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伦理学意义——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引用本文:孔润年.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伦理学意义——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伦理学研究,2010(5).
作者姓名:孔润年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陕西宝鸡,721013
摘    要:与资产阶级学者不同的是,马克思首先用"异化"概念来说明人与劳动的关系,进而深入到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分析。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不仅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和理论武器,而且为创立以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和伦理学奠定了基础。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所揭示的人与人的关系,不仅包括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而且包括伦理关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实践第一。坚持实践第一,就意味着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承认和尊重。因此,坚持实践第一与坚持以人为本和弘扬人文精神是统一的;坚持以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坚持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及实现科学发展观也是统一的。由此可见,只有以人为本的社会实践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出发点。这正是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关 键 词:马克思  异化劳动  伦理学  出发点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