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牧琳爱(Eunice Moe Brock)姊妹,美国人,1917年8月11日出生于中国河北北戴河.她的父亲是美国传教士,在开往中国的船上认识了牧琳爱姊妹的母亲并相爱.牧琳爱姊妹随传教士父母住在山东聊城山陕会馆附近,13岁时回到美国接受教育.毕业于美国田纳西州范德比尔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美国丹佛市儿童医院院长.2013年4月28日凌晨于山东聊城市安息主怀,在世蒙恩96年.  相似文献   

2.
<正>麦克斯·施蒂纳(Max Stirnen,1806—1856),原名J.C.施米特,德国哲学家、无神论者,现代无政府主义先驱,青年黑格尔派主要代表。出生于巴伐利亚的拜洛伊待,先后在柏林大学、哥尼斯堡大学等学校学习,受到黑格尔的直接教诲,并受其深刻影响。1835年毕业于柏林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员,积极参加青年黑格尔派运动,是柏林"自由人"集团的重要成员。主要著作有《唯一者及其所有物》(1844)。他不仅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批判基督教,还把批判矛头对准了作为思辨哲学批判者的费尔巴  相似文献   

3.
我爱《赞美诗(新编)》。改革开放后,刚恢复聚会时,信徒们都是靠记忆唱圣诗。这时,基督教全国两会出版了《赞美诗(新编)》,令我们如获至宝,这是雪中送炭,是饥饿时的食物,是干渴时的泉水。我爱《赞美诗(新编)》,因为这些圣诗,很多都是我从小会唱、爱唱的,看到它们如同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我爱《赞美诗(新编)》,因为这些诗歌的内容太好了,说出了我们想说但又想不到的话,供应我们灵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董林作品选     
作者简介:董林,1971年生,1993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宁学院副教授。2001年《秋壑》入选山东省首届写生作品展。2001年《小城夜色》在爱我中华中国画油画大展中获优秀奖,并被台湾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收藏。  相似文献   

5.
岁月的厚度     
正大学同学相会。读师范大学第一年是1979年,简称"七九级";1983年毕业,被唤作"八三届"。级是入学日,届为毕业时。从1979年起到2016年共37年(论届是33年)——岁月叠加起深不可视的厚度。我瞅你一眼又一眼的,相拥一处的,拍照的,擦红眼眶的,互递老照片的,互看当年励志留言笔记的。还说一个画画很棒的同学(当天有事未到),毕业前夕为全班每个同学画了有标志性特点的漫画头像,有人便吃惊,问句此起彼伏:怎么我没看到?画的像在哪里?当年42位男女同学中的23位,集结到松江新城,笑语欢声。  相似文献   

6.
万俊人,男,1958年7月生,湖南岳阳人。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伦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1990年、1992年分别破格晋升为讲师、副教授、教授,2000年清华大学哲学系复建任哲学系主任。1993-1994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基金,为哈佛大学哲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获教育部教育基金,为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高级访问学者;2005-2006年获美国"福布赖特基金",哈佛大学福布赖特访问教授。2009年为英国剑桥大学人文研究中心(CRASSH)访问学者。曾经先后荣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1年),"北京大学首批跨世纪学术骨干人才"(1994年),北京市首批"理论百人工程"入选者(1996年),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科研类,2003年)。研究成果先后两次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6,2004年),北京大学青年教师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96年),首届"505中国文化奖"(1996年),金岳霖学术奖二等奖(1996年),教育部全国首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1996年)等奖励和荣誉。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大学"楚天学者讲座教授",国家"马工程"《伦理学》首席专家兼召集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基础文科组组长,校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委(哲学组),中国伦理学学会会长。迄今已出版学术专著《现代西方伦理学史》、《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寻求普世伦理》、《弗罗姆》等20余部;译著《自为的人》、《主体性的黄昏》、《道德语言》、《政治自由主义》、《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等20余部;用中英文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目前学术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政治哲学、伦理学、应用伦理学、西方伦理学史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理爱与情爱     
苏佐扬 《天风》2005,(3):41-41
耶稣对西门彼得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15节)。第二次又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16节)? 耶稣头两次问彼得所用的"爱"字,原意为"属神的爱","理智的爱","不改变的爱"。神爱世人,耶稣爱属它的人爱到底,你们要彼此相爱,均用此爱字。 但彼得两次回答主耶稣的问题时,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这个"爱"字,原意为"朋友的爱","情感的爱","会改变的爱","父母的爱子女的爱",转意为"热情","喜欢","爱好"。  相似文献   

8.
景健美 《天风》2007,(8):46
我要一生赞美,我要一生献上,服侍你是我最大的福分。因你爱我无穷,因你爱我深广……”这首歌词足以表达94岁老人戴慧贞老师的心情。戴慧贞老师出生于1914年,1933年毕业于苏州景海女子幼稚师范学校的她,留校任教,三年后她到上海慕尔堂(今沐恩堂)幼儿园工作直到1941年;之后她相继在其它地方,从事幼儿教育工作。1947-1950年她就读于上海江湾中华神学院,并于1956,1960年先后两次在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进修。她也曾在常州恺乐堂任传道,文革期间被迫进厂,退养后回到上海,在闸北堂做义工。  相似文献   

9.
应埃及爱资哈尔大学(以下简称爱大)校长艾哈迈德·泰伊卜的邀请,以中国伊协马云福副会长为团长的代表团,于2006年4月8日至4月14日前往埃及参加了首届爱大毕业生国际研讨会。代表团其他成员有:中国伊协国际部主任文舰,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教务处处长从恩霖、教师沈光浩等。爱大自一千年前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此类研讨会。会议主题是:世界各国爱大毕业生在各地的作用与贡献。等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来自80多个国家,共有356多名毕业于爱大的杰出人士,和身居政治和科技要职人士,参加了首届爱大毕业生世界研讨会。其中有毕业于伊斯兰教法学院的马…  相似文献   

10.
正似水流年,逝者如斯。我从1984年硕士毕业归国后,迄今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已逾30春秋。在此期间,前15年主要翻译西方美学著作并根据教学需要研究相关的美学问题,后15年主要研究"轴心时期"的古希腊和先秦思想,侧重其中的道德诗学理论及其人文化成的理想追求等问题。在这30年里,除了教学需要花费诸多时间和精力之外,我基本上是过着"从吾所好"的准自由职业生活,并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少有杂事干扰,自得其乐地研读于书斋,执教于学堂,行游于郊野,访学于海外。  相似文献   

11.
<正>在人世间,我是一个教书匠。我的身份在学生和教师之间交替了3次:高中毕业当教师,然后上大学;本科毕业当教师,然后又上大学;博士毕业当教师至今。幸运的是,在每个人生阶段都遇到"贵人"相助。这些"贵人"也都是教师。由于他们的扶持,才有了今天的我——又一个教书匠。我在专业上也交替了3次:从绘画到小提琴,从小提琴到作曲,从作曲到音乐学。同样值得庆幸的是,我干一行爱一行,无论在哪一行都  相似文献   

12.
李栋 《天风》2005,(4):52-53
我的母亲崔亚汉走了,她是在 反复用圣经《以赛亚书》第54章10 节的经文激励自己:"大山可以挪 开,小山可以迁移,但耶和华的慈 爱必不离开你";并唱着赞美诗270 首"天父必看顾你,时时看顾,处 处看顾"走完在世的路程。母亲 1913年4月生于湖北省武昌,自幼 生长在基督徒家庭,就读于基督教 圣公会在武昌开办的圣希理学堂, 从小学念到了高中。1933年毕业, 因成绩优异而被保送到南京金陵女 子大学社会系学习。1937年毕业,  相似文献   

13.
父亲文化不高,平时也不大爱说话,可是他却对汉字很感兴趣,经常给一些汉字加上自己的独特见解。那年,我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父亲在家里准备了一桌子酒菜,要和我喝上几杯。父亲向来不能喝酒,可那天他却喝了很多,脸红如关公,话也多了起来。他对我说:"现在,你长大成人了,在今后的道路上,你要明白,人这一生  相似文献   

14.
<正>这一天,我接待了一名外地来访的男孩。男孩23岁,大学刚刚毕业,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经过初步沟通,知道了他的来访是因为不敢与人交往。他说:"我不敢和人说话,不敢与人对视,和人在一起,老是感到紧张,爱脸红,爱出汗,总以为别人在看自己。这个毛病是从中学时开始的。在学校里,我为了避开与别人对视,就坐在最后面。不敢上台讲话。  相似文献   

15.
默想神的爱     
谭海华 《天风》2005,(3):33-33
当我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中,让我闭起眼睛,默想神的爱。 圣经说: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1:20)。所以,即使有一天我真的看不见了。但只要我还会思想,我心中那股对神的爱的感激之情都会像大海一样永不干涸。就如吹在身上的春风一样,虽然看不见却能感受得到;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无声无息地降临在地上。当人们看到树叶上的嫩芽,江边一片绿油油的小草时,就知道春天已经来了。--神的爱与它们一样,都是默默无闻的,特别是主耶稣基督,他的降生与受死都是神爱彰显的最高峰,但身为上帝独生爱子的主耶稣基督,在地上的33年多却是谦卑的一生。  相似文献   

16.
周级三是我的爷爷,他于1890年5月出生于成都,毕业于上海回语大学。他是一位"爱国,忠教,振族,兴学"的先驱。他为了振兴万县伊斯兰文化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独资创办了万  相似文献   

17.
“我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你们也该彼此相爱。如果你们之间彼此相亲相爱,世人因此就可以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若13:34—35)。父爱子,子爱我们,我们也被召彼此相亲相爱。爱,这就是基督信仰内涵,它是如此的简单有力,如此的扎根于天主内。那么,什么是爱?爱是从人内心里诞生的愿意他  相似文献   

18.
选择第二次婚姻时,我首先考虑的就是怎么过日子,而不是对方如何出类拔萃,我已经从离婚中学到了足够多的东西。我确认自己有能力去更好地爱对方,同时也明白,爱一个人,就必须自我完善。这种自我完善,也是我所谓"缘分"的一部分。我现在的妻子叫珠拉,在蒙古族语言中,珠拉的意思是"神灯"。天上必有神灯,而我这个"天",必由她这盏"神灯"照亮。我们相识六年后才结婚,是不是有点太"拖拉机"了?可我们之间的缘分,从我见到她的第一眼起就定下了,我说的是某种比一见钟情更深的缘分。  相似文献   

19.
中世纪早期爱尔兰基督教哲学家约翰·司格脱·爱留根那(约公元800-877年)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他将希腊神秘主义作家如亚略巴古的狄奥尼修斯的作品翻译成拉丁文,而且还在于他在其巨著《自然的分类》中所构建的一个包括上帝与自然的宇宙论。爱留根那将神圣自然视为超越于所有存有与非存有的"无"。"创造"被视为这种超越的无以存有的形式的自我显现。爱留根那将人的心灵也看作是避免所有限制与定义的无的形式。其作品深深地影响了包括埃克哈特大师在内的中世纪晚期的神秘主义者。爱留根那的思想早已被用以与佛教相比较,而我将通过本文来探寻这种比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20,(8)
正"有人说,教书是一场苦恋,费尽心思去爱那群人,终究他们会离你远去。"又到一年毕业季,此时再读此话,真是备加伤感。虽如此,我还是为毕业的你们感到高兴与欣慰。此刻的结束,正是你们人生新历程的开始。在这新历程中,你们将会经历人生百态,或有喜悦,或有忧伤;或在高山,或在低谷……不过,亲爱的你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