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海》2016,(3):111-118
社会捐赠意愿的强弱影响到民间慈善组织生存状况的好坏。捐赠作为一种意识行为,是个体特定心理过程的结果,在生成功能认同、价值认同、路径认同的基础上,具有道德义务意识的个体可能会找到自身与特定慈善组织的价值联结点,进而将慈善组织看作其履行道德义务的工具,在个体价值安排空间存在的情况下,个体产生捐赠意愿。当捐赠意愿达到一定强度,在需捐情境的刺激下,个体就会生成捐赠动机,进而实施捐赠行为。  相似文献   

2.
按佛教教义及管理学原理,以饶益、随顺众生为特色的寺庙慈善行为,满足了社会中的个体及群体的部分需求。因此,慈善行为也就成为寺庙这一非营利组织存在乃至发展的前提。人类的需求,有的亘古不变,如衣食住行等基本生理需求;有的则具备时代特征,如商业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求职、职业发展需求等。当今寺庙的慈善行为以因袭传统为特质,所满足的大多是那些不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需求。满足需求的手段,也以传统的财布施为主。因袭传统的慈善,或许可以维持寺庙的生存现状。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则需探究众生在现时代的特有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发技能满足之。  相似文献   

3.
吕鹏  费丽君 《学海》2014,(6):80-84
这篇文章试图讨论中国大学生对慈善组织的信任水平,以及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对这种信任水平的影响。通过采用2013年搜集的一项抽样数据,本文发现大学生对慈善组织的信任水平可以分为两类。总体上来说中国的大学生们对组织化程度较高的慈善渠道更为信任,而对组织化程度较低的渠道的信任感偏低。但这里也有两个例外。一是以朋友间慈善为代表的熟人渠道的信任感最高,二是那些受到丑闻影响的组织信任感明显受损。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影响不同信任水平的因素。本文发现,虽然网络行为对某些类型的慈善组织的信任程度有着显著影响,但它更应该被视为一种中介机制而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大学生个体的政治倾向和经济社会特征在大多数时候同样具有持续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其慈善行为往往会在谋利动机的影响下出现不符合伦理要求的情况。然而,企业慈善行为符合伦理合理性具有应然性。这种应然性包含在企业慈善行为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之中。从本质看,作为道德行为的企业慈善行为应该符合自觉主动性、平等性、非牟利性的利他性等伦理要求;从特征看,企业慈善行为也应该符合慈善内涵所蕴含的普遍仁爱、自觉主动性、非牟利性的利他性等伦理要求;从社会功能看,企业的慈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保障功能所蕴含的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对所有人的仁爱等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5.
刘顺 《哲学动态》2023,(2):23-34
慈善的性质和底色本质上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资本逻辑的支配下,资本主义慈善的动机和行为主要基于利益的交换。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慈善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揭示了其三重悖论:经济悖论体现为后置的分配正义与前端的生产非正义之间的矛盾;政治悖论体现为慈善资本主义与资本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意识形态悖论体现为慈善的博爱精神与资本的逐利本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慈善是对慈善的异化,唯有从“资本为王的伪善”走向“人民至上的真善”,才能实现对“慈善悖论”的本质性超越。这对于识别资本逻辑下的慈善话语陷阱、建构社会主义慈善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镜鉴价值和实践效应。  相似文献   

6.
圣凯 《中国宗教》2012,(3):33-34
随着《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将激发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的热情,掀起宗教界从事慈善活动的热潮。提高宗教与慈善关系的认识,规范宗教界的慈善行为,促进宗教与现代慈善的良性合作,是当  相似文献   

7.
基于真实急病情境,采用道德强度、道德认同、共情和慈善捐助问卷对4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共情影响大学生慈善捐助的内在机制。结果显示:(1)女生在真实急病情境下比男生更容易对主人公的不幸事件产生共情反应;大学生真实急病情境下的共情反应随年级关系的疏远而逐渐降低;(2)共情在道德强度与慈善捐助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即道德强度通过共情对慈善捐助产生间接影响;(3)道德认同对共情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具体而言,相对于低道德认同的个体,高道德认同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慈善捐助,并且共情对道德强度和慈善捐助的中介效应也显著增强。研究结论对于理解慈善捐助的内在机制具有理论价值,对于慈善捐助的教育和干预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共之善——从原初状态阐释行政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罗尔斯设计了一个无知之幕,即公共之善.通过对人类整体生活的关切,或者说是对个体未来不幸的可预知的恐惧,社会中的个体关注代际与未来的幸福,至少是为避免不幸,基于此,给予不幸者利益分配上的照顾,这种照顾与其说是对同类不幸的悲悯,更像是慈善的储蓄.这些理论都是理性与平等精神支撑的以单一的人际关系或者说人际利益关系为基础的考量人类幸福源泉的学说,这种逻辑不仅在抽象的政治学理论中绽放光芒,而且具有相当的普世性.公共行政的实质在于行政行为的公共性,伦理视角考量的公共行政及其依托的行政权力必须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和行使,即使行政人员有“经济人”思想作祟.公共之善的基础在于个体之善的旨归,在对个体利益的尊重乃是最高的道德的思想困囿下,行政行为不仅是强势人的代言,更应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者的“安身立命”.除了法治匡治行政行为之外,保护弱者,实现人人平等,进而实现理想中完美的公共之善,已成为行政伦理考量下的行政行为之必须.  相似文献   

9.
论现代社会救助正义与慈善伦理生态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救助作为一项现代性的制度安排,是我国当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社会救助制度本身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其基本伦理道德精神经历了从仁爱到正义的变化,社会救助伦理关系也整体上经历了从慈善伦理关系到权利伦理关系的根本转型,这种转型必然意味着伦理生态重新建构。正义制度(社会救助制度)与社会慈善事业的伦理生态是社会救助伦理精神在现代社会整体伦理生态中的实践合理性的表达。在个体德性和德行层面,应该构建制度正义与个体正义以及个体正义与个体慈善两种伦理生态。  相似文献   

10.
自主作为社会的核心概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道德哲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领域,但自主概念本身纷繁复杂。考察特定身份的个体的自主性为寻找多义的自主概念背后的规范性要素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路径。从生物性的角度考察个体自主概念,自主可以化约为"自我决定";从"人"的角度考虑将理性带入自主概念,自主可以化约为"理性自决";从"社会人"的角度考察,自主可以化约为"道德自主"。照顾他人的利益则是自主概念被赋予某种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力量的体现,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调和是通过自我完善和对他人的慈善这两种德行义务相结合得以实现的。"自决"、"理性"、"道德"是个体自主的三个规范性要素,而"善"必须是自主行为的出发点和目标,唯此,自主才有其应有的价值,即"善"是个体自主的价值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情感、理性、责任:个人慈善行为的伦理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慈善行为从本质上讲是高尚的道德行为,这决定了从伦理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根本路径。个人慈善行为的发生是道德情感、道德理性和道德责任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道德情感是原动力,道德理性是助动力,道德责任是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2.
刘培峰 《世界宗教文化》2012,(1):44-46,43,114
宗教是慈善重要的思想渊源,一种重要的慈善组织形式,宗教提供的慈善服务对扶贫济困、社会救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慈善也促进宗教教化功能的实现。随着社会分化,慈善和宗教逐渐分离,现代慈善注入了更多的内涵,但宗教慈善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社会,宗教与慈善都面临着角色定位和社会管理的挑战,如何合理自我调适,回应社会的需求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三因素被试间实验具体考察了利他人格、慈善组织有效性和同伴效应对于个体捐赠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存在显著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利他人格与捐赠态度和捐赠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情境因素慈善组织有效性和同伴效应与捐赠态度和捐赠水平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高利他者的捐赠决策对慈善组织有效性更加敏感,而低利他者对同伴效应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4.
志愿行为对个人幸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伟  李林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22-1127
志愿行为是在组织背景下, 个体经过深思熟虑之后, 自愿对那些主动寻求帮助的对象提供长期且无偿的帮助的行为。志愿行为可通过维持身心健康, 改变应对方式和改善生活状态来促进个体幸福的实现。社会融合说、心理资源说以及换位体验说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志愿行为对个体幸福的作用机制。研究者从志愿者的角度就志愿行为对志愿者幸福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而志愿行为对受助者幸福的影响以及个体幸福与志愿行为的互惠作用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网络慈善众筹是从在线社区获得财力捐助的行为。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考察在线社交平台上受益者面部表情与捐赠者–受益者关系对慈善众筹捐赠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快乐的面部表情对捐赠金额和分享意愿的影响总体上比悲伤更大;捐赠者–受益者共有的熟人关系比陌生人关系对捐赠金额与分享意愿的影响更大;面部表情与捐赠者–受益者关系对慈善众筹的捐赠金额存在交互作用,但对分享意愿没有显著性影响。结果表明,在线社交平台的慈善众筹捐赠行为更偏好有快乐面部表情的受益者,并且更多地受到间接的、社会交换预期微弱的熟人共有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行政个体     
行政个体是构成行政组织的行政人员和各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单位。它具有独立性、操作性、类同性等性质 ,并同时具有自身行为和职务行为 ,因此也就具有个人目标、集团目标和行政目标。行政组织只有正确地发挥行政个体的各种性质 ,协调它的各种行为 ,帮助它努力实现自身目标 ,才能最终圆满地实现行政目标。  相似文献   

17.
王琼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3):499-510
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须依托具备可持续职业能力的人才来引领、支撑和保障。鉴于此, 本研究考虑职业与日间工作行为的联动效应, 探究个体于工作中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在动力、路径及干预机制。首先, 确定职业可持续力的概念界定与结构测量, 并揭示其潜在的影响因素、动态发展机理以及对职业主动行为的作用路径。其次, 结合资源保存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探究职业可持续力与员工工作重塑行为的动态交互作用机制。最后基于职业可持续视角, 探讨组织层面对个体工作重塑行为的纵向干预机制。本研究将为个体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组织开展共赢的职业管理支持提供策略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个人偏好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对某些事物(活动)的喜爱或偏爱。个人偏好不仅广泛存在于社会日常生活中,而且存在于人们的道德实践——慈善活动——之中。慈善活动中的个人偏好既具有合理性与积极性,也具有局限性与消极性;需要得到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和根本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提升。  相似文献   

19.
十几年来,他从一个神父晋升为主教,从汕头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到中国天主教公益慈善与社会服务委员会主任,从一名普通的宗教教职人员到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身份的转变没有改变他热心慈善的本怀和坚持无偿献血的行动,无论身受何种荣誉和身份,他都不忘自己的责任和根本;身份的转变只是给他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慈善理念、实现慈善目标的舞台。  相似文献   

20.
能超 《中国宗教》2018,(9):37-39
佛教素有慈悲济世、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之精神。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四众弟子的积极参与下,江苏佛教界坚持抵制佛教商业化行为,回归佛教文化本源,开展各项慈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如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日本福岛地震慈善赈灾以及“佛教慈善月”“宗教慈善周”等活动中,均可见江苏佛教界的善行义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