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阐释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在胡塞尔现象学中不明确的定位,说明它如何衔接超越论现象学和经验科学,并特别凸显经验的世界这个概念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论文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现象学心理学和超越论现象学之间的关系,说明"现象学心理学如何是超越论现象学的预备",以及"现象学心理学如何平行于超越论现象学"这两个问题;第二部分阐述胡塞尔如何藉由经验的世界此概念来为事实科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将他的超越论的现象学哲学称作"第一哲学",强调它是一种由最终根源奠立的普通科学的开端和基础,它正是要研究那些最初的、自身包含一切存在与真理之起源的东西,即超越论的主观性.一切真正的科学都必须从这种科学中寻求它们的全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它们的一切方法的、一切其他原则的最后来源.胡塞尔通过对哲学史的考察表明,这一思想也是贯穿于数千年哲学史中的统一动机,并且已在历史上取得了值得重视的成就.胡塞尔所提出的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正是要揭示这种超越论主观性的领域.他称这种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反思方法,是彻底的纯粹的对自身的思考,是完全不同于自然态度的"非自然的"态度.但是胡塞尔在这里提供的不仅是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而且同时还提供了一种有关现象学还原的"现象学",即现象学还原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舒茨立足于交互主体性和世界的世间共源性,对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理论进行批评,否定构造他人的超越论道路。舒茨过分强调超越论主体性在构造他人过程中的本体论优先性,具有狭义的"主体中心主义"倾向。并且,他过分强调超越论主体的构造性,没有坚持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的统一。因此,他对胡塞尔超越论构造理论的理解具有片面性。本文在胡塞尔超越论现象学的理论框架内提出,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和世界在构造意义上是结构依存关系,即超越论共源关系。进而,本文认为超越论交互主体性难题的实质是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并基于超越论共源性为胡塞尔进行辩护,对舒茨的批评进行反驳。超越论共源性可以被视为胡塞尔解决超越论交互主体性难题的新范式,同时也是他从超越论现象学的角度探索世界起源的新尝试——"共源说"。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象学的发展,现象学方法论的独特性问题成为了一个日趋突出并亟待解答的问题。胡塞尔本人曾对此做出过断断续续的思考与论述,并提出过"现象学的现象学"的概念以及以此方式进行的"批判的批判"的现象学纲领。在其撰写德文版《笛卡尔式沉思》的过程中,胡塞尔委托芬克撰写了一个全新的第六沉思,专门论述"超越论的方法论的观念"。由芬克所撰写的《第六笛卡尔式沉思》是对超越论现象学的方法论及其局限性的反思,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国的现象学运动。《第六笛卡尔式沉思》事实上构成了整个现象学运动的一个转折点,至少成为了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论人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与演变“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是胡塞尔在上世纪初提出的。胡塞尔早期对现象学的建构,主要依托于笛卡尔的“先验自我”概念,结果造就了一门彻头彻尾的本我论。为了摆脱他人的严厉指责,全面发展现象学,走出理论困境,胡塞尔亟需为现象学重新奠基,并最终把目光集中于“生活世界”概念。“这个概念在20年代之前就被胡塞尔零星地使用过。到了20年代,这个概念在胡塞尔那里获得了中心的意义,它成为一个根本问题的名称”。(倪梁康,第130页)胡塞尔虽然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集中论述了“生活世界”概念,却…  相似文献   

6.
超越现象学——列维纳斯与他人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列维纳斯 (1 90 6— 1 995 )从现象学出发最终又超越了现象学。通过融通思考希腊和犹太两大文明 ,通过批判反思现象学的他人学说 ,他形成了自己关于他人问题的独特看法 ,一种形而上学的伦理学观点 :超越关于他人的各种相对他性主张 ,力主他人的绝对他性地位。这既不同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认识论姿态 ,又与海德格尔、萨特和梅洛 庞蒂等人的现象学存在论立场有别。本文从列维纳斯有关意向性、时间性和主体性等问题的新思路出发 ,探讨他是如何超越现象学立场的。一、别一种意向性在现象学运动中 ,意向性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对于主客关系问题,内格尔和胡塞尔基于不同的哲学传统,进行了一场有意义的对话。内格尔试图实现主客统一,但是面临陷入两难困境的危险。他一方面反对物理还原主义把意识经验还原为物理现象,另一方面试图对意识经验作出客观解释,追求普遍的客观性。他批评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是一种观念论还原主义——把客观还原为主观。针对这一批评,我们可以设想胡塞尔可能的辩护。从超越论主体性作为主客统一的前提、交互主体性作为主客统一的桥梁以及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的统一作为主客统一的保证等方面,可以论证超越论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实现主客统一,而且能回应内格尔对胡塞尔的批评。  相似文献   

8.
从某种意义上说,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纯粹意识论,它试图在纯意识领域里为科学奠定一个绝对的、最终的、严密的基础,从而保证人类精神生活具有一种永恒的意义。我以为,意向性是胡塞尔现象学纯粹意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实现胡塞尔哲学  相似文献   

9.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和胡塞尔的《危机》《观念2》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承继关系,其中对身心关系的探讨是这种承继关系的核心问题。胡塞尔认为,人的感知实际上是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身体活动,在此身心是一体的。胡塞尔动感理论对身心一体的初涉,为超越笛卡尔身心二元论作出极具创见性的贡献。然而,囿于意识哲学和知识论的束缚,胡塞尔最终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身心二元论。梅洛-庞蒂从存在论的角度提出:身体在世界中的活动、行为的意向性以及身体性的知觉体验才是现象学的最原初状态;在“在世之在”的初始条件下,身心必然是浑然一体、不分彼此的。这使他在处理身心合一问题时获得比胡塞尔思想更加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先验唯心论与经验实在论的关系是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先验现象学的分析中,实在性是一个"构成性"概念。现象学反思揭示出,处在自然生活中的先验主体性设定了经验对象与世界的存在,并在纯粹的知觉意识中,获得了关于实在性存在的直接经验与证据。胡塞尔现象学的先验主体性、知觉的具身化与交互主体性理论,辩护了经验世界的实在性论题。  相似文献   

11.
<正>阿尔弗雷德·许茨(Alfred Schutz)是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和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他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理想,但又没有完全追随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道路,而是对胡塞尔关于在先验层次上解决生活世界问题所作的努力进行反思和批判,对生活世界的结构和各个层次进行深入考察和研  相似文献   

12.
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没有将"时间"与"发生"置于某种联系、哪怕是对立的联系之中。只是从个别的零散论述中可以看出胡塞尔对"时间分析"的关注和对"发生分析"的排斥。但《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对"时间分析"与"发生分析"的态度则有改变。胡塞尔在这里将这两者放在一起讨论,并试图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后,他在《笛卡尔式的沉思》期间对"时间"与"发生"问题的思考,表现为一种对静态现象学(对"横意向性"的分析)与发生现象学(对"纵意向性"的分析)关系的讨论。这个思考很可能是导致胡塞尔可以在《笛卡尔式的沉思》把"时间"看作"所有本我论发生的普全形式"的原因。从这里出发,历史问题也开始,尤其是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以一种与时间与发生内在相关的方式进入胡塞尔的视野,包括历史研究的方式与历史研究的范围、历史与"时间"、"发生"的内在关联,以及"形式的"和"内容的"历史现象学的可能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自提出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唯我论"的批评:批评者认为他仍是从自我出发构造他我、理解他我,因而最终陷入唯我论。但问题是:一方面,现象学作为现象学必须要从一个绝对明见无疑的开端出发,而这个开端在胡塞尔看来只能是"本我我思";另一方面,胡塞尔通过对"本我我思"的"自身思义",又发现就世界或实事本身的奠基秩序来说,真正构成最初开端或最终根据的恰恰不是单个自我及其意识,而是超越论的交互主体性。于是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中就包含着双重开端:一是哲学沉思活动本身所要求的明见开端,即本我我思;二是哲学所要揭示的实事本身的开端或本原,即交互主体性。前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开端,后者是本原论意义上的开端。与此双重开端相应的则是两种不同的现象学还原:向超越论自我的还原和向交互主体性的还原。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提出的"哲学作为严格科学"的理念是否应被彻底抛弃呢?如果这一理念仍然值得追求的话,那么就值得反思胡塞尔在《大观念》中所规划的"实质本体论"和"形式本体论"的纲领是否还有启发意义?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对于理解胡塞尔后期的"生活世界"学说与其早先的哲学路线关系相当重要,对于反思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在当代"体系哲学"重构中的价值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在胡塞尔晚期对主体经验的超越论反思中,本能(Instinkt)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并且与舍勒的哲学人类学发生实质共鸣。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C手稿》和《现象学的边界问题》中的质料概念为线索,展示这种亲近关系。本文指出,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胡塞尔的"质料"概念中包含的丰富层次,"质料"概念的多重意涵恰好可以对应于舍勒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对不同生命形式的区分。通过对胡塞尔"质料"概念的澄清和语境化,还可以敞开对胡塞尔晚期"生命"概念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包小红  王礼军 《心理科学》2017,40(6):1524-1530
美国现象学心理学家阿米多·乔治基于科学和心理学视角所提出的经验现象学心理学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继承和发展。这表现为:在批判对象上,从胡塞尔的反二元论细化为反自然科学心理学;在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上,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意向性、还原等概念从超验层面放置到经验层面;在研究方法上,从胡塞尔的描述还原过程转向具体的描述现象学心理学方法。本质上,乔治的经验现象学心理学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一脉相承,不仅完美地展示了后者的基本原理,更在具体概念和操作应用上充实且超越了后者。  相似文献   

17.
倪梁康 《现代哲学》2003,(3):93-98,92
现象学把近代思想的主客体的对立关系及其思维模式化解为意向活动与其构造的意向相关项之间的意向性联系,从而将自己定位在以心理体验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和以思维内容为研究对象的逻辑学之间。这个基本思维态度和思维方式也体现在现象学对语言、符号和意义的理解与分析上。本文试图通过对胡塞尔第一逻辑研究的意向分析的重构来展示现象学分析的这一基本特征,同时也指明语言问题在胡塞尔现象学中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8.
现象学与书写(writing)活动之本质或研究书写的实践理论之间到底有何关系?针对此问题,本文尝试以现象学考察去揭露书写的语言含义(Bedeutung)、结构和目的,进而厘清书写之实践活动的本质,提出有别于其他现象学研究学门之书写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writing)的观点。然而,不仅构思"现象学式地书写"(writing phenomenologically)的理论原则,并且于最终将主张:现象学研究本身即是一种对生活世界之存有意义进行理解和说明的书写活动。而为了陈构上述"现象学式地书写活动"之本质,本文将首先说明现象学中有关现象、意义和语言之思考,以此思考为基础,进一步去澄清现象学对书写活动的反思,最后提出现象学书写的理念。而研究主题的理论背景主要采用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另亦收纳当代诠释学家伽达默尔和利科等人之观点。  相似文献   

19.
张宇杰 《哲学研究》2023,(1):115-124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认为从世界彻底退回到先验意识的“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并质疑胡塞尔晚年的“第二次还原”最终导致先验现象学在世界问题上陷入悖谬之中。鉴于此,本文围绕胡塞尔在先验现象学的三个不同时期对于世界问题的基本观点,对梅洛-庞蒂的上述质疑进行了辨析:从胡塞尔的视角来看,梅洛-庞蒂所说的世界悖谬首先建立在人格自我与生活世界的习性关联之上,而胡塞尔晚年则指出对于这一悖谬的彻底澄清需要进一步回溯至这种习性关联本身的发生。在此,胡塞尔所说的“第二次还原”或“彻底还原”的最终旨趣并不是从世界彻底退回到先验意识,而是朝向最原初的被动性领域进行彻底回溯,由此自我与世界之间更原初的关联也得到了揭示。  相似文献   

20.
早在海德堡学派和图根特哈特之前,传统自身意识理论的基本主题就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得到专门而细致的关注。胡塞尔借助于对"原意识"和"反思"的区分,在两个不同的维度上探究了传统自身意识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原意识和反思之间奠基关系的厘清,胡塞尔现象学发展了一种新型的、不同于图根特哈特语义学进路的自身意识理论的"反思模式",它既有效避免了传统理论的循环困境,同时也没有窄化传统理论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