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严格地说,马克思是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完成其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因为对他来说,真正的拜物教批判理论绝不仅仅在于从客观性的维度揭示物与物之交换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物化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经济关系的所有不同形态在实践中差不多总是表现为物的关系。生产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同物发生联系。人生活和活动在物质世界中,与他人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这种同他人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物表现出来的。一些人生产产品,而另一些人则消费产品。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这种某一个人生产的产品被另一个人用于生产或者个人的消费的情况,正在越来越普遍。反之,每一个人消费的并不是他所生产的。一个人生产的物被另一个人所消费。物不仅应该通过生产过程,而且在进入消费之前还要通过分配和交换的过程。因此,在生产  相似文献   

3.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赖传祥从唯物史观考察市场经济,其本质就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化的交往形式。生产者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生产活动,要以“物”的联系为基础,以物质产品的交换形式作为生产者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不论是生产者...  相似文献   

4.
交换关系是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前提,在马克思不同时期语境中的内涵有着根本区别。哲学人本主义视域的交换关系指认人本质的丧失和物化关系特性。历史唯物主义语境的交换关系表征着具体历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物与物的关系,进而深入到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伴随这一逻辑演进过程,货币是商品实现其自身的一个表现形式,资本也是货币实现其自身的一个表现形式。资本具有多样性统一的特性,是由商品发展到货币,再于特殊条件下发展为资本的。资本不仅是物,也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还应是生产关系具体历史形式下的一个过程性运动。静态经验层面的交换关系决不是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的终极内容。交换价值经过一个矛盾发展过程,超越自身学理边界,达到剩余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结果,是真正代表《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的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5.
在儒家文化传统中,物一直是在人文主义的观照之下,被礼序和理秩所规定的成物。儒家物论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物我同源于性,互相涵摄、感通,“我”能知物推物,物是“我”的延展,物与“我”皆具有无限性,人、物各自循性而互相成就。阳明的物论继承儒家的传统,同时在他的良知学基础上又有新的发明。一方面,阳明物论充分尊重物的独立性,与心相区别;另一方面,良知被提升为本体,物在良知学的伦序中被重新规定,良知不能理所当然地像性理一样成为万物的本体,形成知体物用,而是在知为意之体、物为意之用的独特结构中,与物统一。其根本原因在于阳明没有最终证成天理和良知为一,他在儒家传统物论和良知本体基础上的物论之间的罅隙也没有弥合。  相似文献   

6.
禁忌是人们为避免某种臆想的超自然力量带来的灾祸,而对某种人、物、言、行的限制,是一种毫无科学因素在内的心理防范措施。首先,禁忌是一种心造的幻影。它所说的某些话,某些行为或某些人、物招致的惩罚只是人们主观上想象的存在,而不是实际的存在,是精神领域的一种产物。其次,禁忌是不讲道理的。这就是说,某种语言、行为、或接触某种人、物与人们认为要降临的恶果之间根本就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这种幻想支配下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尽管不具有科学的意义,但它曾调节人的精神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者,触犯禁忌后施行的惩罚是超自然的力量通过多种方  相似文献   

7.
探讨宗教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关系,首先要肯定宗教在当代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有它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因为,人需要有信仰,它实际上是一种期望、信念、目标,一种精神支柱。没有信仰的人,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期望、信念、理想,也就是缺乏一种生命的冲动和创造力。当然,人更需要理性,它是人生道路上更为重要、更有价值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8.
亚当·斯密的国民经济学主要探讨资本主义财富增长的一般原理,以及基于这种经济原理所实现的社会运行模式。总的说来,斯密是按照“物”的观点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现实社会的,从而,其理论中非历史的“物的关系”遮蔽了现实的“人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恰好是要通过批判异化劳动,揭示私有财产的历史性根源,澄明资本主义条件下,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观超越了斯密探讨现实社会时纯粹的经济学视域,并以实践观点思维方式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为基础,深入剖析了隐匿在物与物的交换关系这一现象层面内部的人本身的异化存在状态。而共产主义正是马克思力求恢复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自觉本性的现实运动。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真、善、美这三个词常常是并提的.仔细寻思后不难发现:自然的根本性质是真人生的根本意义表现为善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美.如此看来真、善、美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审美的意义上,自然于潜移默化中感发和激荡着人的情性与思绪,也安顿和抚慰着人的心灵人则通过审美的思维方式达到情景文融、物我统一的和谐境界.可以说,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人诗意栖居的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具有审美价值,而且整个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观照人的生存境况并努力成就自由完美的人生使人生得以丰富地展开.  相似文献   

10.
传统观点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也就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种观点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恶劣影响。它片面地夸大了所有制的决定作用,导致盲目地变更所有制形式,追求“一大二公”而忽视了实现公有制后自觉地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依据马克思的一系列论述,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中结成的社会关系。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即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它决定了人与人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但不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更不是其全部内容。生产关系的实质或核心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经常把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并列使用或交替使用。所以  相似文献   

11.
唯识学上讲的认识对象(境),与我们日常经验所感知的不同。它不是指客观存在物,没有独立性和实在性,而是与人的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心识具有“了别”的识变功能,能显现一切境相。心识所显现的境相只是外在客观对象物的一种相似之境,而非实在之境。其所显现的似境,皆为诸识所缘,是认识之相分。诸识所变之似境,不仅是一重所缘缘(相分之境),也不仅是一重本质相分和影像相分,而是无数重主客体相关相入之境,是无数重影像之影像。就存在而言,这种相似之境,它是有别于本然意义上的存在,是一种为人的存在,对人显示某种意向意义的存在。佛教的唯识学是关于思维和认识的科学。唯识学对于人类现象学的揭秘,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思与智短语     
1.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思想和感受。没有思想,没有感受,人生便没有意义。2.没有思想的人是动物,没有新思想的人是可怜虫。3.思想上的懒汉必然是思想的弱者,只有助于思索的人才有可能是智慧的。4.人生当以善良为本,才智为用,健美为表。思与智短语@余华东!北京  相似文献   

13.
张有奎 《现代哲学》2015,(3):1-7,24
拜物教是马克思学说的重要范畴。物、物化和物象化概念是一组与拜物教密切相关的概念群。拜物教之"物"有两重意蕴:一是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着人与人的关系,人在观念和行为方面认同物的逻辑;二是物与物的关系隐藏的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泛泛之论,而是特指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拜物教之"物"的社会表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人役于物;抽象化、形式化;合理化、算计和效率;流动性。物之解读的意义在于,既看到当今物之时代强调规则、秩序、能力、形式的必然性和进步性,避免简单化的道德批判,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现实超越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14.
当代技术哲学在经历"经验转向"之后,开始把技术人工物作为分析的学术焦点之一。按照荷兰学派的研究纲领,技术人工物包含结构和功能双重独立属性。但当考虑结构—功能关系时,却发现分析上存在诸多困难,此即技术人工物在本体论上的"硬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是硬问题,是因为目前人们启用的构制理论和随生理论,均采取了结构—功能二元论描述方法。其实,就技术人工物来说,技术哲学应采取一元论解释方法,将功能(甚至非功能)意义作为被解释对象,而把与此相关的一切因素,如结构或物性、目的或意向、使用和背景等作为解释要素。这种方法不仅能够避免本体论上的"硬问题",而且能够诉诸人对技术人工物的经验和使用背景,在物性与意向之间,围绕其功能和非功能意义做广泛解释。在这种意义上,技术人工物与自然物的不同,便不再是如亚里士多德那样指认的外在目的或功能特征,而是被赋予的包括功能和非功能意义的内在规范性。  相似文献   

15.
“人”自古至今是一切的目的,是一切行业的终向,伦理神学中:人是所有探讨行为判断的前提,人的基本抉择是伦理生活的中心,人成为一切的中心。从天主教信仰角度看:“人是天主的肖像”这就决定了人的尊贵性、人的意义,人是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关系性,有道德、意识、自由的社会存有物、历史存有物、世界存有物。  相似文献   

16.
美学幻想录     
现在流行的"美感就是美"的说法实际上是一个无意义的命题."美学"的名称和学科远远没有获得科学的尊严,它恰如其分的名字应是"物美学".研究者两眼盯住"物",从"物"中发现美,才能避免"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样的谎言.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便需要认真对待其中包含的一个关键概念:"物"。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考察"物"不能仅仅停留在"物"的自然性或自在性,而是要深入探究"物"背后的历史意蕴和社会政治意蕴。可以说,考察"物"始终需要一种批判性的思维、一种历史的视角。由此,"物"不再是与人无涉的自在之物,而是表现为人的对象化活动的对象和产物,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体表现为"物化"的关系。如此,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之"物"出发进入到人的历史中,探究"物"在何种意义上是属于人的,又在何种意义上是可以成为人的。  相似文献   

18.
哲思小语     
面向阳光,你就不会看到阴影。 没有人富有到可以不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穷到不能在某方面给他人帮助。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顺其自然最贴近客观规律。.对什么都看不顺眼的人,疲劳的一定不仅仅是眼睛。人如果明了“祸福无常”这个道理,就不会因一时走运而得意忘形。  相似文献   

19.
哲思小语     
面向阳光,你就不会看到阴影。 没有人富有到可以不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穷到不能在某方面给他人帮助。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顺其自然最贴近客观规律。.对什么都看不顺眼的人,疲劳的一定不仅仅是眼睛。人如果明了“祸福无常”这个道理,就不会因一时走运而得意忘形。  相似文献   

20.
不少人认为中医学是自然哲学 ,但实际上 ,他们大多并没有弄清楚中医学与自然哲学之间的真正关系 ,特别是没有搞懂到底什么是自然哲学。目前 ,人们对自然哲学至少是从三种意义上理解和使用的。1 作为对自然科学认识成果哲学反思的自然哲学这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然哲学。目前 ,中国自然辩证法界认为 ,应该重新审视恩格斯的那句话 ,即 :“……今天 ,当人们对自然研究的结果只要辩证地即从它们自身的联系进行考察 ,就可以制成一个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令人满意的‘自然体系’的时候 ,当这种联系的辩证性质 ,甚至违背研究者的意志 ,使他们受过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