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从思想倾向和著述体例谈《今本竹书纪年》的真伪问题
引用本文:邵东方!新加坡.从思想倾向和著述体例谈《今本竹书纪年》的真伪问题[J].中国哲学史,1998(2).
作者姓名:邵东方!新加坡
摘    要:清末经学家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总括清代考据学的学术贡献概有三项:一是辑佚书,二是精校勘,三是通小学.清代考据学家通过辑佚,把大量散失的古代佚文从现存的古书中辑出,使人们读到原先所看不到的书籍.他们又通过校勘,把古书中的各种错讹加以改正,使人们能够看懂原来因错讹而无法读通的古书.他们还运用文字训诂音韵之学,对大量古代典籍加以解释,使人们能够理解原来误解或不解的古书.除此三者之外,清代考据学家还有一项重要贡献,那就是辨伪.清代考据学家辨伪的成绩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揭露某部古书是后人伪造的,使之不与真书混淆;其次是将伪书抄袭他书的材料逐一列出,以说明这些材料的时代性,并作为研究该时代而非古代的材料.清儒大规模地辨古书之伪应该说是宋明辨伪学术潮流的继续和发展.一方面,他们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儒家经典的纯洁性;但是另一方面,他们辨伪的结果在客观上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思想史意义.比中,伪《古文尚书》之《大禹漠》篇的所谓十六字心传原本是陆、王心学的一个重要依据,此书之伪被揭露出来后,十六字心传便失去了经典的根据.因此,我们可以说,辨伪在客观上起了破除传统旧说的作用.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