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误读”与新义——经学文本诠释刍议
引用本文:杨端志.“误读”与新义——经学文本诠释刍议[J].周易研究,2010(5).
作者姓名:杨端志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周易》语言学研究”(08JJD720041)
摘    要:中国的文本诠释学产生于战国时期。从文本诠释的内容、性质和体例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义理诠释学,一般称为"传"。另一类是语言诠释学,一般称为"训诂"或"诂训"。传的特点是"解说经义","并经文所未言者而引申之","多离经"。诂训的特点是"第就经文所言者而诠释之",追求文本原貌、原义。但是,在文本诠释的历史实践中,传往往离不开训诂,训诂也离不开传。"传"的内容在西方诠释学中又称作"误读"。我们借用"误读"的概念只是为了吸收西方文本诠释中的合理成分,并不是同意放弃追求文本原貌、原义的真理性原则。在中国文化史上,"误读"是创建新义理的一种方式,也是为汉语增加新质要素的一种方式。"误读"源于春秋战国间"断章取义"、"以意逆志"、"诗无达诂"的文本阅读诠释理论,是一种理论创新、语言创新的手段。"误读"在易学发展史上,尤其《易经》与《易传》的关系上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有着突出的解释力。

关 键 词:易经  易传  误读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