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哲学动态》1984年第10期上发表了熊立文同志的《辩证思维应该如何表述运动》一文。该文认为:我国许多辩证逻辑教材和一般哲学著作,都用这样一个命题来表述机械运动:“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而这个由黑格尔首先提出的命题是不恰当的。据此,熊文便提出了一个新命题:“运动就是,当既是此刻又非此刻时,物体既在这里又不在这里。”  相似文献   

2.
本刊1984年第10期北京师范大学熊立文同志在题为《辩证思维应该如何表述运动》的文章中认为,我国许多辩证逻辑教材和一般哲学著作,都用这样一个命题来表述机械运动,即“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个首先由黑格尔提出的命题是不恰当的,应代之以一个新命题,即“运动就是,当既是此刻又非此刻时,物体既在这里又不在这里。”接着,本刊1985年第3期  相似文献   

3.
我国许多辩证逻辑教材和一般哲学著作,都用这样一个命题来表述机械运动: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①认为这个命题表达了时间和空间的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表达了运动的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我认为,用这个命题来表述运动是否恰当,这是值得讨论的。这个命题的基本思想是由黑格尔提出的。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说,“外在的感性运动是矛盾的直接实有。某物之所以运动,不仅因为它在这个‘此刻’在这里,在那个‘此刻’  相似文献   

4.
刘永川同志的《一个辩证命题的形式化》(简称《化》文,载《哲学研究》1981年第6期),对我的《“矛盾”命题的无矛盾形式》(简称《矛》文,载《哲学研究》1981年第1期)进行商榷。《矛》、《化》二文均以将辩证命题“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Ω)”形式化为宗旨。围绕此宗  相似文献   

5.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社会时—空特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列宁说:“思维的范畴不是人的工具,而是自然的和人的规律性的表述。”(《哲学笔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95页)列宁的这一论断当然也适用于哲学上的时一空范畴。哲学的时一空范畴,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的表现。全部人类认识史证明,没有辩证的、唯物的时空概念,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运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哲学研究》1981年第1期上发表了林邦瑾同志的《“矛盾”命题的无矛盾形式》一文,其中第二部分试图把命题“运动着的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形式化。但这个形式化依据于一点,即是否当m趋近于无穷时,区间[Sm,S′_m]和[S_m,S(m+1)]可以看成同一地方;这种看法是值得商  相似文献   

7.
《老子》既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又渗透着战略性思维,其战略思想与《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有着辩证统一性,对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冯锋 《现代哲学》2000,(4):37-41
从1842年的《莱茵报》时期到1846年8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完成的4年间,马克思完成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标志着唯物史观创立的《形态》无疑是这一时期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制高点,其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首次论述,我们称之为表述Ⅰ。13年后,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唯物史观又作了经典式的论述,我们称之为表述Ⅱ。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这两次表述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差别,是认识上的深化过程。下面我们试图从这种认知出发,来重新探讨一下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科学内涵的基本观念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9.
找对参照物     
正(一)参照物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假如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状态,就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若位置有变化,则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站在上升电梯里的人,如果以电梯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而以地面为参照物,人就是运动的。  相似文献   

10.
实践的唯物主义既承认现存感性世界的现实的客观存在和它作为人的活动的前提的优先地位,同时,它又不把现存的感性世界看作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一个有人的感性活动,有人的实践参与其间的辩证的、历史的运动过程的结果。实践唯物主义也就是“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人们对现存世界的辩证运动的合理理解和如实掌握,不但必须在人们的实践充分展开的基础上,并通过高度发达的哲学理性思维才能得到,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人们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实践活动作为必要的因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以下简称《思》,p592)而辩证思维、思维训练在思维品质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思》,p582)目前,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较差,缺少理论思维、主要是辩证思维能力,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重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这篇文章是讨论形式逻辑不矛盾律与辩证矛盾规律的关系问题的。作者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既不在于形而上学地否认辩证逻辑,也不在于诡辩论地抛弃形式逻辑,更不在于两种逻辑之折衷主义的混合,而是在于两种逻辑的相互过渡。作者认为,在认识的第一个阶段上,我们描述本质的各个表现形式并把它们中的每一个归结为抽象的同一性,这时不矛盾律是必要且充分的;在第二个阶段上,我们深入地分析本质,认识事物本质中的内在矛盾,这时不矛盾律是必要而不充分的;在第三个阶段上,我们依据对本质所作的辩证分析,从本质推演出各式各样的现象,这时不矛盾律也是必要而不充分的。作者认为,反映现象的内在同一性的思维必须按照不矛盾律来进行,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内在对立统一的思维则必须按照辩证逻辑规律来进行。辩证逻辑规律包含了形式逻辑规律,而把它作为自己的从属环节,正如相对论力学规律包含了古典力学规律、剩余价值生产规律包含了价值规律一样。事物本质中的内在矛盾是阐明不矛盾律过渡到辩证矛盾规律的联结性环节,正如洛仑茨转换是阐明古典力学规律过渡到相对论力学规律、劳动力的二重性是阐明价值规律过渡到剩余价值生产规律的联结性环节一样。切尔尼克批评了一些修正主义哲学家(沙夫、巴特斯、柯尔曼)在“资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批评面前退却”,他们“责难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在某些场合使用了‘逻辑矛盾的’陈述”。作者讨论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列宁的《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讽刺》中的三个辩证逻辑矛盾的表述方式,说明在思维中有两类逻辑矛盾,一类是正确思维中不应有的形式逻辑矛盾,一类是反映客观矛盾的辩证逻辑矛盾,而这类逻辑矛盾在正确的思维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符合于真理的思维的必要规律。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的辩证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的辩证思维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谢世平辩证思维是祖国医学的优势和特长,它在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实质就是一种医学的辩证思维。但目前哲学界并未认识到在中国古代已形成了辩证思维。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医...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世界充满辩证矛盾。因此,对现实世界作辩证的思考就无法避免辩证矛盾。然而,普通逻辑却又不允许自相矛盾。这就产生了辩证思维中包含辩证矛盾的命题如何不自相矛盾的形式化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将一个包含辩证矛盾的辩证命题不自相矛盾的形式化来初步地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乌杰同志在《系统辩证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下引只标页码)一书中,创造了一个“新的哲学——系统辩证论”(第32页)。他说,他创造的这个“系统辩证论综合发展了唯物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社会辩证法、思维辩证法的一系列的哲学范畴而形成自己的哲学范畴,并按其内在联系组成新的科学体系”,它“既是一般世界观,又是一般方法论、认识论、价  相似文献   

16.
戴劲 《学海》2005,(4):196-198
本文缘起于以康德物自体理论中一个悖论的思考。康德规定物体是存在的,因为他不能设想一旦脱离了刺激物感官如何形成表象———“它必须存在,否则感觉就无法解释了。同现象相应的,必然有显现的某种东西、心外的某种东西、影响我们的感官和提供知识质料的某种东西。”①然而,他又无法描述其存在形式(时空、运动、因果)。这一悖论还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一般将物自体理解为是不可认识、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这就意味着物自体在思维之外;然而,人们在讲物自体不可知、独自存在时已经思维着它———“说它是任何属于感官知觉的宾词都不能描述的某…  相似文献   

17.
逻辑矛盾、辩证矛盾是两类根本不同的矛盾,这在学术界似乎已成定论。然而,悖论是什么?它内含什么矛盾?这些问题在悖论研究中迄今尚未取得共识。黄展骥先生在《悖论内含什么“矛盾”?》一文中对此做了评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黄先生关于悖论可同时兼含“两类矛盾”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他在论述中出现的逻辑混乱,既与混淆悖论和其他两类矛盾有关,又与他没有分开悖论的矛盾归属和悖论的构成问题有关。下面,先指出黄先生论述中不应有的混乱及产生这一混乱的原因,然后论述悖论的矛盾归属和它的构成问题。 一、不应该出现的逻辑混乱。黄先生认为,“‘悖论’是极殊的逻辑矛盾(甲)而非辩证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着辩证思维的历史传统。这一传统在古代的中国又可分为三大思想系统;一是以《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为代表的儒家辩证法系统。二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辩证法系统。三是以中国佛学为代表的佛家辩证法系统。这三大辩证法系统都讲对立统一的学说,但各自又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一般来说,儒家的辩证法尚“动”,道家的辩证法主“静”,这  相似文献   

19.
1 通常是把辩证法区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这里的“客观辩证法”是指“事物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思维的辩证法”。至于认识的辩证法”和“实践的辩证法”,则未作出明确归属。对于这种区分,人们常常提出疑问:事物本身是否存在与辩证法相对待的形而上学?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不是主观的?认识的辩证运动和实践的辩证运动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论述表明,无论是外在于思维的物质世界还是人类思维本身,无论是思维反映存在的认识运动还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它们自在地都是辩证的运动过程。他主要是在四重意义上说明辩证法的自在性的。  相似文献   

20.
一《周易》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典辩证思维的源头,它的特有的取象思维与整体思维对中国哲学乃至中国传统绘画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易》的认知方式离不开物象,以物象为工具,通过类比、联想和象征,把具体经验普遍化,公式化,进而推诸一切事情,即所谓“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这就形成了《周易》第一个思维特点——观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