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明德慎罚"是西周初年周公提出的重要法律思想。从《周易》古经中的类似表述来看,其已有明显的"明德慎罚"观。"明德"思想反映在《恒》九三、《益》九五等爻辞中;《临》卦中有对人民实施德教的内容。《周易》古经的"慎罚"观在西周刑罚适用原则中也有体现。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制思想后来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政治和法律理论之中。研究《周易》古经中"明德慎罚"的法律观,探究它所涉及的西周法制,不仅能为我们研究西周法制提供宝贵的史料,也能更好的梳理商末周初法律思想的变化脉络,进一步印证这一思想对西周社会、政治和法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曹福敬在《中国哲学史研究》1988年第3期发表文章认为,《周易》的成书不仅在周初,而且在整个西周都是不可能的,它是进入春秋以后的作品。一、从古筮的示卦特点和古易史来分析。西周中晚期,人们以八卦所重的六十四卦来占筮,显示所得之卦的记载方式都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周易》研究颇盛,出版专著5种,发表论文50余篇,作者中既有老专家,也有中青年学者,现把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分述于后。一、《周易》成书年代。关于《易经》成书年代问题历来有争论,主要有四种观点:1、殷末周初说;2、西周前期说;3、西周末年说;4、春秋战国说。从目前论著看,研究在深入,赞成西周前期说的较多,持这种观点的有张立文、张岱年、居乃鹏等人。此外,也有  相似文献   

4.
《禹贡》成书西周中期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红琴 《学海》2006,(2):188-193
《禹贡》成书时代是《禹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和首要的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冀州在《禹贡》中的重要位置和周人尊夏的史实,推断《禹贡》主要内容成于西周。进而由古人关于铁的认识和使用及梁州贡“铁”的记载,推断《禹贡》成书应在西周中期。公盨及其铭文为《禹贡》主要内容成于西周中期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关键词《禹贡》成书时代西周中期  相似文献   

5.
李大用在《中国哲学史研究》1988年第四期发表了题为《从西周甲骨文探讨(周易)卦爻辞的性质》的文章,认为高亨、李镜池等学者把《周易》视为上古筮书是不符合《周易》卦爻辞的实际,低估了它在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作用。该文从西周甲骨文的卜辞入手,参照了先秦、两汉有关典籍对《周易》六十四卦进行了综合的考察和分析,提出了《周易》的卦爻辞是周公、召公为让其后代居安思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周易》经文中"天""地""再""户""禽""高尚""富""童""莫""快""帝""履""时"等字词进行了深入考释,并对它们在殷甲骨文、西周金文、《尚书》、《诗经》等西周文献中的用法进行比较研究,证明它们在《周易》经文中的用法为西周晚期使用的词义,证明《周易》经文为西周晚期写成。  相似文献   

7.
王福银 《管子学刊》2007,(2):39-40,62
祭孔乐舞是迄今为止中国仅存的雅乐舞,而《韶乐》又是中国历代王朝所尊崇的雅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两者在我国雅乐发展历史中同样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艺术发展的规律,任何艺术的新生作品都必须或必然是建立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祭孔乐舞的诞生虽然远离《韶乐》流传盛行的西周,但是,《韶乐》的内容和形式却深深影响着中国历代雅乐的制作和发展。作为中国雅乐分支的孔庙乐舞,对《韶乐》的传承也必定有历史的必然和血脉的联系。因此毋庸置疑,现存的祭孔乐舞成为当下我们寻找古《韶乐》历史面貌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实物资料。而通过研究发现,两者之间不仅有关而且渊源久矣。  相似文献   

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易经》中的蛊卦,所记述的是西周早、中期关于侍奉父母的应有态度;其丰卦,所记述的则是西周早、中期出现的一次太阳黑斑天象以及当时官方的祭祀风俗。  相似文献   

9.
对于上古文明的新阐释——评介《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薛蕙若夏、商、西周三代是我国历史步入文明时代的初始阶段。研究这一早期文明的特点,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无疑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历来为史家所重视。与前辈史家侧重于研究三代社会的巨大变革的思路不同,晁...  相似文献   

10.
王树明 《管子学刊》2010,(4):111-116
山东高青发现西周城址,是周人东征过程中,其在鲁北偏西敌对势力的中心区域设防、建设的一个名叫薄姑的军事重镇;城址偏东一侧贵族墓葬偏南一地发现TJ2祭祀台基,是用以实行墓祭、赏有功,或所谓"用命赏于祖"的一个地方;齐国初都营丘,在昌乐县东南一带的河西遗址。其所谓姜姓丰国者,其初封地域,大致应在今山东南部与江苏搭界地带,也或稍是偏西的地方。从陈庄发现考古资料研究判断,发生在西周初年的周公东征,齐祖太公望姜尚应也参加了,并也参与指挥了这次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易学史在经历了由伏羲时代到炎黄时代再到夏商时代的滥觞期之后,迨西周初期则呈现出甲骨易卦和金文易卦并蒂兴盛的璀璨局面;到了西周中后期,又出现了陶文易卦,特别是陶拍易卦的出现,说明《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序结构已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切充分说明:《易经》一书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怀胎之后,到了西周中后期,正在履行它的一朝分娩之重任。  相似文献   

12.
《周易》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典籍。《周易》为汉、唐、宋、明的文化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直至今日,仍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周易》分经传两部分。传说“上下经”是周文王所作,但无确据。今天多数哲学史家都承认《周易》上下经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周易大传》十篇传说是孔子所作,亦无确据。但是有两件事实是确定无疑的:第一,《大传》是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所传授  相似文献   

13.
《周易》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0月25日至29日在长沙举行。这次讨论会由湖南师范学院发起,与会者有来自全国九个省市的专家、学者40余人。讨论会收到论文十多篇,还收到湖南师院宋祚胤近著《周易新论》。会议就周易的成书年代、性质、思想内容和研究方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评价了宋著《周易新论》。关于《易经》的成书年代近年来学者有四种观点,即殷末周初说、西周前期说、西周末年说,春秋战国说。这次讨论会学者多数持西周末年说。其理由是:(1)《易经》的文  相似文献   

14.
《史记·周本纪》说:武王“封尚父于营丘,曰齐”。齐国何以称“齐”?两千年来,学者作出种种解释,迄今未能揭开这一上古文化之谜。有周一代的封国,多袭其封国原称以为国号。齐国古称北齐,太公望封于齐,因以为国号。此说为不少学者所信奉。但如深究北齐、姜齐何以名齐,齐之初始义究竟作何解释,则迄今不甚了了。司马迁提出“齐所以为齐,以天齐”(《史记·  相似文献   

15.
一周武王封太公望于齐的史证据赵光贤先生改定《世俘》及所拟武王伐商日程表:公元前1045年(文王受命十一年)4月16日(庚戍),周师自朝歌凯旋返周,4月17日(辛亥)至19日(癸丑),武王祭天宗上帝,追王太王、王季、文王诸周先王,4月21日(乙卯),庶国祀于周庙。所谓庶国应即诸归顺宗周的诸侯国,其中既有新建之诸侯,也有续封的殷外服方国,《尚书·牧誓》中的西南八国及《史记·周本纪》中参加“东观兵”的八百诸侯属于祀于周庙的庶国之列。因此,据赵先生改定《世俘》所记庶国祀于周庙这一史实,可以推知武王于克殷前后的确进行过大分封。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天”是一个重要范畴.“天”有不同的含义和伦理意蕴.本文对商西周、先秦儒家道家及《周易》《中庸》和汉唐宋明时期的“天”观念及其伦理意蕴进行了疏理分析,并对其启示意义作出了阐释.  相似文献   

17.
正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血脉。书法作为思想意识和传统文化载体,被历代教育界所重视和推崇。据《礼记》记载,西周即设有"国学",要学习"六艺",书法就是其中之一;汉朝设有"书馆";唐代有"国子监";明清更有"馆阁体"等等。近年来,书法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性得到有识之士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2011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中小学加强书法基础教育。2013年1月,教育部又颁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这份《指导纲要》对《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做了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王星光 《学海》2005,(1):198-200
王健研究员的《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究》一书2 0 0 4年 5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开卷阅读 ,便被书中明晰的思路和清新的见解所吸引 ,使我颇有先睹为快的感觉。在三代的历史中 ,周代是更为成熟的朝代 ,周代不但继承了夏商两代的疆域版图 ,而且沿袭了夏商的一些典章制度 ,并根据西周的统治格局加以系统化和完善。因此 ,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制度中最为完备的时期。正像农民要将土地划分为若干田亩沟垅以便耕作、浇灌、管理一样 ,一个国家也要将全部国土分成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区域 ,以便加强统治和管理 …  相似文献   

19.
卞玉山 《管子学刊》2012,(4):103-108
西周封卞国、建卞族是周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西周曹叔振铎之子卞叔田封于卞之史,首见唐《元和姓纂》之记载:"卞,姬姓,曹振铎之后,支庶食采于卞,因氏",但因文字过简,相关深层次问题未得述及,给后人留下诸多疑题。笔者通过《春秋经》、《左传》、《史记》、《礼记》、《世本》、《泗水县地名志》、《兖州府志》等大量史料论证和古国遗址考证,进一步对西周曹叔振铎之子卞叔田被封卞国的有无?怎么封?为什么封?西周封卞国、建卞氏族与上古卞明国、卞氏族的关系如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以期恢复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20.
蒋波 《管子学刊》2012,(4):109-112,118
姜太公,又称姜子牙、姜尚、吕尚、吕望、太公望、齐太公等,我国商末周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虽然记载姜太公生平事迹的相关史料并不多,但由于他彪炳史册的功绩,以及丰富的政治、军事思想,学界对其一直较为关注。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论著层出不穷,例如人物评传就有刘斌、徐树梓的《姜太公本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焦安南、李建义的《姜太公传》(泰山出版社1998年)、姜国柱的《姜太公评传》(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韩玉德的《姜太公》(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等多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