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孔丛子·刑论》篇集中辑录孔子关于刑罚的言论和观点,所载的许多文献资料,也多可与秦汉之际的其他文献相互印证。《刑论》篇所载孔子论刑主要涉及五个论题:一是刑与礼的关系,二是刑与民生的关系,三是刑与盗的关系,四是刑法的设置实施与它的合理性,五是孔子的无讼理想。在该篇所有九章文字中,有六章引用了《尚书》,共计九条,其中《吕刑》五条、《康诰》三条、《大禹谟》一条。《刑论》篇中的主要观点,都承《尚书》、《论语》而来,其刻意宣扬礼教、强调保民的倾向,不仅是对《论语》刑罚思想的继承,也是对孔子礼乐思想、爱人思想和反思精神的继承发扬,值得今人借鉴。  相似文献   

2.
《论语》一书中有不少章节因缺失语境,导致理解困难。新出的清华简《管仲》篇中管仲有"既佞又仁,此谓成器"之言,似可作为《论语·公冶长》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章的语境背景,"或曰"者与孔子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以管仲此语为前提的。语境的恢复,对于深入理解《论语》此章的含义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正>与大多数中国经典一样,《论语》文辞简约,多论断而少论证,从而为后代诠释留下了很大空间,其意蕴随论者不同而呈现出不同面相。正是这种开放性使它"与时俱进",常读常新。本文拟讨论的关于《论语》第四篇第三章的诠释,将对此提供又一例证。该章原文甚短,仅记载了孔子的一  相似文献   

4.
性命说——由孔子到思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思是孔子之孙,又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可是子思言性命与孔子不同,倒与他身后的孟子接近。可以说子思的性命说违背了孔子,启发了孟子。孔子言性相近而已,孟子则大讲性善,变化不为小,其间子思起了大作用。子贡曾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意谓孔子常讲如《诗》、《书》、《礼》、《乐》等属于硬件的东西;至于深层的,属于软件的东西,如性与天道的精义,孔子不讲。子贡所言可能属实,《论语》二十篇记孔子语至多,而记孔子言性者只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两句。《论语》记孔子言…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一部记载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丘(公元前五五一年——公元前四七九年)及其弟子言行的集子。由孔子再传弟子编纂成书。该书比较全面地汇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伦理学著作。孔子的道德论以“仁”为核心,“仁”是孔子道德规范的极至。《论语》全书四百九十二章,一万二千七百字,言“仁”之处就有五十八章,“仁”字一百有五见.关于“仁”,孔子有许多规定和解释。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他对樊迟问“仁”的回答:“仁者爱人”。但是如何去爱人呢?为此孔子又提出“礼”。他讲:“克己复礼为仁”(《颜渊》),认为,“仁”的实行必须在“礼”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必须按着礼的等级规范去爱人。“仁”和“礼”两者应紧密结合,不能分离,在一定的意义上守礼本身就是仁。  相似文献   

6.
一、绪论如何确定韩国礼学的起始?有人主张礼学应追溯到檀君神话时期;也有人认为韩国的礼学始于《书经》、《孟子》中记载的有关舜治绩和《礼记》、《小学》中记载的小连大连孝行的东夷时期;也有人持始于三国时期的观点。如果要论证礼学起于檀君神话,虽然存在着这一文献的可信度问题,但为了究其渊源,即使是神话,我们认为也有其值得参考的价值。对于舜以及小连大连为首的东夷族,因为东夷族的范围很广,没有确切的所指,所以我们认为,这样的历史记载被看作是韩国礼学的初始,是不可取的。三国时代以及这之前,论述有关礼学的文献有《…  相似文献   

7.
《大学》的“格物”即是《论语》的“正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献《礼记》中的《大学》一篇,自从南宋理学家朱熹把它连同《礼记》中的另一篇《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之后,便被儒家后学奉为“圣经”初选,童蒙必读之书。朱熹这样推崇《大学》,是有他的政治目的的。 朱熹认为《大学》一篇是孔丘的弟子曾参所作,当然并没有什么确凿的根据。不过,  相似文献   

8.
<正> 关于《孟子》的作者,历来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是孟子本人自己著述的。最早持这种观点的是东汉赵岐,他在《孟子题辞》中说:“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后来,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从文章风格前后的一致性来论证《孟子》为孟轲自己所写成。朱熹说:“《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长短短不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故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此好?”“观七篇笔势如鎔铸而成,非缀缉可就。”(《朱子大全》)但他也不否认,在著述过程中有弟子参加。清代的阎若璩也认为是孟子本人手著。第二种意见是,《孟子》  相似文献   

9.
尽管孟子描绘的君子人格需要成就"仁""义""礼""智"四个方面的要求,但"礼"在孟子思想中似乎处于辅助性地位。"礼"或者被认为是习俗规范,因能实现"仁"与"义"而具有工具价值;又或者有学者认为孟子之"礼"论具有较强的内化倾向,道德性的"礼"弱化了"礼"的外在规范性。同时,在《孟子》中,先贤也有貌似"违礼"的行为,孟子以"权"变解释这些行为是合理正当的。如是,初读《孟子》,难免留下请"礼"让位也未尝不可的印象。然而,对于孟子来说,"礼"并列为四德之一是有必然性的,对"违礼行权"也给出了严格的规定。通过分析《孟子》中与"礼"相关的文本,可以整理出"礼"的双重内涵,即规范之"礼"和德性之"礼"并重,且相互融通依托。通过对"礼"两重含义的梳理,能帮助我们开启对孟子"礼"论研究的新视角;通过重新界定"违礼行权",也可唤起对孟子"礼"思想的更进一步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试论《论语》的文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在先秦散文发展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说理散文,为后来的诸子散文开辟了道路。《论语》不同于过去的官方文告,它语气活泼传神,又简朴精练,并开始运用生动的比喻。《论语》采用了多样化的记述方式,善于从人物思想的冲突中表现性格,使孔子本人以及子路等重要弟子都展现出鲜明和栩栩如生的形象。《论语》大量使用口语化的虚词和叠词、叠句,扩大了文章的表现力;“一字评”式的高度概括,则使文字极为精练和耐人寻味。虽然《论语》以语录体为主,但已有个别篇章开始讲求结构,最典型的代表便是《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富于层次,结构完整,成功地勾勒出不同人物的形象,显示出孔子的师长风范。《论语》的这种写作手法,为《孟子》等先秦名著所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