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从《红楼梦》中有关“死”的讳饰看语境对语义模糊度的影响
引用本文:韩臻.从《红楼梦》中有关“死”的讳饰看语境对语义模糊度的影响[J].思维与智慧,1993(1).
作者姓名:韩臻
摘    要:“生命的完结”这种自然现象在人类心理上普遍带有一种不祥的色彩,因此各民族的语言中都有许多关于“死”的讳饰。尽管因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在讳饰的方式上有很大差别,但是所有的讳饰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把“死”这一无可辩驳的事实用模糊、委婉的语言表达出来,因而对“死”的讳饰归根到底是一个模糊度的问题。汉语中有关“死”的说法从古至今恐怕不下几百个,据作者粗略统计,《红楼梦》一书中关于“死”的讳饰约有许个。这些讳饰比拟方式各异,模糊程度不一,反映了复杂的文化、心理现象。本文试图从语言环境入手对“死”的讳饰的模糊度进行粗浅的探讨,以管窥语言环境与语义模糊度之间的关系及其所包含的深层文化现象。从社会文化环境来看,《红楼梦》的作者生活于明末清初的封建时代,因而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讳饰,如“薨”、“归地府”、“宾天”、“升仙”等。这些用来讳饰“死”的事物都是中国封建文化中特有的现象,反映了语义的历史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