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时代的“君子”和“小人” |
| |
作者姓名: | 吕方 |
| |
作者单位: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
| |
摘 要: | 春秋中期之前的"君子"、"小人"概念,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道德褒贬含义,而是指代两大不同等级的社会人群,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春秋中后期,即孔子时代,"君子"、"小人"开始发生重大转变,有了道德含义,进而"君子"成为道德、文化的代名词,失去了与人的出身等级之联系。这一转变的背后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历史由传统的贵族制时代向官僚制时代演变,推动了君子、小人概念的演变。亦即词汇意义的演变过程,打下了深深的中国文化平民化走向的烙印。
|
关 键 词: | 孔子 君子 小人 平民化 春秋时期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