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4 毫秒
1.
姬群 《美与时代》2006,(6):33-34
不论演唱什么类型的歌曲,都应深入把握歌曲主题基调,把理性的分析结合到歌曲的旋律,节奏中,化作有感情的表现,就能相当完美、准确地表达一首歌的思想感情和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2.
李靓 《美与时代》2004,(2):62-63
舒伯特的音乐如潺潺出谷的小溪,浪漫而哀伤,温厚且淳朴,色彩绚丽、感情浓厚。这一点在他的艺术歌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艺术歌曲中,舒伯特注重诗歌和音乐的结合,歌曲的旋律由诗的意境决定,而旋律又发展诗情,除此之外他还创造性地赋予歌曲的伴奏部分新的生命,将极富感染力的旋律、人声、伴奏相互交织在一起,有力地诠释出诗词的情感内涵,因此被誉为“歌曲之王”。声乐套曲《冬之旅》是舒伯特的一部力作,也是最能体现其创作风格的作品。对于演唱者来说,这部套曲除了在技巧上要求规范、细腻之外,更重要的是跨时代、跨文化、跨语言等因素给演唱…  相似文献   

3.
任何艺术都以创作形象为主要任务,歌曲作品也不例外。大家知道,一幅画、一篇文章或一件工艺品,一经作者创作出来,便可供人们阅读或欣赏,人们能够通过视觉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内容与风格。而歌唱是一门听觉艺术,一首歌曲创作成形毕竟只停留在纸上,人们不能直接从纸上听到它欣赏它,必须通过演唱者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将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后,再对它进行演绎。每一位歌唱者要想把歌曲真正地表现好,是要下一番苦功的。下面就如何艺术地处理与表现歌曲,浅谈一些笔者的看法:一、了解熟悉作品是前提1、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心思想和…  相似文献   

4.
地方民歌是千百年来各地区劳动人民言传心授留下的音乐艺术瑰宝,反映着各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日常叙事。在演唱地方民歌时,其歌曲背景、音乐风格、语言语调及演唱情感几个方面是唱好地方民歌的关键。若忽略这些方面,千篇一律过度讲究"科学发声方法",歌曲就很容易由于太过"洋气"从而缺滋少味。要想真正唱好一首地方民歌,了解歌曲背景,掌握该地区语言的特点、作品风格以及演唱情感是必不可少。地方民歌《咕噜山歌》是贵州黔南地区布依族民风民俗的真实反映,演唱时要了解歌曲的背景,把握曲调的风格和歌曲情感,正确理解歌词含义,并结合当地的方言表现出鲜明的地方民歌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5.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就是说,感人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而文章之动人心魄的力量,也首先在于它蕴含的感情。古人谈到感情对写文章的重要性时曾有过不少论述,他们视情为文章的主干.梁代文论家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作者观察生活需要感情,构思作品需要感情。感情的冲动,推动着写作的进行.写文章要把丰富的感情注入文章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6.
金子钰 《美与时代》2023,(4):135-137
米芾是“宋四家”中较具独特性的一位,不仅是书法家,也是书画理论家。在米芾的行书作品中,可以十分明显地体会到他的感情流露,而这感情流露是他在书论中反复强调的观点。米芾的行书作品有着较高的美学价值,其美学风格主要有四方面内容:一是用笔布局上更天真自然,更重视对感情的挥发;二是下笔时力求古雅脱俗,讲究既要借鉴前人的技法,又要超越前人;三是技法上八面具备,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呈现作品;四是作品中骨肉筋兼备,强调整幅作品要骨肉均匀,富有内涵。  相似文献   

7.
歌唱艺术始终把语言作为创造的基础和核心,无论是歌词创作、曲调的谱写,还是歌曲的演唱,都始终离不开对语言的体验、感受与表现。声乐艺术和其它音乐形式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能借助于歌唱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思想内涵,这就比其它音乐形式能更直接地与听众交流和产生共鸣。清晰的歌唱语言是歌曲艺术表现的必需,但歌唱语言必须服从歌曲的整体艺术表现,它必须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清晰度。不同旋律类型的歌曲、不同风格的唱法之间,歌唱语言的清晰度是有差异的。清晰、较清晰歌唱语言不可能绝对清晰,也不能不清晰,也并非越清晰越好,它必须有一个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连凯凯 《美与时代》2003,(10):27-29
歌曲写作在音乐创作领域向来占有重要的地位。要想提高歌曲写作能力须从创作技术理论、丰富的音乐语言、文化艺术素养、丰富的生活体验等四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梵呗清歌     
《三宝歌》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这次选登这首佛教歌曲,有其特殊因缘。 去年十一月,夏宗禹先生带了一盘录音带到北京医院看望赵朴老,这是上海音乐学院演唱的弘一法师歌曲,当时就放了一段《三宝歌》。 这首歌所用的音调有别于传统梵呗,带有较强的群众歌曲风格,经合唱队一唱,很难令人有聆听佛教歌曲的感受,由  相似文献   

10.
抗日救亡歌曲,是歌颂和激励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歌曲.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抒发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为主并且广泛传唱的歌曲,是中国人民民族情怀和革命精神在道德领域的重要体现.本文对抗日救亡歌曲的伦理意蕴、抗日救亡歌曲的精神特质,抗日救亡歌曲不朽的伦理价值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抗日救亡歌曲的理解,而且还有助于人们把握抗日救亡歌曲的精髓,更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抗日救亡歌曲.  相似文献   

11.
声情并茂的表现歌蓝,是声乐的基本要求.为此,声乐学习者要提高歌唱的技巧;要注重情感的培养;要设身处地深入歌曲意境;要提高文化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12.
谈到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要不忘著名画家卢沉一句名言,"吞吐古今,涉猎中外",对传统要"学深学透"。如同孩子和父母,要认得"亲父母"和"祖宗",不仅要血液相融,更要灵魂相融,建立深厚的感情,把根扎好。等待孩子长大思想成熟了,然后再谈"涉猎中外",否则就乱了。孩子从小被拐骗抱走了,长大了认养父母而不认亲父母,即使别人帮他找到亲父母,也没有了感情,融不在一块;如果孩子对父母有印象有感情,即使被拐骗走,长大也能像"塞翁失马"故事,带一群马跑回来。  相似文献   

13.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娱乐形式。要重视课程内容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演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的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注意变声期的嗓音保护,避免喊唱。唱歌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其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演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4.
王玉珍 《美与时代》2003,(10):32-33
歌曲《敦煌故事》是一首改编的二部合唱歌曲,主要表现的是古代劳动人民骑着骆驼到敦煌进行文化交流及经商的故事。通过对整个歌曲的曲式结构,作曲手法及音乐情感的变化进行分析与处理,音乐的二度创作——分析与处理对音乐形象的构成,音乐主题思想的表现,人物性格的刻画等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经过分析与处理的音乐,是没有生命力和没有价值的音乐。  相似文献   

15.
李晨霞 《美与时代》2014,(3):136-136
声乐中科学的发声是:将人体发声器官及其相关器官通过唯一的也就是科学的发声方法来获得美妙的声音,气息高效运用,能最有效地达到要求的音高、音量、音强、音色,有效地表达歌唱内容和感情。运用声音体现出歌曲的内涵、艺术修养、艺术表演,积累和沉淀艺术感和审美感,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真情实感,歌声优美的享受。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相似文献   

16.
音乐之美     
有不少大师曾对音乐有精辟的、独到的见解.德国作曲家舒曼如是说:"对我来说,音乐是灵魂的完美表现."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里希特曾对浪漫时期的音乐有这样的评述:"浪漫主义是一种不受拘束和无穷无尽的美."当我们在仔细聆听一首作品,独奏曲,重奏曲,协奏曲或交响曲,甚至一首短小歌曲的时候,无不为音乐的美而感动,而震撼,而陶醉.音乐是在流动,是在诉说,它可以引起你无穷无尽的联想,漾起你的感情波澜.音乐是美的,是一种升腾的不能言喻的美,是一种看不到而感觉得到的美.  相似文献   

17.
邓欢华 《美与时代》2013,(9):109-109
中国书法最重要的就是线条,线条是书法存在的脊柱,线条中有外在和内在的精神内涵。外在的线条无非是方与圆的体现,方寓于圆,圆寓于方。线条的内在要讲究骨力,更要表现真情,只要有感情的线条,才能体现书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毛主席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情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系,就不知道那件事情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那件事情,就做不好那件事情。我们写歌曲也应该是这样,要想创作出真正流行的歌曲我们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流行歌曲的基本特点,找到歌曲与时代与人民群众的特殊关系,找到流行歌曲创作的一般规律和流行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9.
高处     
在机舱,窗外晴空万里,云涛在下面。波诡云谲,变幻莫测只是在地上看到的,一到了几万米的高空,就看不到什么变化,一切明净,几乎是静止的永恒。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是这样,低时,变幻莫测,谁也不知道下一天、下—个月会怎么样。但是感情如果升华,一直向上升,总会到达生出了变化的高度,在那个高度之上,就会一片明净,不再变化。要将感情升华到这种程度,自然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有许多人,根  相似文献   

20.
我是去年七月当班长的。一年来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要带好一个班,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深厚的阶级感情,同时,要能正确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现在就自己遇到的一些事情,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