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简称MEGA~2)的编辑出版计划重新启动后,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基于MEGA~2新文献的研究热潮。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一方面依据MEGA~2启动了法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译工程(简称GEME),积极推动MEGA~2的国际研究;另一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初,法国学者就开始利用MEGA~2新文献,围绕着《资本论》及其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重新探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内涵、马克思思想形成史中的问题式转换、马克思与黑格尔、斯宾诺莎、亚里士多德、青年黑格尔派等理论关系问题。法国学界的思想研究动态,对我们开展MEGA~2研究的借鉴意义在于必须处理好文献考据与思想研究间的关系,避免将MEGA~2研究等同于文献考据的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MEGA~2第二部分不仅出版了一大批新的马克思经济学手稿,而且分别出版了马克思的原始手稿和恩格斯的编辑稿,为《资本论》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文献基础。德国学者利用这些新的文献资料,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历程进行重新界定和分期,如提出马克思有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两个写作计划,而相关手稿的归属也被重新界划。在对比马克思和恩格斯手稿基础上,德国学者强调,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方法论是关系性而非实体性的,他的经济学首要的是逻辑性、抽象性,而非历史性、实证性。这对于我们利用MEGA~2做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后苏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面,提出了"回到马克思"、"走进"或"走近"马克思,这无疑是必要且卓有成效的。但是,随着对马克思文本解读的深入,在相当程度上又出现了"书斋化"与"学院化"的倾向(近几次的马克思哲学论坛都探讨了这个问题)。而在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上,学者们则更多地把精力投放到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学、及至对美英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上,但对我们的近邻——曾经的社会主义大国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却较少关注。实际  相似文献   

4.
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提出的是纯粹的社会批判理论,他们忽略了马克思对自然哲学的深厚兴趣。因此,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术合作中,恩格斯一直被视为是主导自然科学研究的一方,他的自然辩证法被指责为歪曲了马克思原初的辩证法思想。但近二十年来,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简称MEGA~2)新文献的出版,马克思在生态学、矿物学、植物学、化学、地质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摘录和笔记得到披露。学界研究的重点开始从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争论,逐渐转移到马克思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本文旨在介绍当代德国依据MEGA~2在马克思关注自然科学问题上开展的最新研究。  相似文献   

5.
面对风云变幻的当代世界,坚持和发展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我们不但要研究现实,研究未来,而且还要研究历史,以便从思想史中吸取资料.新近由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何怀远同志著述,黄河出版社出版的《欧洲社会历史观:从古希腊到马克思》一书对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多维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需要拓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视野。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在文本理解 (文本意义的探究 )、思想史、认识论、价值观、解释学等多维视野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每一种视野中, 马克思主义研究提出和解决独特的问题, 遵循不同的原则。各种视野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事业的发展。文本理解的视野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础性的视野。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而由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和发展了的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体系表现于他们的著作 (文本) 中。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国内既有的"马克思学"研究包括两种类型,西方"马克思学"批判和宽泛意义上的马克思文本和思想研究."马克思学"这个概念在思想史语境中已经形成了既定的内涵,而对于马克思文本和思想的研究是学界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其中的一项工作.因此,尽管"中国马克思学"的理论努力令人尊重,但却包含理论上的困扰.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研究不是"马克思学"的专利.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学研究内在要求解读者在学术和现实两个方面的理论自觉,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研究应最终指向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理解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道主义批判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被一再唤起 ,反映出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人的自由和解放在不断延宕后终于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毫无疑问 ,求解这样的问题 ,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 ,与马克思的历史语境相交融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奠定新的思考起点。同时 ,产生这一问题的历史语境表明 ,我们不能满足于对马克思文献进行一般的考古学解释 ,而是必须自觉地带着当代人的生活旨趣去认识马克思 ,把历史的问题当代化。由此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问题的解决 ,应该是一个以当代的视界“回到马克思”的过程 ,或者说是一个通过“回到马克思”来…  相似文献   

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日本的相关研究不论在研究方法,还是在研究成果上都有新的突破,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其中吉田杰俊为代表的日本学者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取得了新成果。吉田杰俊(1940~)是日本政法大学教授,知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30多年来,吉田在执教与研究生涯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日本思想史、战后日本哲学和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业绩中最具特色的是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问题的研究。一、研究的出发点和路径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的20年中,吉田以黑格尔和马克思作为研究重点,其时已经触及到市民社…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克罗茨纳赫笔记》被统称为马克思的"克罗茨纳赫时期"的作品。对两者关系的讨论构成克罗茨纳赫时期研究的重心。对此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已广为学界所接受的苏联学者尼·拉宾的"交叉说",即《克罗茨纳赫笔记》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创作之中;二是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2卷(MEGA~②I/2)编者的推论,即《克罗茨纳赫笔记》可能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在MEGA~②I/2卷文献学推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克罗茨纳赫笔记》的确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之间,这一文献学事实对于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完成研究主题由政治国家批判向市民社会批判的转向,及其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起到了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得以展开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问题,既涉及比较研究工作的深化,又涉及意识形态概念史的梳理。就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与历史逻辑问题而言,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或作用等的探讨理应得到肯定;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演进问题实质上关联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学说。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范式和创造性转化问题上,"回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为近年来国内相关讨论中最值得注意的声音。  相似文献   

12.
袁贵仁  杨耕 《哲学研究》2013,(1):3-11,57,127
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逝世之后,对他的观点、思想和学说进行持续性研究在人类思想史不乏先例。但是,像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如此广泛、深入而持久的研究却是罕见的。更重要的是,每当出现重大历史事件,每当历史处于转折关头,人们都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转向马克思,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研究。当然,我们注意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维度、不同层  相似文献   

13.
纪念马克思逝世110周年理论座谈会纪略本刊记者为纪念马克思逝世110周年,学习和研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于3月12日在中央党校联合召开理论座谈会。北京地区近40位专家学者与会。现将座谈会上发言的主要内容概述于后。一、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准确宣传马克思主义与会学者回顾了马克思辉煌、战斗的一生,高度评价他对人类社会所作的巨大贡献。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一个半世纪以来,引导世界进步人类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它是人类社会巨大的精神财富,当今,仍然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我们理论界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就是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有的与会者指出,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贵在坚持,重在发展。”坚持就是要准确地掌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就是要有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理论勇气,把马克思主义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解决实践不断提出的新问题中丰富马克思主义,正如毛主席过去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这个命题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发展。还有的与会者谈到,我们要“超过马克思,三个不停留。”。“超过马克思  相似文献   

14.
在跨越百余年的时空中,马恩的某些后继者们试图重建、重构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关系的版图。尽管他们阐释的焦点各不相同,但其致思路径却极为相似,就是借"发掘"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差异之名歪曲晚年恩格斯哲学思想。从第二国际理论家的"半遮半掩",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明目张胆",再到西方马克思学的"可悲的骗局",晚年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一而再地被误解、诟病。通过回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文本,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有关细节,我们并不认为晚年恩格斯背离了他与马克思的"共同见解"。因此,为了厘清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间的差异,确认晚年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地位,需要转换研究视阈,即从晚年恩格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及他关于时代和无产阶级实践提出新问题的理论思考来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比较集中地讨论了一些具有研究范式和创新路径意义的问题。这包括: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以及当代解释力;从本体论的根基看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性质;对马克思哲学观的探讨;“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是我们同时代人”的争论;文本学和解释学引发的马克思哲学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批评性话语;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与会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和学术走向;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等等。这些问题构成了一种前提性的批判,为提出建构中国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而建构中…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当代性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与"回到马克思"提法可以相提并论的是"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提法.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1]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与时俱进".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如何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究竟怎样"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中国逻辑思想史研究是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侯外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观,运用文献学、社会史与中西比较的研究方法,在对中国逻辑思想史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逻辑思想的载体、主题与发展动力方面发掘了中国逻辑思想史的特点,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逻辑思想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意蕴主要落脚于"排斥运动"这个关键概念。依据德国观念论法哲学的思想史语境,马克思借助"排斥运动"旨在表达德国观念法哲学的轴心价值原则——"理性存在者的相互承认共同体"。这项轴心原则,构成了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意蕴。厘清马克思思想在德国观念论法哲学中有着确定性的起源,将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与西方思想传统的关系研究,籍此从思想史的根基深处推动当前仍方兴未艾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当下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争论中,"物象化"和"物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说明其真实含义,对"物象"和"物"的探讨十分必要。回到马克思的文本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史语境,"物象"在财产关系中与"人格"相对应;虽然"物"本身有不同层次的用法,但从根本上延续了理论划界的作用。然而,从本文证据和逻辑分析出发,无论是"物象化"还是"物化"都尚不足以构成对马克思哲学方法的科学界定。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10月,在刚刚结束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上,与会学者深深感到:马克思还活着,马克思的灵魂一直与我们同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看中国,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看青年。这让我们感到欢欣鼓舞,但也有些人尤其是青年对马克思主义漠不关心甚至嗤之以鼻。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策划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丛书。罗国杰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探索》作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