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泽东文艺思想及其实践确立了大众化的价值品格,实现了文艺由私人活动到公共事业的转变,并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对中国文艺发展具有深刻的现代转型意义.同时,毛泽东实现了民族化对文艺发展的有效规范,使中国文学艺术在实现现代转型的同时依然保留鲜明的民族风格.当然,文学艺术在毛泽东时代发生的深刻转型,并不意味着现代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革命",既是一场驱动着古老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卓绝的努力,同时又强烈地体现出对于"现代性"弊端进行反拨的价值维度:针对现代性过程极易产生的官僚主义政治体制的弊端,他试图通过一场全方位的文化大革命实现权力重组,以巩固其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针对现代性过程中所带来的片面的发展主义的经济模式,他试图通过"抓革命、促生产"来寻找一个"发展"和"公正"的结合点;针对现代性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精英主义倾向,他试图通过对知识分子再教育来破解精英与大众的对立这一历史性难题。在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致力于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弊端,进而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现代化方案,成为毛泽东"革命"的一个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3.
李捷 《现代哲学》2006,7(1):1-8
本文从《毛泽东传(1949-1976)》的写作谈起,对毛泽东新中国之路的探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毛泽东建国后主要是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进行现代化建设;二是在外交上谋求中国的大国地位;三是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对于这三件事的得失成败均应还原到相应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方能得出恰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现代哲学》2007,(5):F0002-F0002
为推动对于毛泽东历史遗产的研究,中山大学三家学术机构(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研究中心、《现代哲学》杂志社等)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研究部携手联合将于今年十二月中旬在广州举办“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确保会议的学术质量是主办方的热切期待。会议除特邀少量专业研究权威外,一律采用以文赴会的形式。为此,会议主办方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文,希望得到对“毛泽东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有所心得的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征文以“毛泽东与当代中国”为主题,侧重于对毛泽东时代关于…  相似文献   

5.
为推动对于毛泽东历史遗产的研究,中山大学三家学术机构(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研究中心、《现代哲学》杂志社等)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研究部携手联合将于今年十二月中旬在广州举办“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确保  相似文献   

6.
王明生 《现代哲学》2007,4(5):36-41
儒家大同思想在中国二千年的政治文化中影响深远。毛泽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其中儒家大同思想的影响尤其巨大。这种影响渗透在其政治思维中,成为他日后设计中国社会模式的重要文化基因。毛泽东设计的具有儒家大同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社会模式,在中国的实践中由于严重脱离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本,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遭遇重大挫折。  相似文献   

7.
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大变动,中国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大变革。毛泽东在中国社会的大变动中,建立了丰功伟绩,这是人所共知的。在中国思维方式的大变革中,毛泽东也作出了最伟大的贡献。他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思维为指导,对中国思维方式进行了变革和改造,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思维与中国优良思维传统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思维方式中国化和中国思维方式现代化。本文拟就毛泽东与中国思维方式的变革问题作一初步探索,以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8.
通常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对象,就是毛泽东同志本人的哲学思想观点,见之于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论著和其他论著、言谈中有关哲学的部分。而当人们给毛泽东哲学思想下定义时,一般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的哲学概括,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宗教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的宗教观,是毛泽东同志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紧密结合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宗教问题的实践相结合而阐明的一系列观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宗教观概括起来主要有:一、必须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是受到保护的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根据信教自由的原则,中国解放区容许各派宗教的存在。不论是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佛教及其他宗教,只要教…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伦理思想,是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实中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重视和研究毛泽东伦理思想对于促进整个文明的建设有着其重大的意义。 一、毛泽东伦理思想的定义 有的同志指出,毛泽东伦理思想的定义是:毛泽东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总结出来的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道德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中国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宣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为雄 《现代哲学》2006,5(2):17-24
人们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宣传与毛泽东本人有密切关系。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毛泽东思想宣传有发起作用。1950年以后,从大规模普及毛泽东思想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都与毛泽东努力捍卫自己的思想使之在实践中不受干扰分不开。只有正确说明毛泽东怎样看待人们对自己思想的宣传和学习,才能真正完整叙述毛泽东思想及对其宣传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王明生 《学海》2006,3(3):62-68
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了不同的提法。毛泽东反对“毛泽东主义”的提法,认同了“毛泽东思想”的提法。建国以后对是否要继续坚持提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多次提出不同意见。在他的一再坚持下,党的八大在进行党章修改时没有再提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他始终认为毛泽东思想不是他个人的思想,而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透视毛泽东     
"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是一个仍需学界进一步言说的严肃话题。本刊本期推出的三篇文章,属于对关于毛泽东的同一个问题的争论。显然,作者之间是有着十分不同的视角的,其所依据的资料也并非完全准确可靠,所持有的许多观点更非我们所认同,甚至某些是我们所反对的。但从总体上看,文章均属学术研究的范畴。把它们介绍给读者,目的在于为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不同的学术资源。相信读者对其观点是能够加以判别与鉴定的。  相似文献   

14.
民主的宪政观是毛泽东宪政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毛泽东将宪政视为民主的产物、立宪的原则和目的,在国家宪政制度架构中贯彻民主精神,在宪法中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毛泽东的宪政观对我国宪政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将宪政视同民主政治,导致宪政的重要内容--限政、法治受到忽视,宪政工具主义导致当民主与宪政发生冲突时为了民主而抛弃宪政.影响毛泽东民主的宪政观的因素主要有人民主体论、工具主义宪政观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冷战格局下两大阵营意识形态对立.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遗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很少有人给他的时代留下的烙印能与毛泽东相提并论,也没有谁的命运比他更为模糊不清了。毛泽东诞辰一百年周年纪念为我们思考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提供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当然它并不是什么神奇的试金石,可以让我们从中得出一个权威的论断。从毛泽东经历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天我们所了解的比1976年多得多(那一年在《中国季刊》的支持下很快出版了一部探讨毛泽东在各个领域的贡献的书),也比1982年多得多(该年我斗胆提出了自己的评价),但还有很多地方依然是模糊的,他一生的事业所产生的最终影响更是难以确定的。毛泽东的个性既是多面的,又充满了矛盾。他在他的时代扮演了很多角色。一篇简短的论文无法涉及这样一个人物的方方面面。我这里所关注的不是毛泽东这个人,而是他对中国所做的事情,这样,对于他的优点和缺点,无论属于公共领域还是私人品质,只有在它们影响到毛泽东所能成就的事情时,才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张福信 《管子学刊》2003,1(3):85-88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的理论家、战略家、思想家、军事家,又是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历史学家、诗人,更是人民的伟大领袖。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在汲取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今所用、为我所用时,对变革创新、讲究实际、悠久灿烂的齐文化也有所研究、借鉴和弘扬。  相似文献   

17.
18.
19.
在共产主义理论中,国家是执行单一阶级专政的强制机构.无产阶级革命由两部分组成:从压迫的资产阶级手中夺取这个机构;以及建立工人阶级专政.  相似文献   

20.
Ge L  Luo J  Nishimura M  Lee K 《Perception》2003,32(5):601-614
We examined the accuracy of a highly-familiar-face representation in memory. In experiment 1, a famous portrait of Chairman Mao was digitally altered in terms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his two eyes, two pixels at a time. Mainland Chinese adults were shown the original or altered photos, one at a time, and asked to determine whether each was that of Chairman Mao or altered. Eastern Asian and Caucasian participants, who were unfamiliar with Mao's photo, were shown simultaneously the original face paired with the altered ones and ask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photos were identical. The Mainland Chinese participants' memory threshold approximated the perceptual discrimination threshold of the Eastern Asian and Caucasian participants. Experiments 2 and 3 ruled out that the result of experiment I was due to artifacts of photographic alteration. The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 that our memory of a very familiar face is highly accurate, at least in terms of the interocular configuration. The accuracy is perhaps only limited by the perceptual resolution capacity of our visual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