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青少年的自我同情对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感恩的中介作用
引用本文:刘艾祎,王文超,伍新春.青少年的自我同情对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感恩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2,38(6):859-868.
作者姓名:刘艾祎  王文超  伍新春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心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北京 10087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07108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20NTSS02);2020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专项课题(BNUSZ2020ZX03)。
摘    要:采用自我同情量表、感恩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地震4.5年后的49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以考察自我同情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并检验感恩在其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积极自我同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消极自我同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SD;积极自我同情可以通过感恩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消极自我同情可以通过感恩正向预测PTSD、负向预测PTG。研究显示,积极的自我同情可以缓解青少年的PTSD、促进PTG的发展,而消极自我同情会加重青少年的PTSD;感恩在自我同情与PTSD和PTG之间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关 键 词:自我同情  感恩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成长  青少年  
点击此处可从《心理发展与教育》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心理发展与教育》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