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现代化的“个人原则” “个人原则”或者说个人本位既是人在现代化中的自我理解,也是现代化过程不断深入化的根本动力。现代化的发生及其发展过程所伴随的,是“个人”不断地获得强调,不断地成为价值“尺度”的过程。为了弄清现代生活中这种人的自我理解,弄清“个人原则”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意义,我们有必要回到现代化之前的人类社会和生活中,有必要弄清与现代人相对的古代人是怎样理解自己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现代化之前,人首先和根本不是从自身出发,而是从他所处的“位置”出发来理解自己的存在与意义的;也就是说,人不是从自身所是,而是从自己的“周围现实”来理解人生和人性的。具体而言,在前现代的西方,人首先和在根本上依他在宇宙中的位置来确认自己的“应然”,即价值,这是一种具有哲学一神学向度的人学;而在前现代的中国,人则首先和在根本上通过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来把握自身,  相似文献   

2.
人的自我超越是人生的永恒追求。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的人,都在以其自己的方式追求着人的自我超越:或者是宗教的超越,或者是现实的超越,从而都把人导入一种不满足于现状而直指未来的前进征程。个人的自我超越的基本内容是道德的超越,而个人自我超越的功能则表现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说,个人的自我超越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所以,社会必须对个人的自我超越给予强有力的引导,以保证个人自我超越的正确方向。一、人在道德确证中的自我超越人的自我超越也就是他对自己现有的境界、目标、尺度,或环境条件和限制的突破。人在这种超越…  相似文献   

3.
成熟,来自于阅历,来自于感觉,来自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熟,来自于思考,来自于训练,来自于积累,更来自于对酸甜苦辣的品味、对赤橙黄绿的识别:成熟不是圆滑,不是世故,不是江湖,不是城府,也不是“马屁精”。成熟是逆境、困难、忍耐的毕业证书,它使人能选准自己在社会中合适的位置,修正人生的座标,沿着无数台阶,走向那成功的殿堂。 人走向成熟,是不断完善自我,战胜自我,提升自我,并善于认识世界,把握规律,透视未来。 成熟对个人而言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知,就是认识自我,正确估计自己的才能和力量。 对…  相似文献   

4.
选择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个体走上人生这个大舞台之后,有三种选择:(1)充当社会分配的角色,随大流;(2)选择自以为可以效仿的人物作为“楷模”。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叫做“自我”典范;(3)“我就是我”,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超然而立。 人生下来就是社会的人,总要以各种方式和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把“独来独往”、“我  相似文献   

5.
让客观利自己使主观为社会——关于人生活动规律问题的思考刘远方(河北省沙河市玻璃厂054100)“让客观利自己,使主观为社会”,这是我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一个乡镇企业家的人生活动的切身体验,我把它称为人生活动的规律。我认为,把它上升到“规律”的高度是符...  相似文献   

6.
网络流传讨论“B级人生”的文章,引述日本经济专家森永卓郎的论述,把人生分为三级:A级人生是“有钱没闲”,B级人生是“钱少一点点,但是有闲”,C级人生则是“因为缺钱而生活质量很差,有没有时间都已经没有意义。”他所指的“B级人生”,并非“Bad”,而是“Better”,主张降低对物质欲望及社会成就的追求,给自己更多休闲时问,享受生活,提高质量。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是否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智商只有 20%的决定作用,其余的 80%来自“情感智慧”。所谓情感智慧,就是指一个人自我觉察、驾驭心情、自我激发、控制冲动、人际交往等一系列能力的综合。   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是情感智慧的主要成份。对自己的情绪了解得比较清楚,比较善于驾驭自己的人生。要培养自我觉察的能力。有时我们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懊恼了很长时间,自己也许不知道自己急躁不安,直至有人提醒,才惊然发觉。要是能觉察到自己的反应,就能尽早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上自我觉察的能力是培养情感智慧的另一个要素…  相似文献   

8.
王从联 《天风》2022,(6):47-48
何谓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者应该思维知觉正常,能够协调情绪、行为适应社会生活.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包括六方面的内容:1.自我接纳,能够对自我的价值和对自己持正确的态度;2.个人成长,感到自我成长,不断学习,自我提升;3.人生意义,相信人生是有价值和意义的,知道自己人生的目的和方向;4.掌控环境,有应对环境的能力和信心,接受挑战;5.自主自决,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能持守自己的个人信念,不因社会或别人的压迫而做决定和行动;6.正面关系,能够建立正面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表达关怀、热诚、付出1.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严酷的战争呢?在人生的格斗场上,成功者固然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失败者却也未必处处都是短项和劣势,在这些“败者”群中,不乏有比胜者更胜一筹者。他们在反思自己的“败因”时,感到最令人懊恼、最不能原谅的大概莫过于败给自己了。在许多的时候,我们最大的敌人恰恰就在于我们自己。因此,我们若要创造出人生的辉煌和灿烂,首要的就是要从战胜自我做起。  相似文献   

10.
善待自己     
人,要在短暂的一生中,活得更有价值,不让自己感到活得很累,首先就当从善待自己开始。找到自己我们在上网时常会发现,当我们点击一个图标时,会出现“此页被删除或被移走,或建立了新的网页,若有问题请与网络管理员联系”的提示。当我们在点击自己以前建立的某个文件快捷方式时,有时也会出现“该快捷方式所指向的项目已经更改或移动,因此该快捷方式无法正常工作”的字样。我们的人生之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过于自负,总是将理想的自我无限地放大,与现实中的自己越来越远,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结果便…  相似文献   

11.
以往研究发现个体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创造表现存在差异,但研究结论不一致。另外,考虑到社会动机是影响“自我-他人”表现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2(社会动机:亲社会、利己)×2(“自我-他人”:自我、他人)混合实验设计,考察社会动机与“自我-他人”如何来影响创造性表现。结果发现,亲社会组创造性表现的新颖性、有效性和总分均高于利己组,支持了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自我组在创造性表现的新颖性和总分上高于他人组,这与解释水平理论的观点不一致。矛盾的原因可能是在东方“紧”文化背景下,人们按照社会认可的价值体系来为他人创造时,人们对新颖性的态度是谨慎的,因此为自我创造比为他人创造更加新颖。  相似文献   

12.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我”这一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主观的“我”,即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一是客观的“我”,即被觉察到自己的身心活动。“我觉得我很伤心”中的第一个“我”是主观的“我”,而第二个“我”是客观的“我”。  相似文献   

13.
自我     
不知哪根神经错了位,突然奇怪地想起问自己我是谁?我是谁呢?我是我,废话;我是自己,不全;我是自我,对了。为啥对了?因为,“我”具有社会属性,是历史的社会人;“自己”具有自然属性,是生物学上的自然人;自我,才是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是“自己”与“我”的融合提升。所以,要勇于解剖自己,学会爱护自己,努力战胜自己,尽力超越自我。勇于解剖自己,委实难能可贵。解剖自己,贵在自知,贵在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自己当作金子,就有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就有让众人踩成一条道路的欢乐。在大庭广众之下越接近自己的本来面目,就越接近成熟…  相似文献   

14.
自目的论与责任论分析与重建儒家道德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儒家的道德哲学定位:人、人生、人心、人性儒家的道德哲学是基于对人的了解而发生的,亦即基于对“人”的认识而产生对人的道德行为的认识。但什么是人的认识?要回答这个问题,吾人可以循三个方面加以考察:第一个方面是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第二个方面是人在自我反省中的自我发现。第三个方面是人在天地宇宙中的地位。这三个方面也正好显示了人在社会、自我与宇宙反省中的价值。从先秦儒家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这三方面也正好形成一个儒家哲学发展的阶段。第一个方面是从社会为人定位。这可以《尚书》与《论语》两书的义理为代表;第二个方面是人的自觉和自我发现,这可以孟子为代表。第三个方面是人的发生根源,从宇宙本体为人定位。这可以《易传》、《中庸》为代表。当然,代表这三方面的儒家经典不一定应合历史发展的先后秩序,  相似文献   

15.
被梁启超誉为清初五大师之一的朱之瑜 ,其独立人格是他实学思想的立足点 ,超然于当时的思想界。他在言行中从自己的自觉、统一的人格信念和人生理想出发 ,不为外在的“位”、“势”所动 ;在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上 ,不是消极地顺从社会权威 ,而是根据自己的人格信念和人生理想对当时的学术权威进行批判考察 ,做出自己的判断 ;他的一生是为抗清复明而奔波的一生 ,其独立人格还体现在执著的忧国忧民的民族精神方面。  相似文献   

16.
道教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理、教义体系。“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重要的教义思想之一,对这一教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现代价值进行探索,有助于21世纪的道教教义思想发展与建设。人生变幻莫测,在充满竞争、挑战和机遇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古老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教义思想不啻为一剂催人奋进的催化剂。道门中人以“天道自然,人道自己”的“道理”来衡量、透视宇宙自然、人生社会,响亮地提出“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口号。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教义思想蕴含着道门中人强烈的生命自主精神,认为通过…  相似文献   

17.
象山先生十分关注教化对人格塑造和社会安定的实践意义。与其心学旨趣相仿,象山更为强调的是教化的主体性。象山把教化的本质规定为自我教化,认为教化的关键就在于“正人心”,恢复“本心”,社会教化不过是自我教化向外推衍的结果。尽管通过讲明与践履,教化的最终目标是“一致于道”,但它又有着民众社会教化和士君子自我教化的分野,正是在这讲明与践履、民与士、社会教化和自我教化的张力中,象山先生开始了自己的教化理论与实践。象山坚信,人的普遍本质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因此,同西方教化理论相比,象山先生的自我教化理论通过向内在自我回归以实现人的普遍性的提升,从而达成了人的本质的自我认同而非异化,这一睿见卓识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论尊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尊严”?“尊严”一词最初表达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以及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高于其他一切有生命的存在物的地位,认识到自己是宇宙万物中有最高价值而产生的一种族类的优越感和自我意识。后来随着人类对自己的反思以及个人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尊严”不仅表达作为“类”的人在宇宙中高于其他存在物的崇高地位,而且用以表达在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同时也引伸出来表达阶级、民族的社会地位。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尊严,作为个人意识,它是人对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的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自我成长和职业行为分析,回顾和总结自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分析了这些事件对自己的行为、性格养成的影响。对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人生体验、人格品质等方面进行了剖析。阐明了自己希望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愿望和动机以及从事心理咨询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人格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因而许多西方人格理论对“自我”进行了论述。正确认识西方学者对“自我”的看法,有助于我们对它作进一步的研究。一、灵魂说,联想派及超验说的“自我”观点灵魂说认为,纯粹自我就是灵魂。灵魂是一个个体——我们内省自己的自我。这个自我通过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