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论中观—唯识演进的语言哲学意义
引用本文:谭苑芳. 论中观—唯识演进的语言哲学意义[J]. 现代哲学, 2011, 0(3): 99-104
作者姓名:谭苑芳
作者单位:广州,510002,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    要:对语词与事物关联的探讨,在古代印度哲学中付诸阙如,这成为早期佛教语言思想的基本语境。从部派佛教走向般若经类思想的过程中,语义的实体性被消解,中观的假名论开始成为佛教语言哲学的主流。在中观的名论与唯识的存有论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野。唯识由"空"、"无我"等命题,尤其是对阿赖耶识的性质、内涵的界说,开出了一条引导语言走向自我消解,从而在本体层面上转向存有论的语言思想途径。中观与唯识是两种至今仍有巨大影响的佛教学说,而在名实之辨上,唯识表现出了比中观更为丰富、缜密的思维逻辑,主要包括本体论的觉性和存有概念的缘义两个方面。

关 键 词:中观  唯识  阿赖耶  觉性

A Evalu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Madhyamaka and the Mind-only No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an Wanfang. A Evalu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Madhyamaka and the Mind-only No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J]. Modern Philosophy, 2011, 0(3): 99-104
Authors:Tan Wanfang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