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怎样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性,以及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传统的观点实际上奉行双重标准:根据意识形态标准,只有马克思哲学才是现代哲学,而现代西方哲学只是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呓语:根据哲学范式的标准,现代西方哲学才属于现代哲学,而马克思哲学似乎属于传统哲学之列.这种观点模糊了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性,曲解了它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讨论Ontology的译名开始,主张严格区分作为一门哲学分支学科的“存在论”,和作为一种特定哲学理论形态的“本体论”两个概念;通过对传统西方哲学所代表和象征的哲学理念的把握,揭示了其基本特征和历史命运;进而从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的否定性关系视角,阐明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和意义。作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革命变革,就在于它通过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奠定了哲学发展新形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理解经历了四种范式 :“本体论的辩证法”、“认识论的辩证法”、“实践论的辩证法”和“生存论的辩证法”。我们要追问的是 :生存论转向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种趋向 ,为什么现代西方哲学在其中倾向于拒斥甚至否认辩证法 ,而我们却能够对马克思哲学作出生存论的辩证法解释 ?何以言说马克思哲学区别并超越于现代西方哲学 ?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是确认马克思视域中的“生活世界”概念 ,辨析马克思视域中的生活世界与现代西方哲学家视域中的生活世界的区别 ,澄清现实的生活世界与马克思辩证法的关系 ,追寻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 就实践哲学而言, 马克思通过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 57页), 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实践哲学所谓的“主奴关系”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从而使后来的一部分哲学家、特别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开始重视社会实践所具有的改造世界和验证认识结果的真理性的功能。其实, 从西方哲学发展脉络和基本学理的双重角度来看, 马克思的这种做法不仅通过探讨社会领域而开拓了“实践哲学”的新视域, 同时也使西方哲学开始从新的角度具有了进一步演变发展的可能。虽然后者迄今…  相似文献   

5.
论坛荟萃     
从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终结者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其理论标志就是,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明确提出了“反对一切形而上学”。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造成的革命变革是从本体论层面上发动的,其结果就是从根本上终  相似文献   

6.
吴育林 《现代哲学》2006,1(4):16-22
当代哲学正在发生整体性历史性转型,即生存论的转向,这种转向既是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所面临的问题的理论自觉,又是对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开启的生存论哲学的思想发掘和当代阐释。但是,当代西方哲学无论是对当代人类的生存难题的理论求解还是对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的当代诠释都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这是因为当代西方哲学生存论的解析视角都离异了马克思的实践主体维度。主体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哲学的两大基石,马克思哲学本质上就是实践主体哲学。马克思实践主体哲学生存论认为,人的主体性、实践性是理解人类生存问题的根本前提,无论是人类现实面临的生存困境还是人类最终摆脱现实的异化的生存境遇,本质上都是主体实践的自我生成和自我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大乘佛教中的华严哲学与源自古希腊和希伯莱宗教的西方哲学,产生于不同的思维土壤,呈现出哲学各个层面、各种维度的同与异。西方哲学和华严宗哲学从各自根本的观念出发,形成庞大而精密的理论体系,反映出本体论的异同。无论从思辨哲学还是宗教哲学的角度,两者的基本立场尽管不同,都试图克服和超越二元论思维模式,反映出宇宙论、知识论、目的论乃至价值论的异同。方东美先生对华严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采取圆融的论断,批判传统西方哲学中的"二分"方法造成了知识与价值、理想与现实的"乖离",认同现代西方哲学强调本体与价值的统一。华严哲学兼容宗教、哲学和科学,这是能够与西方哲学圆融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标志马克思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的那些思想,在此之前,主要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出现。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是一个过程,在一个时期,曾经存在对费尔巴哈的误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仅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也批判了唯心主义。它强调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结合,是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斗争的扬弃。只强调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 ,在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和整个 90年代 ,一直是中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的讨论中分歧很大的焦点性问题之一。由于这场讨论在最深刻的基础意义上 ,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确切地说 ,西方哲学从近代向现代的转折点上———所实现的变革及其实质的理解 ,因而对相关的研究加以清理和分析 ,是有意义的。一、研究背景简析汉译“本体论” (这一旧的译名的准确性已经受到广泛质疑 ,详后 ) ,本来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 (ontology) ,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智慧是在对传统西方哲学的颠覆和超越过程中得以突显出来的,而从马克思哲学革命中把握马克思哲学所开启的新的哲学范式,以此来寻求它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智慧资源和有益启示,这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就此而言可以看到:用理性和价值双重尺度考察并拓展时代生活;要立足现实社会关系的合理化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发展创新马克思哲学要始终面向现实实践,这些或许是马克思革命带给当代的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关系的探究中,康德和黑格尔的对比是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有一种倾向由来已久,就是把康德和黑格尔对立起来:或扬黑抑康,强调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传承关系,甚至把马克思和德国哲学的关系简化为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搁置或淡化康德的影响;或扬  相似文献   

12.
在《否定的辩证法》中 ,阿多尔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形而上学 ,主张“把马克思叫做形而上学家”(阿多尔诺 ,第 14 - 15页 ) 。 现代西方一些哲学家 ,如海德格尔等 ,则认为“哲学即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 ,第 6 8页 ) ,马克思哲学与其他的西方哲学流派如尼采哲学并无本质区别 ,充其量只是在形而上学的模式下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倒 ,但仍是一种形而上学。这种观点也同样存在于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当中。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所谓“学院派” ,坚持用各种现代西方哲学理论甚至用各种各样的本体论来“诠释”和“重建”马克思哲学 ,一些人甚…  相似文献   

13.
“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不仅从表面上看表现为强调价值的中国哲学与强调事实的西方哲学之间的差异,②从学理上表现为有关西方哲学如何从“事实”出发推论出“价值”的问题,而且就作为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缩影(参见陈奎德,第255页及以下部分)的怀特海过程哲学而言,也表现为如何使过程哲学的研究视角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对“过程”的平面化静态描述发展到对“生成”的立体性动态描述,从竭力把“价值”客观化发展到充分重视“价值”的主观性社会文化维度。③形象地说,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就像一只正在蜕皮的蝉——在没有完成这个蜕皮过程之前,…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比较集中地讨论了一些具有研究范式和创新路径意义的问题。这包括: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以及当代解释力;从本体论的根基看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性质;对马克思哲学观的探讨;“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是我们同时代人”的争论;文本学和解释学引发的马克思哲学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批评性话语;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与会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和学术走向;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等等。这些问题构成了一种前提性的批判,为提出建构中国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而建构中…  相似文献   

15.
考察马克思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不仅是因为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系统认识并批判了形而上学的独断,而且由此导向的对社会历史的判断成为关于现代性矛盾问题最初的、具有哲学高度的把握和批判。从二者的关系看,马克思哲学继承了康德哲学直面现实问题的批判精神,并将康德哲学中的自由问题进一步深入到了历史现实的层面。沿着康德哲学试图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推进了认识论问题的真正解决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转向,进而揭示了认识论与形而上学问题之间的本质关联,克服了康德哲学的不彻底性。马克思真正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将哲学改造为"改变世界"的思想武器,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康德哲学所关注的"抽象的人的自由"改造成为对"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主词和谓词在逻辑上是构成判断的最基本要素,而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对它们如何定位,则成为产生不同哲学派别的逻辑端绪。西方哲学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无不肇始于对主谓关系的重新理解,就此而言,一部西方哲学史仿佛就是主词与谓词的辩证历程。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也不例外,他正是通过批判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谓颠倒,并建立起自己的主谓辩证法,才为他的哲学和整个思想打下逻辑基础的。可是,自从马克思不再谈论这个话题以来,170年间,他的这一思想几乎湮没无闻。后世的马克思主义都以恩格斯和列宁的辩证逻辑作为逻辑基础。不过,他们二人都未曾论述过主谓关系这种原本的逻辑问题。因此,将马克思的主谓辩证法发掘出来,对于重新理解马克思本人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哲学是以西方哲学的演进与扩散为主流的,理性是哲学的存在与表达方式。20世纪哲学所经历的,是由传统的形上理性向现代合理性转变的种种尝试。而面向21世纪的理性哲学又必然超越当代西方哲学,向马克思的实践合理性回归。 自古希腊一直到德国古典哲学,西方哲  相似文献   

18.
现代西方哲学论哲学的"终结"陆杰荣1.哲学是以问题的转换作为其理论展开的背景框架的,哲学总是面对着某种问题,解释某些没有答案的问题,如果这样来分析考察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取向的话,那就不难看到它们都以其特有的理论方式宣称哲学已经"终结"。令人感兴趣的是,现代西方哲学依然是哲学,而不是非哲学;既然归属于哲学,又要强调哲学的"终结",那就需要以超越的角度去界定哲学。是否可以这样推断,在对哲学的规定问题上,现代西方哲学与西方古典哲学相比,它更多地采取了否定的口吻,更愿意说哲学不是什么。古典哲学确定了对哲学肯定式解答的理论背景,常采用哲学是什么的独断论方式。现代西方哲学则力图借助于否定式的回答与西方古典哲学相对立,尽管这种否定式的结论仍然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现代西方哲学所体现的这种理论特征典型地表现在其关于哲学的"终结"论述之中。2.哲学已经"终结",这是现代西方哲学所得出的基本回答。哲学不仅已经"终结",而且理应"终结",然而"终结"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而是具有特定时间指向与问题取向的哲学,因此现代西方哲学所宣告的"终结"的哲学是以全称的形式表明其特指的东酉,这就是古典意义上的西方哲学。对于现代西方哲学来说.这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不赞同某些研究者片面地强调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相同、相通之处,而闭口不谈两者之间在内在精神上的实质性差异,指出:中国哲学精神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哲学精神,中国哲学传统是一种理性的理想主义传统,此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不安、躁动、无所归依、平面化、虚无、非理性等等,不可同日而语。文章特别深入探讨了它们有关语言与存在之关系的不同认识,指出:尽管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都十分注重语言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但西方哲学自现代而后现代,是不断地走向语言自身,最终把语言上升为本体,凸显语言形式本身的创造性;中国哲学则注重语言与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关系,旨在肯定“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的前提下,寻求一条通过语言而又超越语言的道路,以期最终实现对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的追求。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统一了理性与理想、真理与价值的“中道”智慧,将对于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和理想主义的重建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哲学的提问方式可以从下述两个角度来规定:狭义地看,它是指哲学家确立自身理论观点的基本框架和基础,即它是哲学的理论观点的一部分,广义地看,哲学的提问方式可以归结为哲学家的理论本身,即提问本身就是其理论的表现。哲学的提问方式的不同就决定了哲学家个性和哲学观点的差别,这种差别在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中显得尤为明显。现代西方哲学和古典哲学的不同实质上就是哲学提问方式的不同。古典哲学采用的是what(什么)的提问方式,它强调的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