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史上“审美自觉与艺术自觉”的时期。所谓“审美自觉与艺术自觉”,是指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的独立价值的被认可。从学理上讲,“艺术自觉”必致艺术形而上学(或曰艺术本体论)的确立。“艺术自觉”发生在观念领域,它是人因着对艺术活动的反躬自省而达致的对人生审美维度的肯定。在艺术观念领域的重大建树,往往得力于一个时期的哲学反思,魏晋南北朝时期也不例外。艺术形而上学的建构与魏晋玄学的兴起是密不可分的,它紧密关联于魏晋玄学所表达的“人的自觉”。一、魏晋玄学与“人的自觉”魏晋玄学具有一种特质,这种特质使我…  相似文献   

2.
<正>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学科教学应该做到具有审美的、诗意的、趣味的。许多语文老师都以“诗意语文”和“诗意课堂”的教学理念来构建教学活动。一、“诗意语文”教学艺术、观念分析诗意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在正确传达文学价值的基础上,对诗意语文的教学艺术性和教学审美价值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和知识拓展,努力突出不同于我们现实语文作品的艺术审美性和高度。那么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艺术与观念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环境美学的出场,既与审美对于环境的关注之应用相关,又同当代艺术拓展自身而走向环境有关。正如我们的艺术概念已经被拓展一样,我们对环境的理解因而也得到了拓展,从“被拓展的环境感”到“环境经验”都由此凸显了出来。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鉴赏环境”的观念也拓展了环境的意义,关于自然的关学亦必须被考虑在其中。此外,环境美学与自然关学、环境关学与应用美学、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艺术与环境这四大关系,已构成了当前研究的重要问题。环境美学更广阔的未来正在逐步地展现出来,这是因为,“环境价值”在人类生活当中居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4.
“书法是一种艺术”(周总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而且是我国僧俗相辅相成共同从事的、民族精神最基本的、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群众性基础的表现型艺术。我国书法,早在殷商时代,便由实用性发展而为装饰性。装饰以审美的理想之追求为主,故书法不单是涵有技巧与思虑之活动,而且是具有审美价值之活动,所以书法是一种艺术实践。书法家以社会的意义,将自己的感情与意志表达于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艺的“道统”观念是民族传统文化结构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着文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电影这种艺术形态尽管是舶来品,一经传到中国,使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消解而使之中国化。电影通过迎合传统的艺术观念,继承了功能目的论的艺术理论观,从文以载道的艺术观念出发来把握电影作品和电影创作方法,带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和民族风格。一代代电影人所追求的,不是改良社会,唤起民众,挽救危亡,就是关注民族生存,思考人类命运这类极为崇高的人生目的。注重认识功能和教化功能的载道传统在中国电影中得到了轰轰烈烈的张扬。中国电影始终在传统艺术理论的关怀下,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叙事智慧。  相似文献   

6.
当观念艺术成为时尚,“皇帝的新装”成为经典,“御用型艺术”成为邀取功名的手段时,我们不禁困惑,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艺术创造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是文学式的情感?是哲学观念?排查大师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都不是决定性因素,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艺术家敏锐的生理感受。对于视觉艺术来说,则是手和眼的生理感受。所以我们常用“另出手眼”来形容有创新意识的作品。 当我们面对大师的精品,如罗丹雕塑、莫奈的风景等时,作品中首先打动我们的因素是什么?是富有鲜明个性特征的  相似文献   

7.
艺术形态是艺术家关于美的本质观念的外在显现,而对于美的本质探讨则是整个艺术理论大厦的基石,它体现着人类对最高审美理想的不懈追求。中西方艺术形态风格迥异,究其根源可分别追溯至柏拉图的"理念说"和老子的"道"。"理念说"影响了西方世界的文艺观,神秘色彩、内省意识、崇高追求等审美因素在西方社会一直延续至今。"道"则是中国传统审美意识中的至高追求,庄子、陶渊明、刘勰乃至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无不彰显出道家有无相生、致虚守静、羽化登仙的审美理想。以上两种美的本质论对整个中西方审美艺术活动的影响贯穿始末。  相似文献   

8.
论审美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本体性否定”的哲学观念出发 ,对审美者与审美“者”、审美体验与艺术体验、审美体验与庄禅体验的区别 ,做了深入阐释 ,并对认识论意义上的“审美”观念进行了批判 ,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美学界将审美体验与艺术体验和庄禅体验相混淆的弊端  相似文献   

9.
组织形态学     
组织形态学的历史必然性与科学可能性组织观点:从客观上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组织起来的(有组织的)或者解组织的。这就是说:人的一切活动,如社会活动、认识活动、艺术活动,都可以被看作是组织起来的经验的若干材料并可以从组织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日常用语中,“组织”(动词)、“组织”(名词)、“组织活动”,被赋予的含义都比较窄、比较专。  相似文献   

10.
庄子通过对畸人形象的塑造,提出了这样一个思想:外形不足贵,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应当是内在的大德,一个人只要有超出常人的大德,形体上的残缺和丑陋也会被人遗忘,甚至产生畸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这就是所谓“形残德全”的观念.庄子这一观念对于中国后来的文学与书法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文学重在追求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还是书法艺术重在追求气韵生动和神采韵味,都可以看作是在庄子“形残德全”观念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吴忠武 《天风》2009,(4):26-27
教会内存在一种较狭隘的信仰观念,认为物质世界及其上的一切活动都是“俗”的、属世的、没有多少价值的;唯有教会才是圣洁的、属灵的。持这种“圣俗二元”观念的信徒对社会现实往往采取一种消极甚至排斥的态度,认为信徒做生意是在事奉“玛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抽象艺术潮流,以其独特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艺术特征,引发了整个20世纪的艺术变革,崭新的观念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景观艺术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一种载体,无不受其影响。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能反映现代人的观念,适合现代人生活口味的、新兴的现代景观艺术。 一、抽象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抽象”一词通常指人的思维活动过程。抽象艺术即是把事物的共性抽出来上升到理念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思想情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虽在早期表现在物质的绘画作品上,但对后来的影响,却表现在精神观念上。抽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  相似文献   

13.
接受主体在解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其有目的的个性化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愿望是依靠创造性思维活动来实观。从“康期坦次学派”尧斯、伊塞尔等人的经典学说到《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的若干论断,再到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续篇)等一系列惊世之语,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以创造性思维多与解读与鉴赏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如果把文学作品的创作称为“一度创造”,那么,审美鉴赏则是“二度创造”,而“二度创造”就是对“一度创造”进行“同质异形”的再创造,从而满足和实现受体解读的“心理期待”或审美欲望。  相似文献   

14.
仕女画通过对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传达特定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对于女性的审美态度也在变化。历代仕女画都强调作品的审美因素,创造了诸多经典的女性审美样式,从外表到内在都符合理想之美。这种理想化的美的要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或流派。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自从2012年被提出到2015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到现在被人们耳熟能详已经有了相当惊人的发展。传统行业接轨互联网,从线下拓展到线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决定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动动手指就能完成日常生活所需,从最初的网上购物到全方位的在线服务方式,改变的不单单是企业,整个社会形态都在为之变化,人才需求也在为社会服务发展寻求着合理的改革方式。艺术设计专业在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着必不可少的艺术审美支持,作为一门新兴的设计门类,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21,(1):174-180
数字影像技术使影像生产大众化和普及化,通信技术迭代使大规模的影像传输成为可能,人工智能技术使影像实现分类精准传播,"技术赋权"让移动短视频生产和传播成为后景观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移动短视频呈现出与现实世界直接呼应的"众生话语"形态,尤其是大量纪实类影像的出现,使普通大众的话语表达从"说与被说"的语言中心范式逐步转变到"看与被看"的影像中心范式。在美学品质上,移动短视频呈现出生动的"日常审美"风貌,但在各种力量的推动博弈之下,也孕育着产生具有"艺术审美"品格的经典图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高雅艺术日益得到了民众的喜爱与政府部门、高校的倡导与关注。作为传递社会正能量价值理念的高雅艺术,它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等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高雅艺术进校园”这项活动得到了各大高校大力的推动和广泛的传播,本文将以高雅艺术进校园在媒介网络上的推广为出发点,探索在新媒体时代下高雅艺术进校园的美育价值。为强化校园艺术教育,培养正确的美学趣味和美学素养,把“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社会体制的转型,西方的异化消费的腐朽观念影响到了中国艺术品的生产,异化了的当代艺术品一反人之诚挚、和悦的审美心理,而表现出了作品审美上的颓废、阴暗与扭曲的倾向。究其原因主要是价值导向之错误,而次贷金融风暴也再次证实了,真善美之和谐的艺术是我们所应探索与追求的。  相似文献   

19.
赵伶俐 《心理科学》2007,30(4):878-882
通常认为审美理性对审美感性有消极影响。这至少对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发展形成了一种障碍。本研究以审美概念理解作为审美理性活动的典型式,对二者的实际关系进行探索。实验对象分为A类普通被试和B类艺术专业被试。结果表明:无论是否通过专门的审美概念学习训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审美概念理解与审美感性水平的发展都呈共同上升趋势:通过学习训练,审美概念理解程度有显著提高,且显著有助于AB两类被试审美感受总水平提高;审美概念理解的“合理性”(正确性与精确性)是对审美感性各因素影响的显著因子,而其“事实例举”对于审美感性中的审美感知、审美联想、审美情感等是显著因子。A类小学5年级被试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感、B类大学美术专业2年级被试的审美感知,实验前后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审美理性对审美感性所具有的积极影响,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0.
经典的条件:以早期儒家经典的形成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此,我无意对经典作出严格的界定。就其一般性来说,它是能够引起持续震撼力的那一类伟大的著作,最能体现人类“原创性”的东西基本上都凝结到了经典之中。经典普遍存在于人类几种伟大的文明中,它是一种“特殊”的贵优“珍品”,而且是不朽的。在比较广泛的意义之下,“经典”可以划分为一些不同的类型。这里,我关心的是与下列讨论有关的一种类型的经典。这种类型的经典,大概相当于Bible或 Holy Bible而不是 Classics,在传统社会中保证着世界观、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并获得了正统性的地位,因此可以称之为“神圣型经典”或“宗教型经典”。用来说明经典的条件而被我们作为个案的儒家经典,基本上就属于这种类型的经典。中国是世界上几大文明体系中较早形成经典传统并由“经典”引导的文明和文化。儒家经典及其围绕它们而形成的经学,最为体系化、规模化和符号化,谁要是说中国最具有“经典传统”和经典解释传统,我不会表示任何异议。我所说的早期儒家经典,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典籍,它们一般被称之为“六经”。本文从儒家这六部书籍的经典化过程这一特殊的视角,试图对经典的条件这一一般性的问题提供某种一般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