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与非目标身份特征的范畴间差异对多身份追踪的促进作用 |
| |
作者姓名: | 白田 吕创 魏柳青 周义斌 张学民 |
| |
作者单位: |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 (;2.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杭州 310028) (;3.河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郑州 450044) (;4.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福州 350108) (;5.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目标视觉追踪中注意分配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2011CB711000)资助。 |
| |
摘 要: | 以数字和字母为实验材料, 考察了多身份追踪任务中目标与非目标的身份特征范畴性差异对目标追踪与身份识别的影响, 并探讨了其可能的认知加工机制。实验1A让被试追踪5个目标, 并操作目标与非目标的身份特征从无差异(目标与非目标为相同的数字)、范畴内差异(目标与非目标为各不相同的数字)到范畴间差异(目标为各不相同的数字, 非目标为各不相同的字母)变化, 发现随着目标与非目标差异水平的提高, 追踪正确率也显著提高。实验1B通过变化追踪目标数量为4和5操作追踪负荷, 发现中等负荷条件下(目标数量为5)实验结果与实验1A相同, 即目标与非目标身份特征的范畴内差异和范畴间差异均可促进追踪表现。实验2考察了目标与非目标身份特征的范畴间差异水平对追踪表现与身份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范畴间差异水平的提高, 被试的追踪表现与身份识别表现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但身份识别表现低于追踪表现。对可能解释以上现象的工作记忆理论、分组理论以及多身份追踪模型进行了分析讨论。
|
关 键 词: | 多身份追踪 范畴 工作记忆 分组理论 |
收稿时间: | 2013-12-25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心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心理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