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辞典     
五神 古代人体精神名词。(1)指五脏神。河上公《道德真经注·成象第六》:“神,谓五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脏尽伤,则五神去矣。”(2)指头与四肢之神。《真诰》卷五:“当存五神于体。  相似文献   

2.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认为五志,即"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明确了情志的产生以五脏之精气为物质基础.当五脏发生虚实盛衰变化时,往往对外界某种刺激极为敏感,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活动,而有情志异常的相应表现.<素问·宣明五气篇>云:"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马莳注释日"此言五脏既虚,故精气并之,则志不能禁也".<灵书·本神>中又有"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也是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情志异常.以上<内经>的论述,既强调五志分属于五脏,又强调脏腑的病理变化因气血虚实等不同,五志不拘泥于五脏,心在志为喜,气虚则悲;肝在志为怒,气虚则恐,精气并则忧.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及心身医学的发展,近年来心身医学对多发病、常见病的心理、情绪改变等也有初步研究,并取得一定结果[1].为探讨中医脏腑疾病与情志异常的关系,我们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不同脏腑疾病的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3.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认为五志,即“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明确了情志的产生以五脏之精气为物质基础。当五脏发生虚实盛衰变化时,往往对外界某种刺激极为敏感,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活动,而有情志异常的相应表现。《素问·宣明五气篇》云:“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马莳注释…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以古代祭礼中动物内脏排列方位对应五方为基础,五脏与五行的配属模式是以脾属木,肺属火,心属土,肝属金,肾属水。汉代以后,五脏与五行的配属模式却发生了巨大转换,变为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脾属土。后者的五脏五行配属模式在中医理论中被定型并被沿用至今。反而是先秦时期的五脏、五行配属模式渐为后人遗忘。两汉时期五脏、五行配属模式的转换,并非出于偶然,而是诸多因素造成的结果。其中包含着政治文化的影响、医疗实践的检验和解剖学的式微等历史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五脏内涵演变与新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一、五脏内涵的古今演变1古代:功能赋予实体在古代,脏腑即是肉眼可见的解剖器官。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心”是一个象形字,是对心脏器官的具体描画;肝、肾、脾、肺、胆、胃、肠等字均从“月(肉)”,而“肉”字象鸟兽之肉,假借用于制人体之字,说明这些字的...  相似文献   

6.
正心丹学术语有"五气"之说,是指心、肝、肾、肺、脾五脏之气。藏象学术语又称"五气"是由五脏所生的情志活动,即喜、怒、忧、悲、恐。《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指五运之气,即金、木、水、火、土。这里借用"五气",意讲修身养性、从艺研书需要"养五气,祛五气"。一、养静气祛躁气静气,乃宁静,沉静,清静之气也。人若胸怀静气,处事心静如水,不为冗杂所扰,不为进退所滋,不为名利所驱。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淡定的心态,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诸葛亮《戒子书》中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相似文献   

7.
心主刍议     
心主在《黄帝内经》时代即为专有名词,但对其归属性质、功能特点的论述与研究鲜少触及。对《黄帝内经》中与心主及与其相关的膻中、胸中、心包、包络的概念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厘清了膻中、心包、包络各自所指的范畴。认为心主是第六藏,由膻中与心包共同构成;包络只是心之包络简称,原本即属于"心主"之脉;胸中泛指胸腔。心包体现了"心主之藏"阴的功能,明确界定出心的功能范围与神的状态;而膻中具体执行"心主之藏"阳的功能,它以宗气为媒介,在体腔内敷布,与心包共同完成五藏之间气机和情志活动的协调功能。  相似文献   

8.
据史书载,在古埃及曾经长期流行过这样一种风俗:一个人死后,要将其脑桨和五脏中的肝、肺、脾、肾取出,在腹内填入桂皮、乳香等香料,放到碱、盐和香膏水中浸泡,然后取出晾干,用麻布裹紧,外涂树胶,把尸体做成干枯不朽的木乃伊。因为古埃及人相信,保存原体可以使不灭的灵魂有所寄托。祭奠时,在死者的木乃伊旁,停放着四具盛着其肝、肺、脾、肾的小棺材。而心脏却仍留在体内,等待“良心法庭”的审判。古埃及人认为,一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阐述了中医形与神俱论与西方心身医学、五脏藏神说与情绪生理心理学、精神内守法与西方精神分析及生物反馈技术的区别与联系,指出了中医心身相关理论与技术的文化特质及其蕴涵的现代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阐述了中医形与神俱论与西方心身医学、五脏藏神说与情绪生理心理学、精神内守法与西方精神分析及生物反馈技术的区别与联系,指出了中医心身相关理论与技术的文化特质及其蕴涵的现代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夏季养生     
逸山 《中国道教》2008,(2):46-46
夏季三月起于立夏,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止于立秋前一日。夏季艳阳高照,地热蒸腾,天地之气交合。人体功能旺盛,体内消耗较大。中医认为夏季人们喜凉,五脏属心。心神名丹元,字守灵,象朱雀,主藏神,宜清补健脾。故夏季应以食  相似文献   

12.
陈来 《哲学研究》2022,(1):41-51+126
随着“气质之性”说的确立,“气”的观念成为朱子晚年讨论已发未发问题时的一个要素。文章从黄榦论性时所引述朱子“气不用事”的思想出发,梳理分析明清朱子学和朝鲜性理学中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对于朱子学中所说的“未发”,如果从性去理解可称为主性派,从心去理解则是主心派。主性派中,又可细分为主“天地之性”说和主“气质之性”说。主心派中,又可细分为“未发为中”说和“未发不中”说。通过这些不同理解,可见有的问题朱子本人虽论述较少,但却成为后世朱子学者的重要讨论对象。正是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形成了朱子学内部的不同观点或派别,这一过程也使得朱子哲学体系中的各种逻辑可能性得以渐次展开。  相似文献   

13.
"神"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在《黄帝内经》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神"及其相关词语"精神""神气""心神""神明""形神""守神""全神""神机"等构筑了中医哲学的形上之道,也是中医养生学的根本道理所在。阴阳不测之神明,是天地动静、万物生化的主宰与统一性所在。神在阴阳之上,又在阴阳之中,此为在天、本体之神。在人主体之神,与本体之神是贯通一体的,但其功能活性之展现,就客观而言,与水谷精气、五脏特别是心所主之血脉、肺所主之呼吸,以及大脑等身体机能和饮食呼吸都有密切关联;就主观而言,通过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神守天息、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积精全神等修养方法可以得神、通神明,使主体心神与本体神明融通,从而神全则形全,得以益寿延年、长生久视。"神"无法理性化、逻辑化,是无法言说的整体性存在,需要以虚无、静漠、精诚之心去体会和参契,同时规律、法则又自然内含于其中。  相似文献   

14.
丹道秘旨——玄关一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玄关一窍 ,简称玄关 ,是道教丹道养生中最重要的名词 ,可以这样说 ,道教的精华是丹道 ,丹道最秘的机关是玄关。丹书对玄关一窍的论述 ,众说纷纭 ,初无定位 ,后世各执一偏 ,愈说愈奇。另由于道教教派之间的差异和戒律制约 ,丹道玄关一窍向来秘而不宣 ,大都师徒相授 ,口口相传 ,不记文字。这样道友与道友之间心照不宣 ,守口如瓶 ,局外人就更难以知晓了。《道德会元》卷六十七说 :玄关一窍论耳、眼、口、鼻、舌、肝、心、脾、肺、肾、脐轮、尾闾、膀胱、谷道、两肾中间一穴 ,脐下一寸三分、明堂、泥丸、关元、气海皆不是。此窍无边傍 ,无内外 ,…  相似文献   

15.
正夫修道者,先明五行,次晓四象,辩阴阳颠倒之术,识七宝运用之法。九仙真炁,须凭脏腑之中;八卦内属,要知出处之因。波中细琐,一一具陈。铅汞黃芽,列篇于后。夫五行者,肝肺心肾脾。肝属东方甲乙木,肝者是木藏。肝中有炁,名曰靑龙。其炁从后夹脊腠道左边脉路上来,流入眼中  相似文献   

16.
心理应激对大白鼠自由基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侯公林  缪小春 《心理科学》2000,23(2):175-179
本研究将动物分为实验模型5天、10天、20天组及对照组,并检测各组动物上述组中的LPO、SOD、CAD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因噪音诱发的心理应激反应时大白鼠脑、肝、肺、心、肾组织自由基损伤情况及防御酶的活性变化;结果发现:在心理应激反应条件下,动物各组织的因自由基反应而使LPO含量升高、防御酶SOD、CAD活性下降,表明:1.心理应激可以诱发动物体内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并对脑、肝、肺、心、肾组织产生影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学数千年来都认为,音乐对于身心疾病患者有很大的助益。早在唐代之前中国已经发展出了宫、商、角、微、羽五音调和心、肝、脾、肺、肾五脏的音乐治疗理论,认为五音六律对养生、保健、医治疾病很有作用。目前,美国以及加拿大、日本等国家都已经将音乐疗法应用在医疗上。这些国家的音乐医疗师都是拥有专业执照,受过训练的专门医疗人员。音乐治病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实践。近年来,美国医学权威再次认真研究并肯定音乐的治疗价值。专家认为,音乐的确有纾解情绪、降低压力及焦虑感的疗效,音乐的节奏、音调的高低起伏都会感染人们内心深处无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教》2018,(3):1-1
<正>夫修道者,先明五行,次晓四象,辩阴阳颠倒之术,识七宝运用之法。九仙真炁,须凭脏腑之中;八卦内属,要知出处之因。波中细琐,一一具陈。铅汞黃芽,列篇于后。夫五行者,肝肺心肾脾。肝属东方甲乙木,肝者是木藏。肝中有炁,名曰靑龙。其炁从后夹脊腠道左边脉路上来,流入眼中  相似文献   

19.
心之善恶论     
心为何物?西医认为心是血液循环中类似水泵的加压器。中医理论以为“心为君主之官而其华在面、主神明,乃智慧之穴。”《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孟子又将“心”超越到社会性的高度来认识,提出所  相似文献   

20.
《摄生秘剖》是明末儒医洪基所撰的一部融合诸家养生心理思想的专著。“精者神之本,气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精、气、神、形紧密联系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养生机理。养生健体的关键是“保养精神”,神形共养便可以使人健康长寿。养生的主要方法有:药疗(按症处方),体疗(运动身体),心疗(治心养神),三者结合才有全面的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