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本觉”与“无我”——佛教“心性论”的主体与非主体之辨
作者姓名:张震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计划
摘    要:本觉之心体虽然具有自为、自使、自行和自止的主动性,但这一能动却与主体性哲学相异。本觉否定了心体的实体/实有性,强调觉心发起的在世和形式的随机摄化。在非镜的视域下,其不以意识去思维意识、不以心捉心消解了自我意识对整体时间的割裂。同时,不被意识割裂出来的念本身即成为无我的第四时,即:本觉构建了一个无客体化行为的非对象性主体,一个代词性的虚指主体,它与普贤时间同一,是一个可不断生成和创造价值,同时也是在自我消融中的无主体之主体。这不仅是对汉传佛教心性论与原始佛教无我论的一种理论调和,也对进退维谷的当代主体性哲学具有某种借鉴意义。

关 键 词:本觉  无我  主体性  代词性  第四时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