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灵性格言     
单信 《天风》2011,(8):6-6
被试探是一件事,跌倒却是另一件事。——莎士比亚人人都愿意真理站在他的一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站在真理的一边。——怀特莱世界顶多能够说:"活着就有希望。"神的儿女却可以说:"死了仍有希望。"——礼顿"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这句话已经历久弥新,但人类却仍竭力用物质满足内心。——佚名一个骄傲的人很少是一个感恩的人因为他总认为他出的多,得的少。——毕辙尔·外来的试探并没有能力,除非里面有内应。——《阳光》  相似文献   

2.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人只有服从自然,才能支配自然”。我们既感到人的伟大又感到他的渺小和灾难。一个人有时觉得自己是处于世界的中心的地位,有时觉得与庞大世界对比之下却渺小得微不足道。人有时似乎是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的力量,但有时却成为它的玩物。可以想想自然是在怎样奴役我们的。死,通过各种各样的危险如房倒屋塌、雷电袭击等等总在等待着我们。即便把死撂到一边不提,一个人也要常患病。并且从另外一方面去看,人总要受感情的折磨:愤怒、悲哀和厌烦。所以,人是自然的玩物,他的虚有其表的力量使他走入了歧途。事实上,这种力量并不是属于他的;他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这种力量但又丧  相似文献   

3.
克里希那穆提的死亡观新颖独特,曾在世界各式人等中产生巨大震撼。他认为,死不仅是可感、可触、不可怕的,而且是精彩非凡的;死就是生,死就是爱,死就是绝对孤独,死就是摆脱一切。他的演讲既令人为之倾倒,也让人疑窦丛生:死亡真相果真如此吗?活着能够体验死亡吗?假想能够替代事实吗?新的不是源自旧的吗?观察能不引起思考吗?人们尊克先生为伟大的哲学家,但是他却宣称思想有害、信仰无益和教育无用,这是他死亡观的要害。  相似文献   

4.
正庄周贫贱,且这是他自找。可能庄周在当时名气就已非常之大,不然楚威王不会听说了他,并起了聘用他的念头。现代人若遇到这事,定会竭力附和楚威王,但庄周弃之若敝屣,恰表明,在他心中名利如粪土,自由值千金。他是野马,龁草饮水,翘足而陆,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络头马缰。他知道物质财富、名誉声望这些一旦贪求,就等于给自己套上了络头马缰。他天性与这些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人有两颗心,一颗心用来流血,一颗心用来宽容。”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 一个精神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家里,开枪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他却仍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这也是宽容。  相似文献   

6.
女人问男人:“你会爱我多久?”男人说:“永远。”什么是永远?已经愈来愈少人说永远了。我们能够爱一个人比他的生命更长久,却不可能比自己的生命更长久。我们爱的人死了,我们仍然能够永远爱他,但是也只能够爱到我们自己生命终结的时候。  相似文献   

7.
太宗皇帝吃了胡僧丹,却求得个速死。他的后代子孙们总该明白神仙与长生不死药的虚妄了吧,却不。他那些子孙确实很“肖“,追随祖宗不犹豫,眼睁睁看着火坑往里跳,一个个被烧得灰头土脸,伤痕累累,不是被仙丹毒死,就是被不明身份  相似文献   

8.
圣言察觉了不通过死亡、腐朽是不可能被消除的,现在基督自己作为天主的圣言,永恒的父的子,是不可能死的,由于这个原因,他采用了一个会死的肉体,藉属于一切之上的圣言,以死足以交换会腐朽的一切,通过复活的圣宠,为了所有其他的人,腐朽宣告结束了。他经过死亡舍弃了他所取的肉体,作为下个无疵点的奉  相似文献   

9.
尽管科学已经相当发达,但不少人对于“死亡”,仍不免怀有恐怖,生出苦恼。然而佛教对“死”的价值判断,却另外给“死”赋予了种种不同的含意。对于佛教徒来说,涅槃寂静,是人生的最高追求。那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超脱生死的精神状态。郭沫若曾作名诗《凤凰涅槃》,赞美的正是那样一种辉煌的境界。按照佛教理论,生与死是人生两大课题,也是两大苦,生与死之间存在着相承相合的二重性关系,生是精神依附肉体而生长发育的过程,死则是精神离逝、肉体消灭的过程。死是生的前提,死后将重生,而又生便又有死,如此循环不已……也许由于对“死亡”的解释别开蹊径,有如此的信念,所以“死”对于佛教徒来说,不再恐惧、不再严峻、不再沉重、不再灰暗。它是这一生一世所能达到的最高峰,是短暂生命交响乐中的一个片断,是回归自然的一种形式而已。因此他们安祥地迎接死神到来。他们从容地等待涅槃寂静……对于活佛的涅槃,藏传佛教除全辕哀悼、举行盛大诵经超度仪式外,还举行诵经祈祷,祈祷大师功德圆满,祈祷他的灵魂早日附着于另一肉体——他的灵童早日转世。这便是“回向”,即虽然功德圆满,却依然重返人间,为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再宣佛音。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蜕变     
劲松 《天风》2007,(14):47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就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主耶稣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就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一粒麦子落在黑暗潮湿的土壤里,从外表看,它是在地面消失了。但是黑暗之中,却有一个新的生命在萌发,脱掉原有的躯壳,进入到另外一种新的生存状态,由  相似文献   

11.
当一只脚踏在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将香味留在了那只脚上,这就是宽恕。一个精神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家里,开枪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医生却仍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这也是宽恕。宽恕别人对我们来说并不困难,却也不容易,关键是,心灵如何选择。当一个人选择了仇恨,那么他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而一个人选择了宽恕,那么他能将阳光洒向大地。古语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如此,面对一个人在无意中犯下的错误,我们为何不能宽恕呢? 当心灵为我们选择了宽恕的时候,我们便获得了应有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若瑟的兄弟们见父亲已死,就说:"或者若瑟仍怀恨我们,要报复我们对他所行的一切恶事。"因此便派人去见若瑟说:"你父亲未死以前曾嘱咐说,你们要这样对若瑟说:请你务必饶恕你兄弟们的过失和罪恶,因为他们实在虐待了你。现在,求你饶恕你父亲的天主的仆人们的过失罢!"若瑟听他们对他说出这样的话,就哭了起来。后来他的兄弟们还  相似文献   

13.
石佛     
围棋界有个韩国棋手李昌镐,他有个外号叫石佛。他虽然很年轻,却赢得了无数的荣誉。他在围棋界,已经数年是世界第一了,名副其实的东方不败!他很年轻,却少有人能扳倒他,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14.
石佛     
围棋界有个韩国棋手李昌镐,他有个外号叫石佛。他虽然很年轻,却赢得了无数的荣誉。他在围棋界,已经数年是世界第一了,名副其实的东方不败!他很年轻,却少有人能扳倒他,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15.
主耶稣为救赎人类而受苦受难死在十字架上,他临终时曾大声喊说:“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在你手中。”(路23:46)多少回在苦像前恭读福音所记耶稣苦难后,掩卷沉思,感慨万千。 耶稣是天主圣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为什么死在十字架上呢?圣保禄宗徒说:“他是天主子,却由所受的苦难学习了服从,且在达到完成之后,为一切服从他的人,成了永远救恩的根源。”(希5:8、9)圣伯多禄宗徒也说:  相似文献   

16.
晏婴是春秋的齐国的大夫,他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曾多次向齐国国君进谏,要求改良政治,他的劝谏,多为善讽,很少直说,所以被称为“滑稽”的开山鼻祖。有一次,齐景公的一匹马被马官杀掉了,景公大怒,操起戈就要承马官。这时,晏婴上前来对景公说:“你这样做,使他连自己的罪过都不明白就死了,我请求为你历数他的罪过。”景公说:“好吧.”于是圣晏举目戈走近马宫,对他说:“你为我的国君养马,却把马杀掉,此罪当死;你使我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杀掉养马人,此罪又当死;你使我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杀掉养马人的事,传遍四邻诸侯,此罪…  相似文献   

17.
魏真 《天风》2010,(2):58-59
很多人衡量一个传道人的重要标准就是看他的道讲得如何,传道人也常常以将上帝的道传讲得好视为侍奉中的重中之重。但现实中却仍有很多人讲了多年的道却不知如何有效地预备讲章,有一些神学生读了几年神学却仍不知如何才能把道讲得通俗易懂,让神的话真正进入信徒的心中。  相似文献   

18.
亚哈之死     
麦尔维尔的辉煌史篇《白鲸》已被列为经典之作,对其主人公亚哈的形象人们却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人类进取力量的化身,也有人说他是魔鬼的化身。但是,亚哈之死,则在于他那疯狂的复仇欲望,以及他那偏执、狂妄的性格。他的死不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被命运一步步逼向死亡的境地,而是他自己在一步步走向死亡,完全是由他自身造成的。他的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爱默生的超验证主义的一种嘲弄。  相似文献   

19.
和好的信息     
经文:林后5:19;弗2:14—16 神有个心愿,要与人和好。世人虽犯罪远离神,神却一直在呼唤人,拯救人。神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结33:11)神为了成就他的心愿,差他的独生圣子主耶稣基督到世上来,宣传和好的信息。为罪人死,为罪人受了刑罚。用他自己的身体,铺设了一条回归到神面前的路。所以,神人和好的工作,是“在基督里”得以成就的。当我们接受主耶稣基督作我们救主  相似文献   

20.
愿人生从容     
正把生与死看得过分严重是人的禀性,这禀性表现出来就是所谓的感情,其实,这正是上天造人的阴谋处。识破这个阴谋的是那些哲学家、高人、真人,所以他们对死从容不迫。另外,对死没有恐惧的是那些糊里糊涂的人。最要命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人,他们最恐惧死,又最关心死,你说人来世上是旅游一趟的,旅游那么一遭就回去了,他就要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又要回到哪儿去。道教来说死是乘云驾鹤去做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