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说圣诞     
话说圣诞●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的圣诞节,即纪念耶稣基督的生日。这原是世界基督教的一个宗教节日,也是欧美文化习俗中的一种。后来由于基督教势力与西方文化的影响,圣诞节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间节日。圣诞节的由来在基督教创立之初,也许由于基督徒根据"复...  相似文献   

2.
台教会联合庆祝圣诞 用爱心关怀社区工作 圣诞铃响,台湾基督教界纷纷开展庆祝活动。1996年圣诞节各教会较大型的联合活动,包括台北市东区联祷会主办的“联合青年之夜”、板桥、新庄、新竹等地区教会的联合庆祝,以及在彰化、台南、高雄文化中心举行的圣诞晚会,各项活动均以宣告耶稣降生喜讯的福音内容为主。同时,各教会更着重社区工作,如举办社区晚会、文艺  相似文献   

3.
读者信箱     
艾洁 《天风》1994,(12):26-26
过圣诞节有必要吗? 编辑同工:主内平安。 有人认为,因“圣诞节”这个节日是没有圣经根据的,是出于人意,不能得神的喜悦。这个问题我不知该怎样理解,请在《天风》上给予解释为盼。 福建 刘安 圣经的确没有详细记载主耶稣降生的具体日子,也未记初期教会庆祝圣诞,圣诞节是在以后教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今天,随着基督教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杭州市基督教两会自觉扎根中华文化沃土,以“三融”推进文化润教,努力形成中国化的基督教信仰表达方式,在神学思想、释经讲道、崇拜礼仪、信仰生活等方面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之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引导全市基督教界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入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杭州实践。  相似文献   

5.
《天风》2012,(5):5-5
<正>编者按:信仰是文化之核,文化是信仰之表。信仰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文化。基督教信仰传入中国数百年,如何扎根中国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结出硕果,是中国基督教必  相似文献   

6.
《天风》2002,(2):34-35
香港教会举行联合圣诞庆祝活动 2001年圣诞,香港教会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了名为“耶稣已降生,万民乐缤纷”的联合圣诞庆祝活动。这次联合圣诞庆祝活动是由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筹办,这是香港教会首次举行联合庆祝活动,各项精彩的音乐节目连串成一个圣诞信息,将主耶稣基督为世人降生的事迹展现香江。香港六宗教领袖就义工服务精神举行思想交谈会今年1月5日,“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在圣安德烈基督中心举办主题为“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思想交谈会,从信仰和实践角度分享不同宗教对义工服务精神的回应,藉此信仰专题的讨论和不同宗教的对话、交流,加深各宗教间的认识,从而促进彼此之间  相似文献   

7.
经文:路24:1—9"他不在这里,已经复活了。"基督教有三个重要的节日——圣诞节、受难节、复活节。每逢这三个节日教会都要进行庆祝和纪念。有人说,复活节不重要,还是圣诞节重要一些。其实,复活节和圣诞节一样重要,没有复活节,那圣诞节的意义也就失去了一半。如果说只有耶稣的降生、受难,而没有复活,那我们基督徒信仰的福音就不全备。所以,在基督教信仰中,复活节占的地位可以说是高过所有节期的。复活节代表重生和希望,是充满喜乐的时刻,因为基督已复活。神学家奥古斯丁说:"主复活之  相似文献   

8.
一年一度的圣诞佳节既将来临,各堂点也将陆续采取各种形式来庆祝耶稣基督的诞辰。但是,也有不少堂点在圣诞佳节之时,要面子、耍阔气,邀请社会各界吃喝,互相攀比、大讲排场,还有的搞什么不伦不类的“圣诞狂欢夜”、“圣诞派对”。使圣诞节变成宴乐吃喝交际的节日,沦为世俗,失去为福音作见证的大好时机。如某镇一教会,往年在圣诞之日总要摆上十  相似文献   

9.
读者信箱     
艾洁 《天风》1996,(11):41-41
怎样过好九六年圣诞 编辑部同工:主内平安! 我是教会的诗班负责人,今年圣诞节很快将临到,县基督教两会前些时来我们教会召开有关迎接圣诞的筹备会。  相似文献   

10.
一方面,基督教是一种信仰,是关于上帝和耶稣基督的信仰,也是人的“终极关怀”(田力克语);另一方面,基督教是一种文化,是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神圣性和超越性的文化.也就是说,基督教的核心是信仰,用赵紫宸的话来说,“基督教是基督”.但基督教信仰,一直以来都是借着文化加以表达、加以传播的,离开文化,也就没有真正的基督教信仰.即便是基督教经典和基督教教义的形成,都离不开其形成的文化处境.  相似文献   

11.
圣诞彩页     
《天风》2012,(1):67
圣诞节是基督教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圣诞期间,全国各地的神学院校、基督教堂举行了丰富多彩的圣诞庆祝活动,特选登部分图片,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2.
刘行 《天风》2014,(12):20-21
近年来,圣诞节的影响超出教会,为国人所接受。一些不信基督教的人在圣诞节时走进教堂,一些人在圣诞节期间举行一系列活动,尤其对商家来说,圣诞节更是一个做生意的好机会,他们抓住商机,大搞圣诞节促销活动,把店面装饰布置得花枝招展,摆出圣诞老人和圣诞树,张贴有关圣诞节的字画,甚至打出"顾客是上帝"的广告语;有的酒店、娱乐场所大摆圣诞大餐,大搞圣诞狂欢。这些现象让人欢喜让人忧。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会有三个重要的节日: 圣诞节、受难节和复活节。每逢这三个节日教会都要进行隆重的庆祝和纪念活动。基督的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之一,基督教认为,没有基督的复活也就没有基督教今天的“主日礼拜”。有人说复活节和圣诞节一样重要,没有复活节,那圣诞节的意义也就失去了一半,所以有人认为复活节是基督教最重要的节期。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基督被门徒犹大出卖,继而被带上法庭,并在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日落前,基督的门徒将基督的身体安葬在一个墓穴内。星期日早上,当人们再次去基督的墓穴时,发现耶稣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了。自此,…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信仰?就本文而言,是对道的忠诚。以道自任,是士族区别于其他阶层(农、工、商)的本质特征。这个“道”是先王之道、圣人之道,其根本问题是两个:一是种族问题,二是文化问题。身系种族的盛衰和文化的兴废,是中国士阶层的职责与使命。汉晋之际,中国士大夫在思想信仰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以道自任的道不再仅仅是圣人之道,还有玄道和佛道。本文认为两晋士族由儒而玄、由玄而佛,是一个由族群信仰到个体信仰的进步。一、礼教是族群信仰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与正统是礼乐文化,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正统信仰是礼教。礼教在汉晋时期多称名教,实际上是礼教…  相似文献   

15.
汪维藩是当代最重要的中国神学家之一,本文尝试从汪维藩对“中国神学”的理解、汪维藩神学思考的资源、以及汪维藩中国化神学的智慧等三个方面,对其神学中国化的努力作一浅探。笔者认为,在其神学思考中,汪维藩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角度出发,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相连接,但同时又不失以圣经启示和基督教传统作为其中国神学思考的规范。中国神学要成为一门中国学问,就应是“践履之学”,是“效法基督”、以基督为中心的神学。首先,他认为,以圣经为权威、为规范,应该是在中国做神学的不拔根基。其次,他珍视两千年来的基督教传统,将基督教传统看为中国神学思考的源头之一,任何割断教会传统的中国神学,不会有生命力。再次,对他来说,中国神学家还有自己的思想之井,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能让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相激相荡,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去阐释基督教信仰。复次,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来自中国基督徒信仰群体和个体的信仰经验。汪维藩神学中国化的智慧可以从他的道成肉身的神学中反映出来。道成肉身是他整个神学的起点,而三一信仰则是他整个神学的基石。他以基督为中心的道成肉身的神学是以上帝和人为两个焦点。在中国神学的戏剧中,既不是上帝的独角戏,也不是人的独角戏,而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他的神学或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基督为中心的神人共在的神学”。他的神学思考在严肃地对待圣经和传统的同时,又严肃地面对一个不断变迁的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这或许也是今后的中国教会神学工作者在神学中国化的思考中,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单渭祥 《天风》2013,(4):11-13
"主耶稣的复活不仅记在圣经里,也写在春天每一片叶子上。"——题记基督教"空坟墓"的信仰,是基督徒信心的重要根基,也是基督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标志之一。每每有人十分重视圣诞节的热闹,却时常轻视复活节的纪念。其实,假如没有复活,圣诞的意义也就失去了大半,我们所传所信的便是枉然(参林前15:14—15)。没有复活,便没有十字架的荣耀和救恩;没有复活,也就没有今日的教会及其"主日崇拜"了。  相似文献   

17.
"本地化"还是"处境化":汉语语境中的基督教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一种以“本地化”为理想的诠释活动。但是“本地化”既可能转变或者再造原有的文化,也可能使外来信仰被原有文化所融合甚至消解。本文试图处理与此相关的两方面问题:第一,基督教在中国的“本地化”诠释、特别是实际的接受,是否反映了“本地化”的理想形态?其“本地化”的历史与现状,能否使基督教在汉语语境中获得合法性身份?第二,基督教对当代中国人的针对性意义何在?是否可能通过诠释基督教思想中的一般价值,为“本地化”赋予新的涵义?在指出“本地化”与“处境化”所面临的困难之同时,本文试图描述基督教在汉语语境中的“非宗教性诠释”。  相似文献   

18.
如果将基督教的信仰及其传播置于诠释学的构架(hermeneuticframework),那么教会不仅是一个“信仰的群体”(communityoffaith),而且首先是一个“话语的群体”(communityofdiscourse)。“话语”当然不会意味着“自说自话”,而是要带着信仰的异质性张力(alienatingtension),在现实的语境中表达出自身价值的针对性意义。因此“汉语神学”的提出和讨论,也许预示了基督教在中国之“处境化”问题的根本性转变。即:信仰本身对特定文化载体的超越不仅成为神学的前提,而且无论研究者使用“适应化”(accommodation或adapta-tion)、“本地化”(incuhuration)、“境际化”(inter-culturality)还是“处境化”(contextualization)的概念,实际上都必须摆脱仪文形式的诠释惯性,更多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5,(2):24-25
2014年圣诞节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对"圣诞节要不要过、怎么过?"在微信等网络媒体上的讨论并未终止。今年,又是社会上有人先提出了"中国人不用过圣诞节"的命题,继而引发网络争论,作为基督徒,我们不可能置身事外。正好,在基督教会的圣诞庆祝也越来越世俗化的今天,就教会来说确实也应当反思一下,究竟圣诞节当怎么过才好?为此,我们约请了一些在神学院、基层教会和基督教两会侍奉的同工,就相关问题进行"笔会"。现将主要交流信息摘录分享。  相似文献   

20.
圣诞史话     
12月25日,是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即圣诞节,又称为“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是天主教等几个信仰耶稣基督的宗教的盛大节日之一。现在,圣诞节已成为欧美不少国家民族风俗习惯中的一个全民节日。一、圣诞节的溯源耶稣基督在世之时,希伯来民族(即犹太族)被强大的罗马帝国所征服。耶稣主张平等博爱,憎恶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他收有十二位门徒,将他们带到犹太各地传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