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遏病”与“补虚”:宋代黄耆药用重心的变化
摘    要:宋代以前,黄耆主治痈疮、兼顾补虚,重在遏病,不被视为典型的补益药物。随着唐宋之际人们对植物类药物的深入利用,北宋中期至南宋末年,黄耆被不断赋予补气良药的理论地位。由于处于南北政权对峙,黄耆在供需紧张之中而被人为地抬高了身价。黄耆的药用重心,出现了从重于遏病向重于补虚的变化。这变化既来源于汉唐以来杰出医药学家的拓展实践,也有赖于宋代官修药方和官办药局的认可普及。南宋时,黄耆补脾(补气)的地位的确立,对后世(特别是明清)过分注重气血补益有一定消极影响。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