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及美学家蔡仪——答《凤凰大视野》记者问
作者姓名:杜书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    要:我看美学"三国"问:20世纪50-60年代,在国内展开了一场美学大讨论.那么,这场讨论主要是在哪几派中进行的?它们各自所持观点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是谁?答:上个世纪50-60年代,在美学史上最引人注目、能够留下重重一笔的学术活动,是进行了一场了全国性美学大辩论.这是在中国政治批判接连不断、政治几乎掩盖一切的特殊环境中,在诸如批判《武训传》、批判胡适、批判胡风、反右派、反右倾机会主义等等各种火药味甚浓的政治运动夹缝中,少有的基本属于学术本身的自由辩论活动.大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蔡仪先生(1906-1992,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就学于北京大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哲学教育系和九州帝国大学日本文学系,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原名蔡南冠,湖南攸县人),朱光潜先生(1897-1986,北京大学教授,曾就学于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和后起的李泽厚先生(1930-,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就学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家、美学家,湖南宁乡人).他们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演出了一场有声有色的美学"三国演义",在激烈的学术交战中迸发火花,各自申说、阐发、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美学主张,形成各具特色、三足鼎立的美学学派,共同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