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儒家事功伦理的发展脉络
引用本文:李雪辰.儒家事功伦理的发展脉络[J].道德与文明,2014(5):58.
作者姓名:李雪辰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ZX05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3批面上资助(2013M530886);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S2011B11)
摘    要:儒家伦理在重视德性修养的同时,具有强烈的事功精神和淑世情怀。孔子对"仁"和义利关系的理解包含着事功内容,在评价人物时亦将事功作为重要标准之一。孔子之后,由内圣成德到外王事功进路在《大学》中得以确立,儒家的事功精神一度被遮蔽。北宋儒者在复兴儒学过程中提倡"通经达用",力图重启儒家的事功追求并积极诉诸从政实践。南宋事功学派继承这一思潮,高举事功大旗,在与朱熹的论辩中比较完整地阐发了儒家的事功伦理。明末清初的经世之学主张仁义与事功相统一,提出了正谊谋利、明道计功的义利统一观,进一步发展了两宋儒学的事功伦理传统。

关 键 词:儒家  事功  事功伦理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道德与文明》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道德与文明》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