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理学生死论辩中的性、形与气——以朱熹对张载“水冰”比喻的批评为中心
引用本文:张清江.理学生死论辩中的性、形与气——以朱熹对张载“水冰”比喻的批评为中心[J].中国哲学史,2018(2).
作者姓名:张清江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
摘    要:张载以水冰凝释的意象解释人的生死,受到朱熹的严厉批评。在朱熹看来,水冰比喻中"形溃反原"和"死而不亡"的说法,都会陷入佛教"神识不灭"和"轮回"的错误观念之中。朱子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基于他性气二分的理论架构,以及对于"作用是性"的警惕,认为气散归于太虚这样的表达混淆了本体与作用,会让已经消散的气重新参与到宇宙造化之中,这与儒家的生生之说相矛盾。但对张载来说,只有即体即用的性气架构才能真正反驳佛教的虚妄世界观。这种架构下水冰凝释的"反原"和"不亡",表达的是与本体相通的天性的永恒,以此驳斥佛教的寂灭之说。在理学的共同场域下,张载和朱熹都试图以性、形、气等观念要素构建儒家的价值体系,反对佛老,但对这些要素及其关系看法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对水冰意象的不同理解。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