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人们对哲学的本性是什么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谁都不会否认哲学最初的含义是“爱智慧”。哲学家是爱智者而不只是智者, 唯有真正爱智慧的人才是哲学家。智慧与爱智慧的重要区别在于,智慧是人的思维能力,而爱智慧则以这种思维能力为对象,必然导向对思维的反思。 对于智慧的深沉的爱,作为理性的激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没有爱的情感,没有把爱奉献给智慧的热诚,就没有哲学或没有  相似文献   

2.
哲学是什么?胡塞尔认为哲学是反思,俄罗斯宗教哲学家舍斯托夫却认为哲学是一种斗争。实际上,这是理性哲学思维和圣经思维的对立。理性哲学思维基于人是“理性的人”的认识,通过“逻辑”的手段来寻找事物背后的根据,哲学是“爱智慧”。圣经思维却从人是“神性的人”出发,把“雷霆和闪电”作为自己的“逻辑”,把哲学当作“生死事业”,因而哲学是斗争。舍斯托夫对理性哲学思维进行了抨击,他对哲学定义的理解是基于俄罗斯宗教存在哲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2,(8)
哲学是理论系统化的宇宙观。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普遍规律的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宇宙的本原问题;二是宇宙是否可知问题。佛学是佛教义理之学,它蕴涵着极深的智慧,特别是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哲学基本问题是人类理智认识宇宙真理过程中的至要问题,佛学作为生命解脱智慧之学,就不可能不对此问题有明确的阐释。本文试图从探究佛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点,来揭示佛学的宇宙观实质。  相似文献   

4.
时代的挑战和哲学精神的回归邴正从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落后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赋予哲学一些它本无力承担的使命,置哲学予一种与其自身不相称的位置。铺天盖地的经济大潮促使我们头脑冷静地反思哲学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功能。如果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吸引群众的是经济大潮的魅力,那么,哲学能做些什么?走出历史错位,哲学应当回归其本性应有的位置。哲学首先是作为一种智慧而不是知识出现的。哲学的希腊文本意就是爱智慧。智慧和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是可确定的,有一定具体内容和功用的认识成果,而智慧则是一种文化素养,是对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创造、接受、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总称。作为文化素养,智慧不如知识那样确定而有用,但它能够使人更好地驾驭知识、发现知识。所以,智慧应以综合各种知识而见长。当代哲学,作为一种智慧,主要表现为一种文化意识,即一种综合性的和前导性的研究。广义的文化是一种综合现象,是各门具体知识的融汇和联系。文化本身又是一种动态结构,是开放的,不断流变的。面对具体问题,人们需要知识;面对文化现象,仅有各门知识是不够的,人们还需要有智慧。所以,在知识领域,哲学不断失去家园,以至于哲学越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是哲学的失去了的童年。人在童年最具纯正的天性,哲学也是如此,雪莱曾说,古希腊史是哲学家、诗人、立法者的历史,后来的历史则变成了国王、教士、政治家、金融家的历史。最早的哲学家是一些爱智慧而不爱王国、权力和金钱的人,自从人类进入成年,并且像成年人那样讲求实利,这样的灵魂是越来越难以产生和存在了。一个研究者也许要详析希腊各哲学家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把他们划分为不同的派别。而我只是一个欣赏者,当我用欣赏的眼光观看公元前五世纪前后的古希腊哲学舞台时,首先感受到是哲学家们的一种共同精神素质,那就是对智慧…  相似文献   

6.
大家知道,哲学可以说是关于智慧之学。人作为社会的人,都是有智慧、有理性的;人的智慧和理性是在人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的。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是把人类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中所表现的智慧和理性精神集中和概括起来的产物,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把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所以哲学是人类智慧和理性精神的结晶。反过来,哲学又应该为人们正确和有效  相似文献   

7.
论医学院校哲学教育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医学与哲学的联系医学与哲学有着共同的关注对象 ,医学与哲学都关注人和人的生命。作为社会科学 ,医学本身隐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固有的道德原则 ,有着深刻而明显的文化标记。医学本质上是一门富于人性和批判理性的学科 ,是科学技术和人文文化内在统一的学问。医学的这种人文关怀和道德原则与哲学有着共同之处。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 ,这种对智慧的爱就是对人类的爱 ,它使得人的在世本身具有了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深切的忧患意识。因此 ,良好的哲学意识都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这种情怀孕育和涵养了医学的人文精神。为此 ,全面关照人类命运…  相似文献   

8.
理性的区分     
什么是哲学或形而上学?海德格尔的回答直指在者之在。这种回答与他追问“思想的第一开端”有关。而博德尔的见解与之不同,他认为,哲学是对智慧的爱,而这种爱体现为一种概念的表达,一种智慧的给予,它涉及到概念理性,哲学是在这种理性中实现出来的,它不能还原为本体论、神学。理性区分为三种类型:自然理性、世界理性和纯粹理性(即概念理性)。前两者是理性之内的区分,而纯粹理性是理性自己与自己的区分,后者产生了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9.
论希腊理性与近代理性的若干差异及其缘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开理性不能独立、只能充当神学婢女的中世纪哲学不算,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经历了希腊理性和近代理性这两大发展阶段。这两种理性固然有某种一致性,但更有显著差异,比如希腊理性没有把自然与精神充分区别开,没有意志概念,希腊人把理性视为神等。那么,这些差异该如何理解?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从入世担当角度重视理性研究,与佛教内外学者对佛法、佛学与哲学关系的看待有关。文章通过比较章太炎、太虚、欧阳竞无三位著名学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指出,代表世俗理性的哲学,与佛教的理性,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虽都采取说理的方式,但仍有不同。更重要的是,佛教理性与改变人生、改变社会的实践、体验必然相关。欧阳竞无警示,佛教理性使学佛之人学会自觉批评自身狭隘的执著,哲学理性则有可能致哲学家太过自信,而放弃对自己局限性的自觉批判,拒绝对他人的理解。何为有担当意义的真理?这个问题至今仍没有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1.
实践作为具有意志和理性的人的活动来看,是由实践主体、实践目标、实践对象、实践工具和途径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以任何一个实践的基本要素为“坐标”,均可以为实践定位。但我们不能仅停留在静态的实践结构上,而还要从动态的实践过程来考察。要提出实践何以可能的问题。实践必须以实践主体的意志自由为前提和根据,这样实践首先表现为“道德实践”的形态。追求“道德实践”的智慧的学问即是哲学,这也就是哲学“爱智慧”的本义。按康德的看法,哲学作为“最高善论”蕴涵着“爱学问”,哲学的爱智慧论既适用于实践理性,又适用于“思辨理性…  相似文献   

12.
现实生活对于我有什么价值?人如何对待社会以至整个外部世界?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人生的意义何在?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在宇宙中的地位是崇高的还是渺小的,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么?人如何对待逆境,又怎样立身处世?对于一生只有一次的生命如何看待,人又怎样才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自我完善和幸福的理想人格又是什么?……对诸如此类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哲学是不屑一顾的。而把产生于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土壤中的哲学仅仅局限在几条规律和几对范畴的一般宇宙观的哲学问题上。哲学不去具体分析和解释现实存在着的一般人生问题,人们也难以理性精神科学地对待生活。要不然,  相似文献   

13.
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是对有关公共目的的信念加以理性上的审查和评价。其主要方法之一是讲清概念。然而,概念的含义经常变化,所以,这是一种永远完不成的工作。政治哲学及这个词汇发源于古希腊人之中。"哲学"一词是由两个希腊单词所组成,其含义是"爱智慧"。至于"  相似文献   

14.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从历史上看,宗教孕育了哲学。宗教提供了哲学所依据的思想资料;反过来,哲学在一定条件下,又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依据。同时,哲学和宗教有着共同的研究内容和对象,对人生和世界都有自己的观点,都是比较完整的世界观。任何宗教都要探索人类与世界,人生与自然界,以及社会的各种关系,反映这种理性思考的便是宗教哲学。宗教哲学是在其基本信仰的支配下展开的一种研究宇宙和人生的哲学。  相似文献   

15.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老子通过对无为的阐释 ,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真纯质朴的人生境界。本文通过对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道”、“无为”的考察和分析 ,说明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本文认为 ,老子哲学对宇宙本原的揭示 ,其目的是为现实人生提供规范和参照。老子对于无为和混沌质朴世界的推扬 ,是一种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相处的和谐生存智慧。对我们今天的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爱的变奏     
赖辉亮 《世界哲学》2009,(2):115-125
在西方文化史中,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形态中,对爱的观念的理解却存在着差异。在希腊神话中,爱是以欲爱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以自我欲望为中心的爱,它的特征表现为对外在对象的占有。在希腊哲学中,爱主要以智爱和灵爱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以人的理性为中心的爱,它表现为对外在世界的探求与自我灵魂的净化。在基督教中,爱是以圣爱的形式出现,它是一种以人的信仰为中心的爱,是一种超自然的爱,表现为爱上帝和爱众人。在文艺复兴时期,爱是以情爱的形式出现,它从人的自然情感出发,因对方的可喜性质而欣赏,是一种欣赏式的爱。  相似文献   

17.
宋继杰 《世界哲学》2001,5(1):75-80
柏拉图关于宇宙灵魂之成分的描述乃是《蒂迈欧篇》中最晦涩难懂、最富争议的句子,而这些句子在翻译上的分歧也最典型地体现出“翻译即解释”的哲学解释学真理,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希腊本文开始.  相似文献   

18.
魏磊 《法音》2001,(1):10-18
一、前言 生命是一个百思难解的奇迹。吾人受业力牵引,投生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经历着这一期或悲或喜的人生。在人生的际遇中,虽不无亲情的甜美与事业的荣耀,然内心深处,每每有一种黄昏荒野踽踽独行的落寞孤寂感。夜深人静时,不期然泛起诸种对生命的拷问:人是怎么来的?我是谁?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安心立命之处何在?这种对生命终极的拷问,体现出人类理性的高贵与尊严。对这类拷问的应答,催生诸多的宗教与哲学,亦为生命个体提供了超越的契机。 然而,受五蕴(色受想行识)羁束的人类毕竟难以回答这些生命的终极问题,加上生存压力…  相似文献   

19.
佛教文摘     
佛教文摘达生摘编者按佛法是什么?是宗教?是哲学?是科学?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佛法的内容本身.任何一个真诚地想要解决人生问题的人,都应该努力了解佛法。宇宙无垠、时空无限,生而为人、不过百年。既有此血肉之躯“身”,又有此能思能感之“心”,非如草木无情,...  相似文献   

20.
青年马克思宗教观的形成包含三个环节:(1)从博士论文写作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分别以希腊自然神论和19世纪普鲁士政治唯灵论为批判对象,揭示出人在“社会现实”中的不自由是宗教得以产生的社会前提;(2)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为节点,马克思通过考察国家神论与私有财产拜物教之间的内在关联,明确了作为“市民社会”前提的现代私有财产关系,是人在当下陷入不自由的根本原因;(3)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至与恩格斯共同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既发掘出市民社会的宗教精神是理性神论与历史唯灵论,又在表征人类实践的“社会历史”中,指认了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无产阶级革命对私有财产关系的扬弃,是人类实现自由的历史前提。据此可知,青年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不是对某一特定宗教观念的理论剖析,而是对宗教本身何以可能的社会前提进行的哲学反思。它内含对导致人类不自由的社会前提进行检视,并对人类自由得以实现的历史前提进行展望的社会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