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我国传统认知方式现代化的思考
引用本文:陈爱华.我国传统认知方式现代化的思考[J].哲学动态,1993(7).
作者姓名:陈爱华
摘    要:我国传统认知方式现代化的思考陈爱华我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在此氛围中形成的认知方式具有情理的特征。重感通、直观和类推。在运作过程中,注重“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注重从事物的整体和联系中把握其规定性;较注重经验与实用。这些优点又蕴涵了它自身的缺陷,如重情理感通而鄙视实证分析;重整体直观而轻理性探索;重实用经验,忽视理论升华。与情理认知方式形成鲜明对照的古希腊文化则注重探索自然规律,发展科学技术,其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认知方试都统一于理性。在运作过程中显示的特征是:求索性、实证性、理论性与系统性。情理认知方式应吸取理性认知方式中的合理因素,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充、深化和重组,从而实现认知方式的现代化。首先,将情理感通完善化。对原有的“情”和理的内涵加以扩充,将人伦之情与理性之情相融合,将伦理之“理”与理性之“理”相容并蓄。既要进一步探索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原则和规范,又要积极探索自然、社会、思维的规律性,注意人一社会一自然这一超大系统协调运转。其次,情理直观的分析化。在情理直观中引进分析和理论论证的机制。通过对事物内在结构的观察,进而通过分析、抽象、归纳和理性升华,达到对事物的全面、真实、精确的认识。再者,类推进的理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