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主体性与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观决定价值观,价值问题上的分歧最终反映着世界观上的各种不同的哲学倾向。因此,把价值问题的讨论同哲学世界观联系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能使我们从世界观的高度深入理解哲学价值范畴的本质,另一方面,也能使我们以价值问题的讨论为契机,进一步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本文把价值问题同实践、主体性和历史唯物主义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就反映了这一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的向世界传播,来讨论宗教的普世性与地方化,对于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讨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即以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为视点,重点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从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相碰撞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中来回顾佛教的中国化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发展。(2)探讨中国化的佛教如何既坚持佛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表现出了中国的特色,从而获得了在中土的成功传播与发展。(3)探讨基督教的普世化与本土化问题,认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处理好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特别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粉碎“四人帮”以后,哲学界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展开了讨论和研究,就某些重要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现将“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四川省毛泽东哲学思想讨论会、建国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以及报刊上的有关情况,整理介绍如下。一、毛泽东周志世界观转变问题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因此,在讨论和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时,首先遇到毛泽东同志世界观转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异化与历史动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问题的讨论和争论,在思想理论上涉及的面很广。对讨论中出现的社会主义异化论、人道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宣传,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具有广泛的必要性。胡乔木同志的《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文章的重要意义,就是对这个问题及时  相似文献   

5.
北京八中开展无神论教育课题后,中学生们提出了很多困惑与思考的问题,非常值得研究与讨论。它不仅反应了同学们日常从社会上、家庭中接收到各种有神论思想的信息而产生疑问,同时也反映出无神论教育的缺位导致他们世界观认识的不稳定性。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哲学、理想、道德、法律和心理上有所涉猎,但是如何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还是需要科学无神论的教育。我们将根据同学们提出的疑惑问题,与无神论专家们共同展开讨论,在思想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火花。本期刊登有关“如何认识超自然现象问题”,今后几期还将讨论有关如何看待宗教信仰问题、如何看待迷信问题、科学家信教和名人迷信问题。希望广大读者和专家加入我们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资本逻辑批判与作为“现代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郗戈 《哲学动态》2012,(2):20-27
当前国内学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讨论的焦点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变革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关系问题。值得指出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本身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应当历史性地提出和解答。同时,对于这一问题,不应在纯粹逻辑的层面上抽象地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前,不仅科学界早已认识到信息、信息处理过程以及新的信息工艺的重要意义,而且社会上一般人也越来越认识到了这一点。1983年6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举行的“论信息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的会议就是一个证明。这里涉及的是目前社会所关注的关于信息和信息系统的探讨。而关于信息的哲学探讨的范围就更加广泛了。关于信息的哲学探讨,涉及的是与物质的不同结构面上的信息现象有关的哲学问题。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表现出来的信息与世界观之间的各种关系。研究这样广泛的领域很可能会出现差错。因此,必须研究通过什么方式限制部分命题,从而使论证总的命题成为可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关于信  相似文献   

8.
道统说辩难     
本文认为原始儒学的真谛在于修己以安百姓。宋明儒师和现代新儒家所谓的道统并不与此契合。前者的缺失在于“内圣强而外王弱”,后者的误区在于将原始儒学的内圣化、万能化和玄学化。宋明儒师和现代新儒家的理论体系不惟没有使原始儒学获得新的生命力与发展的契机,反而遮蔽了原始儒学之真义,失落了原始儒学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之间关系这一重要问题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致力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从世界观、辩证观、实践观、价值观等富有意义的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继承。从思想理论到群体实践、西方社会到中国社会、社会革命到社会建设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前者对后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91年5月上旬,安徽省伦理学会、安庆市委宣传部、《江淮论坛》杂志社联合召开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省内外从事伦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及道德宣传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共30余人。会议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三观”的科学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有些与会者认为,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包括人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观点。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三观”中,世界观是基础,它给人生观提供一般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持此观点者还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来实现的。人的有意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当代中国哲学处境的两个方面: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的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的中国化。分析了西方的分类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以及中国哲学把人生论定位为核心论题而造成的自限局面,还有西方哲学在中国化过程中发展意义续篇的可能性。同时也讨论了知识考古学和哲学元语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信息哲学?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一、引言哲学中关于计算机与信息的理论研究已经结出累累硕果,影响也日益广泛。它一方面使传统的哲学问题获得新生,另一方面又提出许多新的问题,一方面对我们世界观的重新概念化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又生成许多有意义和重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史学会河南分会,于1981年12月18日至22日在郑州召开北宋哲学思想讨论会。会议主要讨论了张载哲学思想,也讨论了司马光和胡瑷的哲学思想。本文综述关于张载哲学思想的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北宋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宋明理学产生和形成的时代。张载作为两宋新儒学运动的开创人物之一,对整个宋明哲学的发展有其积极的贡献。从世界观上说,两宋新儒学运动并不是一个单纯化一的学派,从一开始,就暴露了  相似文献   

14.
心性问题是中国哲学讨论的几个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儒、 释、道三家都曾开创出本门独特的心性思想体系。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有一些学 者一直存在一种误解:以为道家(涵道教)之讨论心性问题乃是由于佛教尤其是禅宗“明心见性”思想 刺激的结果。本文作者通过对原始道家道论、心性论思想的研究,认为原始道家以精神提升为归依 的心性哲学乃是内在于其修道、体道思想之中。心性思想奠基于道家道治基础之上,是道论逻辑展 开的必然结果。作者还着重结合禅宗心性理论探讨了原始道家心性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1988年4月30日,北大哲学系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就主客体问题举行了一次小型讨论会。着重讨论了“实践本体论”和“主体性原则”问题。有的同志认为,用“实践本体论”代替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倒退。从马哲史看,最初,世界观是包括在历史观中的,讲历史观必然涉及到世界观。在这意义上把“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性的本质是把乌托邦现实化,后现代性的本质是把现实乌托邦化;现代性是把乌托邦当作现实来建构,后现代形式把现实当作乌托邦来解构。对现实的双重损坏完全归咎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世界观中的共同盲视。本文通过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关系的研究,试图揭示当代西方哲学与文化后现代性转向的内在逻辑。 一、现代性:乌托邦的现实化 考察现代性是如何把乌托邦现实化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对现代性做出界定。国外学者提供了大量研究文献,这里我们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加以讨论。 韦伯关于现代性的定义流行最广,影响最大。韦伯认为现代性是经济…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实践,也有不同的世界观。本文拟根据实践的进化和世界观的历史发展,综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探索与当代实践相适应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世界演化图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怎样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我们把哲学作为被定义项而界说为“世界观理论”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时候 ,作为定义项的“世界观理论”本身并不是没有歧义的 ;事实上 ,正是由于人们对“世界观理论”赋予了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解释 ,因而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也被赋予了迥然有别的理解和解释。这里 ,我们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其一 ,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与它的“基本问题”是何关系 ?或者更为明确地说 ,能否离开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去解释哲学的“世界观理论” ?其二 ,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 ,这里的“世界观”是人站在“世界”之…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代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具有全球性质的社会问题。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所热烈讨论和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从社会历史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对这一课题作些探讨,并说明探讨这方面的问题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佛教初传时期,古印度佛教经典便有了清晰的部类划分。佛经传入中土后,中国古代佛经的分类,通过对古印度原始佛教部类的改造,逐渐形成了既尊重和吸纳古印度原始教理教义,又符合中国佛教发展现实的分类体系。就"杂藏"类文献的演变历程进行考释,对其价值和意义做了论说,从而探讨了我国佛教文献目录的发展以及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