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论孔子和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独立人格觉醒问题——兼论“仁”、“礼”关系与人性善恶问题
引用本文:周继旨.论孔子和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独立人格觉醒问题——兼论“仁”、“礼”关系与人性善恶问题[J].孔子研究,1986(1).
作者姓名:周继旨
摘    要:独立人格的觉醒是人类主体意识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在中国,这种觉醒只能在春秋战国之际以“士”阶层的学说表现出来。孔子提出“不可夺志”的“匹夫”精神和“智”、“仁”、“勇”的道德自我完善的标准。孟子提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丈夫”气概,和“君子有三乐”的境界。孔孟都强调了,“知耻”、“有耻”和“朋友有信”的问题。这些都是“士”阶层的独立人格觉醒的反映。独立人格觉醒问题伴随先秦儒学由孟子到荀子的转折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孟子以“心”释“仁”,把个体独立人格推衍到空前的高度;荀子以“礼”释“仁”,强调“制天命而用之”,人类群体的人格从而确立。实现这个转折的轴心是人性善恶之争。其中所蕴含的伦理学上的意义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