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宇 《天风》2001,(11):1
每一个信主的人都是从一开始的“不信到后来的“相信”,这个过程或许会有长有短、有先有后,这也正是我们传福音的意义所在。认识福音需要一个过程,上帝在人里面的启示也是一个渐进启示的过程,有时候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有时要经历许多次,有时还要断继续续。我们在圣经中也看到“上帝晓渝挪亚”、“上帝晓谕摩西”、“耶  相似文献   

2.
孙美慈 《天风》2002,(6):8-9
主祷文的一开始就用“我们在天上的父”,这样的称呼,让我们明白两种关系,即人与神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帝是父,这是我们基督教的中心信仰。这是主耶稣所教导我们的主祷文中的重要启示之一。主耶稣向我们所启示的上帝像一位慈爱的父亲  相似文献   

3.
袁世国 《天风》2004,(1):36-37
人可以向上帝祷告,因为三位一体的上帝是一个有位格的上帝,他自我的启示指出,按他形象造出的男女都可以与他沟通。又因为上帝是圣洁的,人的罪恶中断了人与上帝之间的交通。然而,上帝是一位满有恩典和怜悯的上帝,通过耶稣基督的救赎工作,重建并更新人与上帝交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上帝的启示     
沈承恩 《天风》2004,(5):2-4
经文:诗19 这篇诗篇有两个内容:一是讲上帝所创造的天地万物,一是讲上帝所赐给以色列人的律法。我们粗粗地一看,会觉得这两个内容似乎放不到一起,天地万物与律法是怎样的关系呢?是的,似乎是两个不同的题目,应该分开来写两篇文章,或写两首诗。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看一看,就会发现,大卫写这首诗,有一个主题,他要通过写上帝的创造和上帝的律法,告诉人上帝的启示。所以这篇诗篇有两个内容,一个  相似文献   

5.
蒙福之道     
赵必雄 《天风》2001,(3):34-35
怎样才能蒙上帝祝福?恐怕会有人以为就是凭信心向上帝祈求,其实这固然可以叫人得上帝的恩典,但不能称蒙上帝祝福。那么圣经给我们启示的蒙福之道是什么呢?人若能把追求上帝的国和义放在首位,生活的一切自然会蒙上帝的祝福。  相似文献   

6.
张姚 《天风》2016,(7):33-34
正巴特曾感叹传道人关于上帝知识的两难,他的意思大概是说,全能至大的上帝怎么可能被人研究,那是对上帝的不敬,而作为传道人,我们不研究上帝,怎么能传讲这位上帝?对此,约伯的朋友琐法则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考察,就能测透神吗?你岂能尽情测透全能者?琐法的观点是典型的不可知论。他认为你研究上帝也没有用,受造的人不可能认识造物的主,上帝的认知只能来自上帝的启示。更直白地说,既然启示来  相似文献   

7.
《天风》1999,(4)
在基督教艺术——至少是在圣经艺术中,美是一个绝对的标准,它从上帝的荣耀光环中发出。我们无论在那时的绘画雕塑或教堂建筑里,都能以这种由上帝之手启示出来的美质。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提香、委罗内塞、格列柯、苏巴朗、牟里罗、伦勃朗,他们所描绘的基督形象,都充满一种绝对的神性  相似文献   

8.
王海东 《天风》2003,(3):20-20
上帝在不同的时代给人带领的方式是不同的。旧约时代,上帝往往以异象、神迹奇事将他美好的旨意启示给人。在今天这个时代,上帝给我们的带领已不再是旧约时代那种轰轰烈烈的异象、神迹、奇事,他常借发生在我们身上和身边的一些平凡的事来给我们奇妙的默示。 下面谈的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这件事让我感受到神奇妙的带领,他借这件平凡的事告诉我他美好的旨意。 那是几年以前的一个主日的早晨,教会安排我到一个比较偏僻的小聚会点去讲道,这个聚会点是  相似文献   

9.
卡尔·拉纳在<圣言的倾听者--论一种宗教哲学的基础>中把自己的宗教哲学规定为"关于对启示之顺从能力的本体论".事实上,这是对于作为真正形而上学根基的基督教神学认识论的经典阐释.在毕竟在之在和此在之在的生存论关联中,拉纳把此在规定为上帝圣言的必然倾听者.在的本质乃是在的照亮状态--作为普遍必然的上帝观念,此在对于上帝之在的在先把握是抽象的先验条件,是纯粹理性的根据,同时是此在精神对于上帝之临在的先验经验.上帝在绝对的自由中向此在发出可能来临的启示话语--此在在自由的爱中伫立在可能发出启示的上帝面前,在自己的历史中仰望并期待着那位在人的形而上学中以完全未知者的形像.出现的上帝可能发出的启示.上帝的启示一旦来临,便在人的历史中并作为历史的最高现实以言辞形式发生--此在必然在自己的历史中倾听着可能以人的言辞形式来临的历史性的上帝启示.作为上帝圣言的倾听者,此在在自由的爱中实现着自己的先验本质.  相似文献   

10.
王海东 《天风》2003,(8):29-29
诫命的第三条“不可妄称上帝的名”。上帝的名是神圣的,主耶稣教导我们祷告说“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尊上帝的名为圣是对上帝的崇敬,是一个到上帝面前来的人首先当有的态度。与此相反的是人要  相似文献   

11.
上帝就是爱     
经文:约8:1—11,约壹4:7—8 丁光训主教不久前在全国两会本届第二次全委会会议上作了一个重要发言,发言中他提出了一个神学观点:爱是上帝的第一属性(见本刊本期《圣经中上帝的启示是渐进的,不是一次完成的,而人对上帝的启示的认识,也不是一次完成的,也是渐进的,逐步提高的》  相似文献   

12.
上帝的圣道是有大能的,但圣道需要在成为肉身的过程中彰显出其大能。圣道若不成肉身,就难有功效。"道成肉身"的事件告诉我们,永活的上帝之"道"不在字里行间,却在基督的成身为人。不但如此,唯有人能行"上帝之道",上帝之道才能继续成为肉身。也就是说,上帝的"道"必须投入血肉之躯,在人间充实地活着,才会真正彰显神人同在的真理。上帝之道不仅是指被启示的上帝之道——耶稣基督、被写下的上帝之道——圣经,也是指教会所宣讲的上帝之道——教会的宣讲。这"道"不但是上帝的话,而且也是上帝的道路。基督教中国化,就是要使上帝的"道"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成为肉身、在我们身临其中的社会中成为肉身。这不仅需要我们言语的宣讲,更需要我们生命的见证。在一个有需要的世界,教会不仅要宣讲上帝的旨意,更要实践上帝的旨意。这旨意就是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所成就的、被圣经所见证和彰显的、也是教会所要宣讲的福音。  相似文献   

13.
成为美好     
苏喜乐  吴新望 《天风》2018,(11):9-10
我们在世界上生活,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春天——杨柳拂面,夏日——雨打荷花,秋天——丹桂飘香,冬日——原驰蜡象……这样的体验让我们感知世界的丰富与美好。《创世记》1章31节和《传道书》3章11节两处经文也都言及上帝创造的完美,《创世记》1章最后的结语建立于上帝在前六日里凭着他超在的能力合乎逻辑地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理性的世界:正如《传道书》3章11节所说:“上帝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  相似文献   

14.
当代科学家信教与以往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并不信仰有人格神的宗教。依普朗克的话语,“我一向就是一个具有深层宗教气质的人,但我不相信一个是有人格的上帝。”具体来说,当代科学家信教有这样几个特点: (1)信仰宇宙宗教。典型的是爱因斯坦的宗教观。“我相信斯宾诺莎主张的那个通过现存事物井然不紊的和谐而将自己启示给人的上帝”。这个上帝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个上帝,而无宁说就是宇宙。在他看来那隐藏于自然之中,始终绝对有效的近似自然规律的和谐就是上帝。大千世界从宏观到微观都体现着的和谐、对称、秩序、美,令人油…  相似文献   

15.
潘海洁 《天风》2004,(5):16-16
“和睦”一般指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圣经原文中和平、和好、平安、和睦都是一个字,意思是相同的。 和睦当然是有一定对象的,在此按照与之和睦的对象的不同,分为三点理解,使人与上帝和睦、与人和睦及与自己和睦。 一、与上帝和睦——使自己与上帝和睦,也使人与上帝和睦 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之后,将人放置在伊甸园中,赐给人美好的一切,有上帝的同在,人过着和谐美满的生活。但是由于人违背上帝的吩咐,人与上帝之间失去了起初的  相似文献   

16.
冀慎杰 《天风》2004,(8):24-25
但以理因忠心而蒙上帝眷爱,他是我们忠心的表率。上帝使用 人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使用忠心的人。 愿我们从但以理身上学到忠心的功课,无论做大事还是小事,都要 忠心地去做.做一个蒙上帝眷顾和喜爱的人。  相似文献   

17.
分享这个题目之先,我们必须认识和接受一个事实,这就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上帝已选定我们的父母——上帝也要藉着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作工。上帝要通过他们的爱心、他们诸事对我们的告诫以及许多他们自身的经历使我们免于诸多不必要的试探。圣经多次教导我们要敬重  相似文献   

18.
胡俊杰 《天风》2002,(2):44-45
中国教会神学思想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乃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圣经,认识上帝启示的渐进性,这有助于除去由于对圣经僵化的、片面的认识而产生的包含上帝观在内的不正确的神学观。从诫命到新命令的发展轨迹,让我们再一次看到圣经启示的渐进性和上帝爱的本质。一、诫命十条诫命是上帝赐给一群已蒙救赎的子民。其内容关乎到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范畴,要以色列民处理好与神与人的关系。不过诫命的显著特征是多以消极的语言表达上帝对百姓的要求,人违背诫命后受咒诅、惩罚,这样诫命中爱的本意便易于被隐藏,而且不难发现诫命后来受到严重扭曲,甚至为了律法的规条不  相似文献   

19.
我发言的题目比较长,但并不复杂:《圣经中上帝的启示是渐进的,不是一次完成的,而人对上帝的启示的认识,也不是一次完成的,也是渐进的,逐步提高的。》 记于文字的圣经从最早的部分到最晚的部分,大概有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中,上帝多次多方纠正人对上帝的错误认识,引领人一步一步较好地认识他,正像希伯来书1章1节所说的,上帝“在古时藉着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列祖”。 用耶稣自己的话来表达这同  相似文献   

20.
我们常会听到教会中有人这样说:“信主的人死后进天国,不信主的人死后下地狱”。这是因为许多基督徒认为信主的人一旦去世了,他们真的就是蒙恩得救了,认为他们的灵魂已经进了天国享福去了。事实上,这与基督教“末世论”教义中有关天国的教导是相悖的。试想,如果基督徒死亡之后就进入了上帝的国,那么,今天世界上就不会存在有一个活的基督徒了,因为所有的基督徒都会因此去追求死亡。如果上帝在基督徒一死后就实现了他的终极救赎,将死去的基督徒接到他的国里,岂不是与圣经启示给我们的关于上帝的救赎发生了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