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四)
引用本文:徐向东.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四)[J].哲学动态,1993(8).
作者姓名:徐向东
摘    要: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四)徐向东四:意向性与因果性作为一个同一性论点,类型同一性理论由于太强而引起了众多的异议,对这个理论的比较合理的抉择便是标志同一性理论。这个理论断言在精神类型和物理类型的标志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的存在被认为符合精神性质和物理性质的不可还原的特征。因此,标志同一性理论既避免了对类型同一性理论的现象性质异议,又避免了精神状态类型的多种实现的可能性的异议。但是,这个同一性理论是否避免承诺类型同一性理论和相关的异议,取决于与之相关的关于事件本质的形而上学理论,取决于对精神事件和物理事件之间的关系的另一种理解,这种理解认为精神事件是伴随着物理事件而发生的。标志同一性理论以及对事件本质的讨论,是最近20年来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另一个热点。这场争论的中心人物是戴维森和金(J·Kim)。戴维森在心一身关系上的见解称为“异常一元论”(Anomalousmonism)(或“非还原的一无论”)①。按照这一观点,尽管精神类型或精神物质既不可还原为物理的类型或性质,也无彼此相关的规律,但每个个别的(标志的)精神事件是一个物理事件,这个观点的异常性表现在精神现象的因果的异常性上。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