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最近,一些学者在若于论著中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黄老之学发源于战国后期的秦国和楚国,其最早的代表作是《吕氏春秋》、《鹗冠子》和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经法》等篇。“黄老道德形名之学”能否产生于秦国和楚国呢?这倒是个饶有兴味但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不过我想,只要结合历史实际,对这几部书进行一番实事求是的剖析,便会发现,以上那种看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难以立住脚根。现在把它揭露出来,目的是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共同把对黄老之学的研究推向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
庄子后学中的黄老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外杂篇中的《天道》诸篇是黄老之学的作品。《天道》诸篇站在道家的立场,吸收融合儒墨法各家,体现了黄老之学的主要思想特点。“天道”诸篇提出以自然之天为宗的思想,是理解老庄唯心主义如何转化为黄老唯物主义的一个契机。《天道》诸篇提出的因时应物的思想是先秦思想史的精华,是黄老之学的一个基本观点。黄老之学是道家思想转向政治的产物,它所讲的“无为”常与统治术有关,但最明确的提出君无为而臣有为思想的,则是《天道》诸篇。《天道》诸篇是先秦黄老之学发展成熟的反映,充分利用其资料将有利于深入地研究黄老之学。  相似文献   

3.
关于“黄帝之言”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水 《管子学刊》2000,(1):38-46
自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等四篇古佚书重新问世以来,国内对黄老之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在前人以及自己过去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欢迎批评指正.一、五行学说与黄帝形象……  相似文献   

4.
《黄帝四经》对老子思想的吸收和继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四经》是黄老之学的早期代表作。顾名思义,黄老之学是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结合,可是黄帝并无著作或学说传世,而老子则是实有其人其书,故此黄老之学乃是吸收、继承了老子思想并加进一些假托黄帝之名的新内容而形成的学说。但迄今为止,似乎分析《黄帝四经》对老子思想吸收和继承的文章还不多,最早研究《黄帝四经》的唐兰先生做了很多奠基性的工作。他在《马王维出土始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一文后,列表将《黄帝四经》同一些古籍中相同或相似的语言进行了对照,被对照的引文有《的冠子》、《管子》、《苟子》、《春秋繁露》…  相似文献   

5.
荀况是战国末期黄老之学的代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荀学的重新定位问题,认为传统的看法把荀子视为先秦儒学大师,但有许多疑点可以对此加以否定。文章分析了荀子思想与孔孟思想的不同,认为荀子思想从整体结构来看既远离了孔孟儒学,亦非醇法家。文章分析了黄老之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特征,认为荀学具有黄老之学的理论体系,其基本的学术特征是综合百家、吞吐道法。《荀子》书所表现的学术思想符合黄老之学的理论体系和思想范畴,荀况是战国末期黄老之学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文子》与《淮南子》都是反映秦汉黄老之学的著作。《文子》的道论偏重于考察“道” 的实体,《淮南子》则偏重于探索“道”的历程;《文子》的无为论着眼于对老子“无为”的改造,《淮南子》的“无为”则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内容;《文子》在融合百家之学方面,坚持以道为主,兼取各家;而《淮南子》则表现了儒道整合的倾向。《文子》与《淮南子》的思想异同,既展示了秦汉黄老之学的演化,又从思想发展的逻辑证明了《文子》的成书年代先于《淮南子》。  相似文献   

7.
老庄道家是道教的理论来源之一,道教学者葛洪总体上对老庄持维护态度,但也在生命观和政治观上对老庄提出了批评。通过认真辨析《抱朴子》中"道家"和"黄老"的内涵,以及葛洪对老庄道家的态度,可以看到葛洪的道教仙学既批判地继承了黄老之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黄老之学,这是葛洪道教仙学的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8.
所谓“管子学”,是从清代张佩纶所著《管子学》一书的书名借用来的。在我看,它比张佩纶的书,应该有更丰富、更广泛的内容。至少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管子》之书及其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管仲其人和《管子》其书的关系;(3)《管子》在先秦、两汉及后世的深远影响;(4)《管子》版本的流传、演变和校勘;(5)研究《管  相似文献   

9.
赵建永 《中国道教》2004,5(5):32-35
对于道教史研究的开端,入手点的选择实为关键。汤用彤先生通过对浩如烟海的道教经史的广搜精求,首先确定了《太平经》在道教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太平经》上接黄老图谶之道术,下启张角、张陵之教。①为了辨清黄老道术与《太平经》、汉代佛教的源流关系,他探本求源,考察了黄老之学到黄老道术的演变过程。他认为,《庄子·天下篇》举儒墨阴阳名法诸学,总名之为道术;汉初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以黄老之清净无为曰道家;《汉书·艺文志》从之;《史记·封禅书》已称方士为方仙道;汉末乃有太平道;而王充《论衡·道虚篇》以辟谷养气…  相似文献   

10.
汉初社会对黄老之学的选择和应用梁宗华产生于齐国稷下的黄老之学,在汉初社会寻到了用武之地。汉初近七十年间,从惠帝至武帝前,一直是以黄老之学作为政治指导思想,黄老之学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被目为时代精神之主流。于治国理民方面取得较好成效。汉初社会为何于诸...  相似文献   

11.
四、黄老道家的思维方式及其易学的时代精神春秋末的老学,经关尹、杨朱、列子的继承,到战国中期,道家内部的发展臻于高峰,崛起了两大派别,其一为楚文化孕育而成的庄学;另一为齐文化孕育而成的黄老。黄老之学,除了在政治哲学方面(即外王之道)有着与老学密不可分的关系之外,另有几方面值得我们注意:首先是,黄老道家《易》学与老子道家《易》学是前后相承、相同系脉的关系,而同时又为《易》学注入了更多的崭新的时代精神,这在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易传》中有充分的体现。其次,战国阴阳家是道家的一个支系,其“阴阳说”与“终始…  相似文献   

12.
养生是道家黄老之学的一个重要面向。《管子》中的黄老道家篇章,蕴含着丰富而深致的养生理论,其思想要点是:一、"精气"本源论;二、形神交养的养生论;三、养生必且体道;四、养生通于治国。从以上方面出发进行考察,《管子》诸篇所表述的养生思想,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战国及秦汉之际黄老养生之学的理论结构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3.
黄老之学天道环周与《黄帝内经》营卫运行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老之学中“天道环周”思想的内涵及其萌芽、发展和成熟的表述,以及《黄帝内经》中有关营卫运行的概括,分析两者在思维方式和理论构建等方面的相似性,“天道环周”对《黄帝内经》中营卫运行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28种帛书震动了世界学坛,其中《老子》甲、乙本更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但是一个人认为,抄在《老子》乙本卷前的四篇古佚书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老子》甲、乙本。帛书《老子》虽说是现存最古的本子,但未必就是最好的版本。而四篇古佚书在佚失了两千余年后,又被重新发现,使我们对于在汉初成为主导思潮的黄老之学的历史、内容、发展线索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黄老思潮在战国中后期之为显学的地位,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文子》古今本成书年代考张杰郑建萍《文子》是黄老之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但是学术界对它的真伪颇有争议,特别是河北定县40号汉墓有关《文子》的文献出土以后,它更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本文仅讨论《文子》中的一个问题,即其成书年代。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  相似文献   

16.
一、“易”的发生之四个阶段一般讨论《易经》或《周易》历史发展是指《周易》形成后经先秦易、汉易、唐易、宋易及清易的历史发展。此项《易经》研究是发展《易经》所需要的,它可以作为一个时代文化文物的依据,也可以显示某一时代学者的思想内涵,对《易经》作为一个系统思想的了解自然有所彰明。事实上,此一易学历史的研究也可显示《易经》思想的辩证发展,但也突出了其限制性,更呈显《易经》系统中发生的问题。我在此处所指出的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黄老之学中"天道环周"思想的内涵及其萌芽、发展和成熟的表述,以及《黄帝内经》中有关营卫运行的概括,分析两者在思维方式和理论构建等方面的相似性,"天道环周"对《黄帝内经》中营卫运行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历史观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很高兴看到刘润葵先生与我商榷的文章。这促使我对拙作《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下面简称“效文”)中许多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本文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历史观的角度,也就是对所讨论的问题作历史观的审视,这是因为我与刘先生文章(以下简称“刘文”)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历史观上。具体说,是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歧。  相似文献   

19.
荀子无疑是中国哲学史上颇富原创性的重要思想家之一。正因为此,在中国哲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苟子曾屡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赵吉惠先生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思考,重新提出了苟学思想的定位问题,从一个侧面加深了对于苟学的认识(参见《哲学研究)1993年第5期《苟况是战国末期黄老之学的代表》、《哲学研究》1995年第8期《论苟子“天人之分”的理论意越》两文)。本文拟从梳理、论述苟子的心性学说入手,对苟于思想的学派归属问题试作探讨,以就教于赵先生及其他关心这一问题的师长与同道。由于中国哲学传统的一个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20.
究竟什么是“黄老之学”?它到底又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概貌?学术界目前或以新道家名之,或以道家统而称之。但对于这个所谓的“黄老学派”有着怎样的一种思想内涵,尽茫茫然。笔者因此而斗胆怀疑起这个学派的是否存在。我认为,这是中国思想史上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而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有可能正确认识战国秦汉以来的思想融合,也才有可能正确评价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在此问题上,谈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当否,尚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