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从《赞美诗(新编)》中贾玉铭的作品探讨中文圣诗的本土化特征
引用本文:徐淑萍.从《赞美诗(新编)》中贾玉铭的作品探讨中文圣诗的本土化特征[J].天风,2022(6):16-18.
作者姓名:徐淑萍
作者单位:1.安徽神学院;
摘    要:自基督教传入中国,中国基督徒一直在努力翻译、创作中文圣诗,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中文圣诗体现了基督教与中华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是基督教在中华本土文化中落叶生根的一种途径,与中国信徒的信仰生活息息相关.1983年出版的《赞美诗(新编)》产生于我国教会的特定历史时期,代表了中国基督教在圣诗中国化方面的努力1.《赞美诗(新编)》收录了贾玉铭牧师(1880-1964)的作品:55首《赞美主恩歌》、58首《生命活水歌》、64首《主行新事歌》、129首《信徒相爱歌》和152首《主恩日新歌》共五首,前三首和后两首分别属于"崇敬颂赞"主题和"教会生活"主题.这五首诗歌原载于《圣徒心声》(1943)26首、84首、85首、195首和30首,《生命活水歌》和《主行新事歌》的原题分别为《生命运河》《沙漠流江河》.贾玉铭牧师是著名的教会领袖、神学家、著作家,他创作的圣诗有540余首,他的圣诗曲调多为教会通用曲调2,他的作品主题丰富,运用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文学创作手法,展现了中国基督徒的灵命经历,体现了中国基督徒在圣诗中国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本文试以《赞美诗(新编)》中贾玉铭的作品为例探讨中文圣诗的本土化特征.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