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多元斗争主体何以可能?——后马克思主义的身份认同理论及其批判
引用本文:杨植迪.多元斗争主体何以可能?——后马克思主义的身份认同理论及其批判[J].世界哲学,2023(2):28-38.
作者姓名:杨植迪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研究”(项目编号:TJESDZX22-03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政治主体的建构是后马克思主义讨论的重要问题。拉克劳等人将后结构主义等理论方法引入社会批判领域,借助主体立场和“缺失的主体”解构传统主体,把错位视为重构认同的理论前提,通过“话语链接”和“空洞能指”建构认同,保留身份认同的开放性、差异性和否定性,以此链接多元的社会主体作为反抗力量。后马克思主义对于多元斗争主体的理论探索为我们把握普遍性问题提供了独特视角,但是多元主体和认同政治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以主体化取代主体,弱化了革命性,削弱了实践批判力度。对此,我们必须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考察当代革命主体,深化政治斗争理论研究。

关 键 词:后马克思主义  身份认同  主体  空洞能指  斗争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