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两个结合”的历史贡献及实践要求
引用本文:徐奉臻.“两个结合”的历史贡献及实践要求[J].哲学动态,2022(11):5-15+127.
作者姓名:徐奉臻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关于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重要论述研究”(编号19BKS06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两个结合’和‘两个伟大革命’研究”(编号HIT.HSS.20223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两个结合”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形成了“一体三翼”的叙事框架和“一本两基”的内在逻辑,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深度。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生发逻辑。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契合机制,一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相联系,就会释放出改变中国的磅礴力量。马克思主义既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变迁的内在潜力,也为理性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通,产生了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合力动能。基于“一对二双向互化”和“三翼互促”的历史原则,强化“两个结合”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极为重大。一方面,将从理论层面实现“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辩证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将从实践层面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原生版”转化为“中国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代版”转化为“当代版”,在不断回答世界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的过程中,揭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互不辜负之...

关 键 词: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伟大社会革命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