以解释违规后的心理与行为效应:认知机制解释人们对规则违反的认知过程与主动适应,社会影响机制强调他人与社会规范对违规行为的影响,而社会学习机制则强调社会学习策略以及强化在单次或多次违反中的作用。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整合理论,深入挖掘规则违反的认知机制,揭示规则违反后社会影响和学习的动态特征,以及提高实验研究的外在效度。  相似文献   

4.
1研究的理论基础1.1理论依据归因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它试图根据不同的归因过程分析及过程中各事件间作用关系的分析来阐述归因的原理和操作规律,从而达到理解、预测和控制各类身边事件的目的。用琼斯、卡努里、凯利、尼斯贝特、瓦林斯、韦纳等归因理论大师们的话来说:“归因理论是同一般人试图推论可见行为起因所利用的规则打交道的。”1972…  相似文献   

5.
归因理论发展之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对社会行为作原因推论的一个研究领域。它研究人如何理解和解释行为的原因。人的行为原因是多重的,但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解往往只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去推论和解释。人们怎样去解释行为的原因?各种人对行为原因的解释是否有差异?有无众人皆循的规则?不同的原因会不会影响以后的行为?对这些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心理学家都作了探讨,形成了现代归因理论的架构。因此,归因理论被定义为理解原因的研究。归因是观察者对他人或者自己基于外部行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归因研究近十多年来成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它在社会心理学期刊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6.
维特根斯坦论语言和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维特根斯坦的研究中存在着矛盾的观点.对于维特根斯坦遵循规则这一概念,就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解释.一些哲学家认为,这一概念以人类共同体为前提,在同一个人类共同体中,对于某种行为是否遵循一个特定的规则,有着一致的看法.另一些哲学家认为,对维特根斯坦的这种解释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对维特根斯坦思想的歪曲;他们认为,当维特根斯坦说遵循规则是一种“实践”时,他并不意指社会实践,并不乞授于一群由遵循规则的人们组成的人类共同体,而只是强调规则以规则性(regularity),行为方式的重复性或者循环性为前提,这些规则在  相似文献   

7.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指人所具有的关于他的认知活动的知识和控制也就,是他对自己的认知行为了解了些什么以及在认知作业过程中如何调节自己的认知行动。后来,数学教学工作者开始研究无认知在完成数学作业中的作用。这些数学教育工作者确信,一个人在完成数学作业过程中认识到和相信他自己作为数学学习者和行为者以及他如何去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这对于他的成绩具有强有力的作用。因为元认知需要有意识地进行,所以发展元认知就要求人对他的行为进行观察并对  相似文献   

8.
社会认知的理论模型综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王沛  林崇德 《心理科学》2002,25(1):73-75
社会认知一般涉及社会信息的辨别、归类、采择、判断、推理等心理成分,即林崇德所提出的涉及人对社会性客体之间的关系等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关于社会认知的近期研究探讨了人们关于群体及其成员的知识是如何在记忆中表征以及该知识是如何在后继判断过程中使用等问题,并且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9.
睡眠不足会对人的认知、情感和人际交互产生诸多影响。这种影响在社会情绪层面表现为个体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的减少,易激惹性与愤怒情绪的增加;在社会行为层面则表现为亲社会行为的减少和攻击行为的增加。在睡眠不足状态下,情绪系统和认知系统功能连接的减弱可能是这些变化的潜在机制。未来应结合生态效度较高的睡眠操作手段,系统考察睡眠不足如何导致各种高级社会情绪的改变,以及这些社会情绪的变化如何导致社会行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第三点目标明确指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这就告诉我们,对幼儿进行有关规则的教育,养成他们的规则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规则是以社会性为起点的,而幼儿园正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孩子生活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中,保持与集体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关系到他今后是否能顺利进入社会,是否能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接纳的成熟的人。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  相似文献   

11.
对无意识信息引发的认知控制的研究是揭示意识的功能与局限的重要方法和步骤.在无意识认知控制研究中主要采用模式掩蔽和偏对比掩蔽创设无意识条件,使用客观测量方法对意识状态进行测量.作者从无意识抑制控制、无意识冲突控制和无意识错误加工三个方面回顾了近年对无意识认知控制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已有研究从行为和认知神经研究两个方面强有力地证明了无意识认知控制的存在,揭示了其神经机制.这些研究拓展了人们对意识信息广度和深度的认识,也为未来进一步揭示意识的起源等问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无意识认知控制和有意识认知控制的相互转化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生物学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生物学,若绳之以传统观点和传统方法,则简直是意识异己者.但这些传统竟是无可非议的吗?将人的社会性同其生物性(自然性)割裂,只满足于历史的、社会的、阶级的分析,“理解你自己”,究竟能多少!人们又多想理解自己这个“类”呵,而已有的知识却不足以说明“人的心灵活动”,尤其是非逻辑规范的“人的心灵活动”,也不足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尤其是非常时期的“人的社会行为”.人类社会生物学的“基因-文化协同进化”原则,也许在方法论上为人的研究提供某些启示.社会人的种种问题,恐怕也得到基因、本能、无意识这些深层去探究.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今许多应用心理学家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解释个体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他们认为,人类的成就动机并非来源于客观现实,而是来自于人们对它的解释,人们的成就行为受到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社会认知模式已成为工作、管理、运动、教育领域内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研究的基础,这种模式集中地体现在对成就活动中决定个体认知与行为方式的成就目标定向(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的分析上。  相似文献   

14.
协定道德一直是契约论的主题,然而如何解释人们服从道德的理由而维系其稳定性 ,一直是人们需要面对的解释难题。大卫·高塞尔在承继一种“不受欢迎”的霍布斯传统的 基础上,力图通过行为类型的重构,以一种“有约束的最大化者”来确证服从问题的非政治 性的“道德解”,在实现实践理性与效用最大化的一致性的同时,确立道德的理性基础而抵 御怀疑主义。然而这种区别于“康德—罗尔斯”的解释路径,通过“透明性”的假设来解决 稳定性问题,同样面对如何通过理性测试而克服行为倾向的条件性,以弥补在理性自利与道 德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拖延行为常常阻碍个人、企业和政府按时完成既定任务,妨害了人们的工作、学业以及疾病防治等方方面面。自我控制是自主减少拖延行为的主要能力,但却是一种相对有限的认知资源。探明自我控制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更高效地减少拖延行为。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认知机制理论和脑成像实验范式,国内外研究多从现象层面探索自我控制、拖延行为和神经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提出的“时间决策模型”通过揭示人们如何做出拖延决策,为认知机制的研究和脑成像实验范式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基于时间决策模型中“现在做还是以后做”的决策机制,本项目拟:(1)结合横向和纵向研究,考察自我控制作用的认知机制及其稳定性;(2)开发拖延的脑成像实验范式,结合多模态MRI技术,揭示自我控制减少拖延决策的神经基础;(3)利用神经刺激技术,考察“基于自我控制脑区的神经干预”的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成果有望为拖延行为提供更加综合的理论框架和新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6.
西方对父母控制模式与儿童自我控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方对父母控制模式与儿童自我控制关系的研究杨慧芳刘金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父母控制模式是父母在教养活动中经常用以控制、管理儿童的较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儿童自我控制是儿童根据社会环境的要求对自我的认知、情绪、行为进行调节与控制以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王雁飞  凌文辁  朱瑜 《心理科学》2003,26(2):366-367
1 引言当今许多应用心理学家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说明个体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他们认为 ,人类的成就动机并非来源于客观现实 ,而是来自于人们对它的解释 ,人们的成就行为受到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目前 ,社会认知模式已成为教育、体育、工作管理等领域内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研究的基础 ,这种模式集中地体现在对成就活动中决定个体认知与行为方式的成就目标定向 (achievementgoalorientation)的分析。目前 ,探讨社会认知过程的中介作用是成就目标定向研究的热点之一。2 成就目标定向的理论来源及其概念释义成就…  相似文献   

18.
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要彼此接触和交往。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而形成的一散漫的、初步的群体性活动,通常在社会学里称作“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一种行为方式方面的一致性行动,一般指那些大型的、相对非组织起来的、时间上短暂的群众行为:它常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和短暂性等特点。由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关性增加,人们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相互作用日益扩大,加之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各种不同性质的文化接触的机会增多,因此,各种集体行为就成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这是由“社会促进”作用引起的。有的是因为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刺激而产生的社会助长现象,如各种“热”、时髦、时狂等时尚的流行;有的是出于群体对一个人行为的作用,导致他放弃控制其行为的正常约束而去从事他个人从未想到会单独完成的行为,如盲目躁动、传闻甚至骚扰社会安定等初级集体行为。  相似文献   

19.
佩蒂特认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可以按照自己持有的各种态度构成自己的心灵。心灵通过各种能力进行言说,人们通过言说的心灵进行社会交往和生活。人们的心灵言说不可或缺地包含这样一个过程:决定如何判断以及思考什么;通过基于规则的推理控制他们的思考;享受一个特别的认知意识;达成承诺和形成共同体;构建人格和自我;因为他们的行为而承担责任。我们只有在人类社会学的基础上,回溯人类心理,才能理解这一过程。这也是有关"人类生活如何是一个语言交往的社会"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20.
功利主义哲学在当代哲学和实践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规则功利主义是功利主义哲学中最古老也最有吸引力的形式.规则功利主义认为正确的行为是被道德准则所允许的,这种道德准则对行为者所处的社会来说是最优的.虽然这种规则功利主义可能会在确定如何接受一种道德规范、功利本身的内涵是什么、以及它的道德规范可以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什么样的指导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难题,但是,这并不能驳倒规则功利主义,规则功利主义可以基于其自身的理论资源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一种合理的道德规范,并且可以为经济平等和惩罚正义等社会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