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论佛教逻辑中推论前提的真实性问题
作者姓名:汤铭钧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逻辑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2006重大项目“佛教逻辑研究”(06JJD72040002)系列成果之一.本文最初以英文写成,原题为“The Problem of Major Premise in Buddhist Logic”(佛教逻辑中的大前提问题),是弗兰克·霍夫曼教授(Prof.Frank J.Hoffman)主讲、刘宇光先生助教的“印度哲学”(Indian Philosophy,上海:复旦大学,2008年6月)课程上提交讨论的一篇作业.现经笔者翻译、修改并扩充而成现在的面貌.在这门讨论课上,笔者选择了当代著名正理学者马蒂拉尔(B.K Matilal)的《逻辑、语言与实在》(Logic,Language and Reality)一书中的两节,进行阅读和评论.在这两节中,马蒂拉尔认为印度逻辑主要是非演绎的,但他又强调例证(喻依,example)尤其是反面的例证(异喻依,disagreeing example),也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否则一个推论就不可靠.这引发了笔者从佛教逻辑的角度,探讨推论前提的真实性问题的兴趣,因而才有了现在这篇文章.谨记撰写缘起于此,以表示对于霍夫曼、刘宇光二先生的感谢.本文完稿之后,曾在第八届中国逻辑大会(天津,2008年11月)的分组讨论会上宣读,承黄朝阳、韩国建和张忠义三先生惠予赐正.顷承《逻辑学研究》的匿名审稿人细心审阅,提出数条重要修改意见,笔者又作了相应修改和补充.谨此一并致谢!
摘    要:本文将陈那、法称因明与西方传统的三段论相比较,指出佛教逻辑从推论前提是否为真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基本规则即因三相;西方传统的三段论从形式是否有效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一般规则,这反映了佛教逻辑与西方逻辑的根本差异。本文首先指出佛教逻辑中的典型谬误即似因并非形式谬误,其致误之由在于前提为假。佛教逻辑从实质的角度来探讨有效性,不同于西方逻辑形式有效性的概念。佛教逻辑所说的推论其实都是论证。推论前提的真在何种程度上得到因三相的保证,又因陈那、法称因三相的不同而有区别。陈那的因后二相由于除宗有法的限制,只是前提为真的一种例证,其推论并非演绎;法称的因三相则全面保证了前提的真,其推论达到了演绎。法称恰恰是通过剖析推论前提为真的知识论基础从而改造了陈那因明,这体现了佛教逻辑的知识论性格。实际上,佛教逻辑关注前提的真,这已经预示了它在历史的发展中向佛教知识论(量论)的必然转化。

关 键 词:佛教逻辑  三段论  前提真  形式有效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