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现实与人生     
三个人在冬天里欣赏太阳。第一个人埋怨道:“冬天太冷了,冬天太讨厌了。”  相似文献   

2.
《中庸》提出了"道不远人"的著名命题。这里的"道"指大全之道。这一命题引发两个问题:一是道与人何以远离?二是道与人又如何合一?对于这些问题,儒释道三家通过实例和隐喻即思想实验作了回答。道家的"浑沌之死",主要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浑沌隐喻大全之道,浑沌之死意味着大全之道的破裂,而道体破裂是儵、忽所象征的意欲萌动与情识外泄的结果。佛家的"野鸭飞过"与儒家的"孔子与点"主要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野鸭飞过隐喻习心或闻见之知外驰,所以中断习心外驰,就成为佛家通达大全之道、证成道不远人的方案;曾点之志意味着一人一物从当下切入,即可洞见大全之道的本来面目,这是通达大全之道、证成道不远人的儒家方案。佛家与儒家的两种方案点明了人与道的两种关系,即人与道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有三个泥瓦工,按定额每人每天要砌500块砖。第一个人每天砌够500块砖后就万事大吉,回家休息去了;第二个人每天砌够500块砖后,还在琢磨如何把砖砌得更快、更好、更精美、更省力;第三个人每天砌够500块砖后,不但琢磨把砖砌得更快、更好、更精美、更省力,而且还琢磨如何把房子盖好。10年后,第一个人仍是泥瓦工在砌砖;第二个人成了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而第三个人则成了公司经理。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只要稍有点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茶禅一味”。 三毛有这样一段话:“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  相似文献   

5.
基督还要第二次道成肉身来到世上吗?答案是下!原因很明白,基督第一次来,是要成为人的样式,以无罪的身体担当人的罪,完成救赎大功:被钉十架、埋葬、复活、升天。如今基督已经完成了父神的旨意,坐在父神的右边执  相似文献   

6.
老家的老房子在小巷深处, 前后左右都是两三层高的小楼, 一到冬天,前面小楼就挡住了阳光,太阳一天只光顾小院两三个钟头,里屋、堂屋一片昏暗。久之, 就对前面的墙生出些许怨恨,他们凭什么独享这温暖的太阳?于是,在冬天里,能到院子里好好地晒一晒太阳就成了我每天去等待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孤独的境界     
孤独是人生的三道茶,第一道苦若野菜,第二道涩如青果,第三道甜似蜜饯,又如长空孤雁,雪里梅花,让人感受到环境的凄冷幽静,也让人欣赏到生命的潇洒美丽。孤独无处不在,只要考察一番人类的生活便会发觉,每个人都是独行侠,都在独往独来。  相似文献   

8.
说起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想彼此之间相处得愉快,减少摩擦和冲突,最好要搭起"四道桥梁"。第一道桥梁是:见面三句话。中国人说,见面三分情。大家有缘相见,为了表达我们的友善,诸如你好、今天很好、今天天气很好,或是你来了、你辛苦了、请坐等赞美的语言,像香水,一滴能使四周弥漫迷人的香气。第二道桥梁是:相逢要微笑。不论是故旧或新交,一张有表情、有笑容的脸孔,使人如沐春风,彼此心无城府地笑谈人间事。一个肌肉紧绷的人,就像一朵失去颜色和香味的花,得不到别人赞赏的眼光。第三道桥梁是:生气慢半拍。如果感觉自己如愤怒的火山即  相似文献   

9.
三只田鼠     
在田野里,住着三只田鼠。秋天到了,三只田鼠开始准备过冬的东西。第一只田鼠每天都到田野上运粮食,准备冬天食用。第二只田鼠每天都到田野上运野草,准备冬天取暖。而第三只田鼠每天都跑出去游玩,对粮食和野草一点也不关心,好像冬天永远也不会到来一样。  相似文献   

10.
三、《素书》解意原始章第一原始章是本书之纲,主旨是阐发世道盛衰之起因,治乱之原由。故以“原始”标作章名。全章分为两节: 第一节:起首提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天地万物皆由道而生,故天地万物无一不体现道。即道的体用及表现形式万物都具备。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人身的作用及表现形式,更应合乎道。人类社会的盛衰兴亡,治乱变迁,皆由人定。人若体之于道,用之于德,表现于仁义礼,则盛,则成,则治。如果背离了道,自然就失去了人身的作用(德),人失去了人身应有的作用(德),则不会有仁义礼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人生三道茶     
人生如三道茶。品味人生,就如品味云南大理有名的三道茶。由于每道茶烤煨的方法与配料都不一样,所以味道也各不相同。第一道茶:其味甚苦;第二道茶:苦中带甜;第三道茶:淡淡有味。茶如人生。三道茶,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2.
出家人要独身、素食、僧装。独身就是不结婚,素食就是不吃荤食,僧装就是和尚衣。这三个条件不能缺,缺一个就不好了,就不是和尚。出家要正信佛教,信仰要正,要有信仰,没有是不行的。这是说第一条,信仰要纯正。第二条道风建设,这是根本,要学规矩,按百丈清规,现在有改动,但不多,大体还是一样的。要按规矩办事,道风从规矩中来。第三条是人才建设,要抓人才培  相似文献   

13.
上帝赐给人类两大至好的礼物:第一是道成肉身的基督,一切信他的得永生。第二是道成文字的圣经,一切虔诚恭读者必得归正、学义,得以完全、行各样善事。圣经是全世界公认最伟大的一本书,无论是翻译的版本、印刷的数量、拥有的读者,对人类的影  相似文献   

14.
望日出     
庚寅年深秋,我随一旅游团来到黄海之滨一座美丽的小城——日照,夜宿一小渔村。第二天黎明前,才4点钟,天还是黑漆漆的,人们都还在睡梦中时,我一个人悄悄来到了大海边。因为我深知:你想看太阳升起,你必须比太阳起得更早……一太阳刚升起时,好像一枚巨大的红宝石从海水中渐渐浮出,非常非常红,红得耀眼,  相似文献   

15.
医生应当医病还是医人?这个问题值得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理性分析。深入推理下去会发现,它背后隐藏的真正问题有三个:第一,医学如何理解疾病和病人?第二,疾病和病人有着怎样的关系?第三,古今医学对此的理解方式有何不同?通过对古今医学理论思维和行为模式之变更的探讨,来澄清这三个问题,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医病还是医人"的真正涵义,也能由此窥探古今医学的优劣差异,并进一步明确现代西医困境的根源和未来医学真正值得深入的问题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人生三道茶     
人生如三道茶。品味人生,就如品味云南大理有名的三道茶。由于每道茶烤煨的方法与配料都不一样,所以味道也各不相同。第一道茶:其味甚苦;第二道茶:苦中带甜;第三道茶:淡淡有味。茶如人生。三道茶,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7.
人世多途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大师,向他请教为人处世之道,大师给他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有两个强壮的青年,一拙,一巧。两人奉命在同一块地上各自挖井找水,很快两人都挖了两米深,但丝毫没有出水的迹象。拙者继续在原地深挖,  相似文献   

18.
有了高兴事,我找人分享。第一个人比我还高兴,第二个人流露出羡慕的神情,第三个人努力伪装出平静,内心却波澜起伏,恨不能让我的高兴瞬间化成轻风。有了烦恼事,我找人倾诉。第一个人为我不该受到的委屈义  相似文献   

19.
教堂幽默     
《天风》2020,(2)
正奸像在动讲道时,牧师问信徒:"当有一天你躺在棺木里,你希望别人对你说什么?"第一个人说:"我希望别人说我是个顾家的人。"第二个人说:"我希望别人说我乐于助人。"第三个人说:"我希望别人说:'瞧,他好像在动!'"[提示]除了复活的大能临到,死了的人是不会再动了!  相似文献   

20.
哲学的使命决不仅仅是认识和把握形上之理(所谓知“道”),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形上之理转化为人的内在之性(所谓成“道”),并在此基础上把掌握于人的形上之理对象化于人的实践活动中(所谓行“道”)。因此,知“道”、成“道”、行“道”,是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三个基本环节。但是,并不是所有哲学都能自觉地意识到和处理好这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郭店楚墓竹简》儒家诸篇对这三个环节的处理和把握,对我们颇具启发意义。《郭店楚墓竹简》儒家的著作分别是《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