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道教内丹学是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生命超越理论和修道方式,经过千百年来道教内丹家们的不断探索,在与儒佛的抗争与交融中,道教内丹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完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工夫的“道教仙学”,它的主旨被概括为“顺凡逆仙”的“返本还源”之道。对道教内丹学中的“顺逆”问题的研究,就是对内丹学修道成仙的本体论基础的研究,它有助于了解内丹学成仙的可能性和它蕴含的对宇宙生命奥秘的洞见。本文从现代角度检讨了这一问题的理论效果,揭示内丹学本体论所可能蕴含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先天一气”是道教内丹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是本体概念在内丹学修炼的直观意义上的呈现,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本体意义上的“道”或“虚”,也不是后天意义上的“精、气、神”之一的“气”,而是内丹学返本还原修炼体系中从后天回归先天的一个重要的过渡状态,是内丹学修炼成仙的必由之路。本文在综览内丹学文献的基础上,对内丹学关于“先天一气”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与诠释。  相似文献   

3.
道教是关注生命的宗教。道教经典《度人经》把这一思想概括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通过对“道”的认识和体悟,遵循“道”的原则来完善人的生命,“生道合一”,达到生命无限自由的境界,这就是道教的“成仙得道”。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道教内丹学相当兴盛,不仅传统丹道派别活跃,而且还出现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丹道新派,内丹学成为这一时期道教理论的主流,林林总总的较为通俗化的内丹著述流传于社会.而且,其时的内丹著述融摄道儒释思想特别突出,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长久以来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陆西星、李西月的思想颇具代表性,他们分别提出了"仙佛圣凡同具同证","性命双修,此本成仙作佛为圣之大旨",竭力将三教思想相融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分析了陈致虚道教易学的内丹学思想的理论特色。陈致虚以《周易》之理来建构其内丹学的思想体系,提出了“易只阴阳两件物事”、“易之道道数也”、“易之道统乎天心”等三条道教内丹学的原则。认为道教内丹修炼是法天地阴阳造化生生之理而进行的,天地造化就是太极或道的展开过程,修道即是要回复到道本身。而天地造化之功不离阴阳两件物事,所以,内丹修炼不离阴阳。“阴阳”为道之纲纪,向道复归的路径为“逆”,“天心”即天地造化生生的节度和有序性,内丹修炼通过调和“阴阳”,以“逆”的方式法“天心”而施功,便能参赞天地之化育,以论还丹。陈致虚通过“援易入道”,在对本体之道的理解、修持的原理、证道的方法等内丹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上作出了具有特色的阐述,为宋元时期成熟的道教内丹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养生思想是道教教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而作为得道的最高境界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由此成为仙人或真人。仙或真人的观念是从古老的方仙道中继承的思想。它的特点在于,希望通过一定的修炼,人的精神和形体都得到改造,微妙灵通,超越现实世界的束缚,甚至在天地毁灭的大劫到来时,仍能保持生命的存在。成仙就是与道合一,因此它是所信仰的道与现实的人之间的连结点。成仙的理想是道教教义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提出过一些有关内丹修炼的理论,但与他同时代的钟离权和吕洞宾却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内丹学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对杜光庭与钟吕内丹道的比较研究,以说明杜光庭对“性命双修”的强调,在某种意义上说,为内丹心性学在唐末五代的迅速发展,并在宋代以后成为道教思想与实践的主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近代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及其追随者的内丹思想,认为陈撄宁学派所谓“仙学”是明清内丹思潮发展的结果,构成民国道教发展的一种新型。式对内丹内含的科学因素及其理论,通过对陈撄宁学派之介绍作了新的评析  相似文献   

9.
谢正强 《宗教学研究》2003,2(3):100-104
钟吕内丹是五代宋初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丹法系统 ,它以道教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其理论基础 ,而这一思想基础更直接的来源则是汉代道教经典《周易参同契》。本文将《周易参同契》与钟吕内丹派经典《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等相比较 ,并参以其它内丹经典 ,深入分析了《参同契》对钟吕内丹道理论建构的重要影响 ,包括天道观、药物论、火侯说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内丹学在宋代思想史上之意义为题.试图透过对宋代道教的时代特征的分析,以探索道教与时代的关系。文章通过“内丹学的思维特征”、“内丹之心统性命”、“内丹的自我超越”等三个命题的讨论,认为:道教发展至宋代,孕育出了内丹学。宋代内丹学不断地追求自我提升,以达到自我超越,复归于生命的真正本源,并自觉认识到与传统养生学及炼丹的区别。作者将此称之为“内转”,且指出它与宋代的文化趋势一脉相通。  相似文献   

11.
道教内丹学的解脱观念有别于传统道教的“肉体飞升”之说 ,而以神气合一的阳神解脱为内丹修炼的目标。本文考察了佛道二教关于“神形”问题的争论对内丹学解脱观念形成的重要影响 ,并阐述了内丹学解脱观念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论《庄子·天地》篇中“玄珠”与道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天地》篇中之“玄珠”本意是比喻道家的形上本体之“道”。由于“玄珠”渗入了神秘性内涵,因而道教对其进行了借用与发挥。在外丹术中,“玄珠”是水银的隐名;在内丹术中,“玄珠”是内丹的别名。道教内丹学是心性之学在其理论上的表现,随着内丹学的发展,“玄珠”又被看作心与性的代称。道教赋予“玄珠”以宗教与信仰的内涵,其对“玄珠”这个特殊概念的借用和发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庄子》对道教的深刻影响,以及道家与道教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最近,阅读了田诚阳道长写的《仙学详述》、《中华道家修炼学(上下册)》及《修道入门》三部书之后,感到田诚阳对道家、道教及仙学的一些看法是不恰当的。这些不恰当的看法,多数都集中在这三部书卷首语的《试论中华道家修炼学之发展史与生命力》一文中。另外,在《仙学详述》一书仙学修炼概论的一章内也有一些。主要有以下几点,现提出来商榷。1.(陈撄宁)把仙学从道教的躯壳中分解出来,专弘仙学,不谈宗教。2.道家修炼的中心是“道”,成仙的目的是为了得道;道教信仰的中心是“神”,信神的目的是为了保佑。道家修炼不信天命,讲…  相似文献   

14.
阴阳问题在内丹学中非常重要,阴阳概念在内丹学中有多重意义,在内丹学本体论、生命观和工夫论等各层面都有相应的意义体现,而“阴阳交(?)”又是内丹学修炼中的核心问题,值得做专门的研究。本文研究阴阳交(?)在内丹学中的重要意义,对内丹学中的阴阳交(?)问题作一系统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生命道教"与"生活道教"两种说法的来历进行了梳理,认为"生命"概念多与传统道教之"治身""度己""仙道""出世"等说法相关,而"生活"问题则属"治国""度人""人道""入世"诸论范围,且道教之"度己"(仙道)乃与"度人"(人道)紧密相联、难以分割,实为其成仙学说之一体两面,如果仅强调其中某一方面,将令另一方面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句名言说 :天地之大德曰生。然而 ,“法轮功”邪教以所谓的“按法轮”、“消业”、“上层次”、“升天圆满”等相诱惑 ,致人有病不治 ,精神错乱 ,最后发展到“法轮功”痴迷者在天安门广场引火自焚。危害社会 ,残害生命。令我们宗教界人士无不感到愤怒和痛心。道教是以“仙道贵生 ,无量度人”为宗旨的宗教。亦即说是以成仙得道、长生贵生为信仰追求 ,以济世度人为目标。这是道教重要的基本教义。所谓仙道贵生 ,即重视人生和生命 ,人要通过“摄生”、“贵生”、“宝精”、“炼气”、“养神”等修持修炼 ,达到与道合真、长生久视 ,成仙得…  相似文献   

17.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其著作《道德经》中即有归根复命的内炼学说,又讲述了“长生久视”的终极理想,从而与先秦以来的仙人与后世道教的仙道有了紧密的内在联系。仙人与仙道是指春秋、战国之际的“方仙道”、“神仙家”,它源肇于上古的巫师文化,至春秋、战国时不死成仙的思想已颇为流行,故被世人所重视。关于老子与仙人、仙道的关系,以及他对道教养生学的影响与贡献,下面略加讲述。《道德经》一书文约义丰,自传世以来,人们对它的理解就有分歧。历代出现的几百注家各执一说,莫衷一是。作为道教而言,既继承了《道德经》的宇宙生成学说,又…  相似文献   

18.
道教的神仙信仰是其神学理论的核心,也是修道者不懈地进行宗教实践的动力。内丹修炼作为修道成仙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道教修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老子《道德经》的致虚守静、归根复命、返朴归真而达于道,庄子的纯素之道、坐忘心斋,到唐以后内丹家的性命双修,宋元时期提出“  相似文献   

19.
当将<灵剑子>一书定位为北宋时期的作品时,其历史地位就更为特殊,在道教的文化发展上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处于唐代道教之后,南宋各种新道派成立之期,介于符馩与丹道的传承之间.此一时期道教可以说是支派繁衍与驳杂混乱,除了符馩科教道法特别兴盛外,在道教的思想与理论的建构上有不少的突破与建树,尤其在道家的修炼术上,从唐代的外丹术转向于内修的锻炼术,体内炼丹的思想大为流行,在张伯端的<悟真篇>之前,类似"内丹"的修行方法与技术已层出不穷,不少道士符馩与内修是同时并进.<灵剑子>正好是道教内丹学说与理论成型之前的作品,反映了道教在性命修持上的长期努力,为南宋、金、元修炼内丹道派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道教的各种教派在文化上是互相杂揉的,追求的是炼养成仙的目标,至于五花八门的各种功法,可以各取所需与各自发展.在唐宋内丹思潮的影向下,导致道教生态环境的转变,<灵剑子>即是这种转变下的一种形态,吸收了由行气、胎息而来的内丹功法,但就其宗教本质来说,内修只是其成仙的一种手段而已,仍着重于阴骘的功德圆满上.  相似文献   

20.
道教伦理学说从其产生即存在价值观的内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的不断运动和发展,以及佛教伦理的强烈冲击,导致道教在竭力排斥佛教伦理的同时,逐渐接受了佛教伦理的影响,通过缓慢的自我更新而达到自我强化。于是由前期的调和人道与仙道,渐向出世思想倾斜,终至后期的弃世出家、径取仙道;道教神仙思想则由前期的外丹信仰、肉体成仙逐渐向内丹信仰和心性超越、精神不死信仰转化。道教伦理的这个发展历程,恰与佛教逐渐接受中国传统伦理影响的汉化过程相并行,致使“三教合一”思想形成。至此,中国伦理学说的社会控制力达到了空前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