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自我-他人表征:共享表征还是特异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繁昌  张妍  陈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8):1263-1268
自我-他人表征是自我在与他人交往时所形成的自我概念, 为深入研究自我和他人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自我-他人表征有共享表征和特异表征两种主要观点。前者认为主体将对有关他人信息的表征融入到自我概念之中, 成为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我和他人信息的加工共享着某些激活脑区。后者则认为主体对自我表征和他人表征是相对独立的, 两者都有各自特定的表征方式和结构。自我和他人相关信息加工的脑区是特定的。此外, 自我-他人共享表征和特异表征的关系、情绪与情感在自我-他人表征的作用和关系类型与程度对自我-他人表征的影响等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赖晓璐  刘学兰  黎莉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2):2170-2179
自我扩张理论认为, 人们通过将他人的资源、观点和认同纳入自我来实现自我扩张, 增强完成目标的效能感。该理论作为动机领域的新热点, 研究多以亲密关系为背景。现有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 以自我扩张动机和将他人纳入自我为基点展开, 内容涉及择偶、关系质量、不忠、关系破裂和维持等方面。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考察不同亲密关系类型、关系与非关系中自我扩张的运作机制, 以及亲密关系双方自我扩张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化影响自我解释的神经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我解释是指个体如何思考自我及其与他人的关系。在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下, 东西方人分属于典型的相依性-独立性自我解释:自我参照任务中, 东亚人的自我和重要他人(如母亲)均表征于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 西方人的自我和重要他人分表征于不同脑区; 偶发任务和词-音不一致任务中, 相依性自我解释程度分别调节P3和N400的活动; 文化启动任务中, 双文化被试可通达相应的自我解释。社会脑假设、文化-基因协同进化论和神经-文化交互作用模型对此进行了阐释。未来应研究中国人的关系自我, 尤其是探索本土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生活充满抉择,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人们常需寻求他人建议,抑或直接请他人代己决策.诸多研究探讨了自我决策、向他人建议,以及代他人决策之间的差异.探究这种差异的动因之一在于考察何种条件下的决策更优或更“理性”.以往研究表明,自我决策或他人决策(向他人建议或代他人决策)均有可能更易违背理性决策原则,隐含着他人决策优于自我决策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传统智慧有一定的边界条件.研究者一般从认知(建构水平理论)、情绪(类型和卷入度),以及动机(调节聚焦理论)三种视角对自我-他人决策差异进行解释.本文作者提出基于理由的决策(reason-based account)假设来解释自我-他人决策在理性程度上的差异.未来研究可从决策过程及脑机制上深入考察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自我-他人重叠影响疼痛共情的神经机制,记录并分析被试在高、中、低重叠程度条件下共情判断的脑电活动。发现在早期N2上,重叠程度三水平间差异显著,表现为密友<熟人<陌生人(密友与熟人差异边缘显著);在晚期P3上,疼痛条件下重叠程度间呈显著差异,密友比熟人、陌生人显著要大;在LPP上疼痛条件诱发更大波幅。表明早期阶段(N2)区分不同重叠程度,可能是对威胁性刺激的检测阶段,自我-他人重叠程度影响共情加工晚期阶段(P3)的社会认知评价加工。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自我-他人重叠影响疼痛共情的神经机制,记录并分析被试在高、中、低重叠程度条件下共情判断的脑电活动。发现在早期N2上,重叠程度三水平间差异显著,表现为密友<熟人<陌生人(密友与熟人差异边缘显著);在晚期P3上,疼痛条件下重叠程度间呈显著差异,密友比熟人、陌生人显著要大;在LPP上疼痛条件诱发更大波幅。表明早期阶段(N2)区分不同重叠程度,可能是对威胁性刺激的检测阶段,自我-他人重叠程度影响共情加工晚期阶段(P3)的社会认知评价加工。  相似文献   

7.
张银玲  虞祯  买晓琴 《心理学报》2020,52(7):895-908
以往关于为自己和代他人决策的冒险行为研究结果不一致, 这可能是因为以往的研究没有考虑决策情境和决策者人际特质等因素对于决策行为的影响。社会价值取向(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SVO)是一种典型的人际特质, 是个体在对自我和他人资源分配时所表现出的社会偏好, 通常分为亲社会者和亲自我者。为探究SVO对自我-他人风险决策的影响及其机制, 采用为自己和陌生人分别完成多轮混合赌博游戏的任务。结果发现亲自我比亲社会者代他人决策更冒险。用模型量化的损失厌恶和对潜在损失的敏感度部分中介了自我-他人风险决策差异, 但只有对他人潜在损失的敏感度部分中介自我-他人决策的SVO效应。说明SVO会影响自我-他人风险决策, 且该效应可以通过对他人利益的关心程度起作用, 所以在自我-他人风险决策的研究中应将SVO这一决策者的人际特质因素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8.
王天鸿  陈宇琦  陆静怡 《心理学报》2020,52(11):1327-1339
当知晓自己和他人的表现,即自己与他人在某方面表现上的差距已经明确时,人们对自我-他人差异的知觉准确吗?本研究发现了差距知觉的泛化效应:人们将自身的绝对表现(自己的表现与零相比的结果)泛化到对自身相对表现(自己与他人相比的结果)的判断上。在7个研究中, 被试(N = 2766)得知自己的绝对表现和相对于他人的表现,并判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结果显示,绝对获益时,人们在相对获益时感知到的自我-他人差距大于相对损失时;绝对损失时,人们在相对获益时感知到的自我-他人差距小于相对损失时;当泛化难以进行时,上述效应消失。研究揭示了差距知觉的泛化效应及其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9.
与“我帮你,你帮我”的直接互惠相比,“我帮你,你帮他”的积极广义互惠,促使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帮助更多的人。与之相反,“我伤你,你伤他”的消极广义互惠,易导致受害者转变为伤害者波及无辜他人。以往研究未探寻到既能促进积极广义互惠,又能抑制消极广义互惠的因素。采用两阶段独裁者博弈任务范式,通过两项实验发现,共情是一个能够起到扩大积极广义互惠传递效应并削弱消极广义互惠传递效应双重作用的特殊变量,其机制在于自我-他人重叠,支持了自我扩张模型。这一研究为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保障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自我扩张模型提出人们具有自我扩张的动机, 即通过扩张自我来提高自我效能的动机, 它是人类的一个基本动机。自我扩张的一种方式就是将他人纳入自我, 包括他人的资源、观念和认同。该模型是一个概念框架, 为研究与关系相关的心理学现象提供了一个理论平台。它不仅更新了对“相似—吸引效应”、“接触假说”、夫妻关系、群际关系的解释, 对于戒烟等实际活动还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然而, 自我扩张模型本身并未成熟,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 同时也需要结合更多的心理学理论进行探索, 并应用到实践领域中去。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iView X-RED眼动仪,分两个实验来考察自我-他人危机决策的信息加工过程的差异。实验一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探讨自我-他人危机决策的信息加工过程,结果表明:为自我决策组的平均阅读时间、平均注视时间、平均注视次数、平均凝视时间、平均回视次数都显著高于为他人决策组。实验二采用2(任务框架:积极,消极)x2(决策者角色:为自我、为他人)混合实验设计,结果表明:在积极框架下,为自我决策组平均阅读时间、平均注视时间、平均注视次数、平均凝视时间、平均回视次数显著高于为他人决策组;在消极框架下,两个组没有显著差异。总体表现为,自我-他人危机决策的信息加工过程存在差异,且受任务框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往研究发现个体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创造表现存在差异,但研究结论不一致。另外,考虑到社会动机是影响“自我-他人”表现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2(社会动机:亲社会、利己)×2(“自我-他人”:自我、他人)混合实验设计,考察社会动机与“自我-他人”如何来影响创造性表现。结果发现,亲社会组创造性表现的新颖性、有效性和总分均高于利己组,支持了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自我组在创造性表现的新颖性和总分上高于他人组,这与解释水平理论的观点不一致。矛盾的原因可能是在东方“紧”文化背景下,人们按照社会认可的价值体系来为他人创造时,人们对新颖性的态度是谨慎的,因此为自我创造比为他人创造更加新颖。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Empathy involves a mapping between the emotions observed in others and those experienced in one’s self. However, effective social functioning also requires an ability to differentiate one’s own emotional state from that of others. Here, we sought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it measures of empathy and the self-other distinction during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We used a topographical self-report method (emBODY tool) in which participants drew on a silhouette of a human body where they felt an emotional response while watching film and music clips, as well as where they believed the character in the film or performer was feeling an emotion. We then assessed how the degree of overlap between the bodily representation of self versus other emotions related to trait empathy. In adults, the degree of overlap in the body maps was correlated with Perspective Taking. This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empathy and degree of overlap between self and other was also found with children (8–11 years old), even though children performed worse on the task overall.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mapping emotions observed or imagined in other’s bodies onto our own i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empathy.  相似文献   

14.
In two studies (N’s = 57 and 115), we demonstrate that type of perspective-taking instruction (“imagine self” vs. “imagine other”) differentially affects two motives for helping: self-other overlap and empathic concern. Imagine-self instructions produce greater self-other overlap than imagine-target and objective instructions, while both types of perspective-taking instruction promote empathic concern relative to an objective condition. In Study 2, imagine-self instructions indirectly increased the likelihood of helping via empathic concern and self-other overlap, while imagine-target instructions led indirectly to greater helping only through empathic concern. We discuss how different perspective-taking instructions may implicate different emotional and motivational paths to increasing helping.  相似文献   

15.
高娟  王鹏  王晓田  孙倩  刘永芳 《心理学报》2020,52(5):633-644
以福利权衡率(WTR)为利他程度的指标, 通过3个实验逐步深入地考察了得失情境下他人参照点及心理距离对自我-他人利益权衡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表明, 得失情境并未改变被试的WTR。实验2引入他人底线、现状和目标三个参照点变量, 发现被试获益情境下的WTR高于损失情境, 且WTR从高到低依次为他人临近底线、目标和现状; 他人临近底线时, 被试在获益情境下的WTR高于损失情境, 而他人临近现状和目标时, 个体在得失情境下的WTR无显著差异。实验3进一步引入心理距离变量, 发现心理距离较近他人的WTR高于较远他人, 且与得失情境和参照点发生了复杂的交互效应, 得失情境的主效应消失了, 但总体上并未改变实验2发现的参照点效应。这些结果对于更深入地理解得失不对称效应、三参照点理论及社会折扣和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研究的相关发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首次探讨高中生选科的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结果发现:(1)当科目难度与兴趣存在冲突时,个体倾向于为自己选择低难度低兴趣科目,而为他人选择高难度高兴趣科目;(2)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存在程度效应:为近的社会距离他人(朋友)选科时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缩小;(3)预期内疚在高中生选科的自我-他人决策差异中起中介作用:相较于为自己选科,为陌生人选择低难度低兴趣科目诱发更高的预期内疚,从而降低其为陌生人选择低难度低兴趣科目的偏好。这些发现拓展了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的研究范畴,对家长、学校和教育咨询公司的选科指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Self-other overlap,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interpersonal closeness, is linked to positive interpersonal and well-being outcomes in relationships with romantic partners and friends. Three studies applied principles from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to examine wheth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 moderate the effects of higher self-other overlap on partner outcomes. Studies were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nd examined personality and relationship-specific self-determination in friends (Study 1) and romantic partners (all studies); all were comprised of dyads to examine partner effects.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s self-determined individuals reported greater self-other overlap, their partners also reported receiving more positive motivational support as well as enhanced commitment. On the other hand, when individuals were low in self-determination, partners did not benefit from greater self-other overlap.  相似文献   

18.
社会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分配结果的一种稳定偏好,影响着个体对提议公平性的认知及规范执行。同时,自我-他人决策差异也是影响规范执行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尚不清楚价值取向和社会距离如何影响公平规范执行。本研究选取了20名合作者和20名个人主义者,使用单次匿名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考察了资产分配情景中价值取向对自我-他人决策时公平规范执行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比自我决策条件,合作者在替他人决策时更多的接受不公平提议,而公平提议的接受率不受社会距离的调节;个人主义者的提议接受率则不受社会距离和提议类型的交互影响;(2)合作者替他人决策时的接受阈限显著高于自我决策,而个人主义者在自我决策和替他人决策时的接受阈限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价值取向能够调节自我-他人决策时,人们对不公平提议的规范执行。  相似文献   

19.
随着超扫描技术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关注社会互动情境中有意识情绪感染的脑间神经同步问题。研究发现,脑间神经同步可能是有意识情绪感染在神经层面的指标。“发送者-接收者”模式的应用使得研究者们思考自我-他人重叠理论是否可作为有意识情绪感染脑间神经同步的心理解释机制。未来研究可采用基于自然情境的“发送者-接收者”模式以及“自然讨论”模式来探究不同社会因素对有意识情绪感染及其脑间同步机制的影响;未来还应构建有意识情绪感染的多模态超扫描平台,以此拓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